第167章 故人有难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轻轻放下信件,申时行长呼了口气,肃声道:“李涞误我!”
李霁与朱国祚对视一眼,看来首辅申时行确实不知情。
申时行看向李霁,又开口道:“石昆玉确实向老夫禀报过,苏州府有品行不端之家人行不法事,老夫也有去信嘱咐李涞过问,然老夫是担心石昆玉官职压不住,是要他李涞秉公办理,却不想他竟做下此等事。”
李霁忙拱手回道:“晚生岂不知元辅之高风亮节,定然是有人过度揣测元辅之意,方铸成此冤案。”
申时行微微颔首,回道:“光风果然是识大体之人,此事老夫要多谢于你。”
李霁继续恭敬回道:晚生岂敢,元辅操持国事,夙夜辛劳,不该再因被蒙蔽受累。”
李霁当然不是为了讨好申大首辅,这种行为无异于改换门庭,是万万做不得的。
全然是因为袁可立,照他那愤世嫉俗的性格,若石昆玉真的被判,袁可立他就是拼着不穿一身官服也要为其鸣冤。
杨文举在南直隶赈灾的所作所为,已经将袁可立气得不行,当时李霁就好一顿劝。
这个时候跟申首辅顶上,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更准确的说是与皇帝朱翊钧去顶牛!
出了申时行府邸,朱国祚便对李霁开口道:“光风,此事我也要多谢于你!虽与老师政见不同,然老师教导之恩,我终生铭记于心。摒开立储之事不谈,老师他居内阁首揆之位,佐政天子多年,于社稷有大功,他的晚节应得以保全!”
李霁轻轻摇头,回道:“兆隆兄言重了,元辅之功有目共睹。万岁倚重,想必许多事他也身不由己。”
其实张居正死后,朝堂内部已党争渐起。
改由申时行执政,而他却没有张居正那般的铁血手腕,只得致力于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大规模的政治倾轧,使大明朝廷各机构能基本正常运行。
且又有立储之事横在朝臣与皇帝之间,申时行也只能居中调和,皇帝又要用他这个申先生。
政绩上虽没有张居正那般耀眼,可申时行也不算碌碌无为,在民生和军事边防上都略有建树。
再说了,若申时行如张居正那般强势,早已被罢去,岂能居首辅之位多年。
好不容易熬死了个张江陵,朱翊钧还立马清算,又岂能容忍再出一个申长洲?
第二日,申时行入乾清宫陛见。
随后皇帝下旨将应天巡抚李涞斥责罚俸,又暗中命御史李唯芝前往苏州府调查石昆玉案。
几日之后,关于石昆玉案件的奏本刚一入京,在通政司门口便被司礼监的人单独挑了出来。
可这样的案件,民间传也会传至京城,但言官收到风声时,已是一个多月后的冬月。
此时苏州府知府石昆玉已被无罪开释,官复原职,申首辅家的几个犯事亲属也已经依法处理。
言官们刚想发难,内阁便将案件处理结果往外一丢,他们只得偃旗息鼓。
就像某位公子哥逛青楼,点了个花魁,刚脱掉衣裳准备办事。
却突然被另一位更具权势的公子哥将花魁给要走了,那种感觉,难受!
原本是一扬不小的风波,就这么被消弭于无形。
有某个科道言官不信邪,大概也是为搏刚直之名,依旧上本弹劾首辅申时行。
皇帝朱翊钧也干脆,直接以扰乱朝堂的罪名,把那言官狠狠罚了一年工资。
同时斥责其若敢再犯,就卷铺盖回家吃自己的!
李霁这一个多月也安逸得很,放衙就回家照顾娘子。
黄婉婉已是九个多月的身孕,临盆在即。
因没有经验,黄婉婉心下总是害怕的,女子分娩如同走鬼门关。
刘妈妈给她传授经验,李霁也时常抚慰着爱妻,黄婉婉有了安全感,才心中稍定。
李康的妻子映荷也已经开始显怀,平时在一旁得到刘妈妈传授的经验,也渐渐心神安定。
冬月中旬的一天,李霁在内阁中正常处理着分到手头的事务。
李霁中间歇息的时候,找到叶向高讨要茶叶。
叶向高是福建人,福建产好茶,家乡那边的家人给他送来不少好茶叶,其他同僚就经常“敲诈”叶向高。
李霁“敲诈”到茶叶,心满意足地正要回自己书案去。
突然看到叶向高桌案上展开的一本奏章,顿时双目圆睁。
奏章是刑部的,上面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吴南远!
曾经的山阴县知县,李霁一直将吴南远当作老师。
李霁立马停下脚步,缓缓移至叶向高桌案的一旁,对叶向高轻声道:“进卿兄,我能否看一看这奏章?”
叶向高将奏章往李霁身前轻轻推了推,笑着回道:“有何不可。”
文书房中各自分到处理的奏本不同,偶尔互相之间也讨论询问意见,算不得犯规矩。
李霁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既然是刑部的奏本,那吴南远自然是摊上事了。
吴南远现任荆州府通判,荆州府江陵县乃是张居正家乡所在,他所犯之事便与张居正有关。
原来,吴南远在某一次路过张居正坟茔时,虽没有行祭拜,却也揖了一礼。
谈及旧事时,还不小心仍将张居正敬称张江陵,遂被有心人上奏弹劾。
如今吴南远已被湖广按察使司的人拿问,奏本便是刑部议罪的结果,称吴南远为张居正旧党,议罪削职流放。
李霁暗暗叹息,老师你也是官扬老人了,怎地这般不小心,被人拿了这种把柄!
张居正的案件虽过去多年,可因为是皇帝的逆鳞,时不时就会掀起一阵风波。
在前段时间,还曾有官员上奏,说如今仍有人以江陵称张居正,是意图为其翻案,对所犯之人要严惩。
朱翊钧对此亲自批示,严惩!
李霁自然要设法搭救吴南远,他曾对自己有过极大帮助,如今落难,绝不能袖手旁观。
吴南远被拿问前,皇帝朱翊钧虽还未批示下去,可他的案子如今送至刑部和大理寺,正好撞上这风口,真是要命了!
叶向高见李霁面露愁容,开口问道:“光风与这荆州府通判认识?”
李霁也不隐瞒,回道:“他曾任山阴知县,乃我县试的座主。”
叶向高闻言,便知李霁为何看了奏章眉头紧锁,于是开口道:“光风莫不是要……此事怕是难了,若是以往,或可有些许转圜余地,当下这势头……”
李霁抿了抿唇,看着叶向高,说道:“进卿兄,此奏本能否交由我亲自呈递阁老,一应责任愚弟全部担下。”
文书房中,过手处理的奏本,均是提前按部分派好的,可以偶尔互相讨论意见,但是转手他人就是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