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请陛下废黜皇太孙之位,另择贤能之主!
作品:《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拐去当孙子》 宫门外。
吕氏一身素以素服跪在蒙蒙细雨中,头上只用一根素色的银簪挽成一个发髻,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头饰。
吕氏怀里抱着三岁的朱允熙,十六岁的朱允炆,和九岁的朱允熞跪在她一左一右。
三人都没有打伞,任凭雨水淋在身上,显得说不出的凄惨与凄惶。
当吕氏怀里抱着的朱允熙,被冰冷的雨水冻得哇哇直哭,更是引起周围官员一阵怜悯之心。
本来他们就对恭贺秦牧册封皇太孙之事心有芥蒂,现在看到他刚刚当上皇太孙,就敢如此虐待庶母和庶弟,让他们顿时升起同仇敌忾之心。
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也配当我大明皇太孙?
“敢问太子妃,可是那秦牧欺辱您和诸位皇孙,逼迫你们搬出东宫?”
吕氏听到周围有官员这般问,心里不由一喜,不过脸上立马装出一副惶恐不安的表情。
“没有!”
“诸位大人莫要瞎猜,根本没有的事!”
“皇太孙乃大明嫡长孙,虽然养在民间十年,但守孝懂礼,岂能干出那等事情!”
“是妾身自感身份卑微,不配居于东宫,主动向父皇上书,请求搬离东宫,好方便皇太孙搬进东宫监国理政……”
吕氏越是这般说,周围的人议论声越大,越认为她一定是遭遇了皇太孙的逼迫,这才主动上书请求搬离东宫避祸。
毕竟,太子妃一贯给人的印象都非常不错,知书达理,温婉贤淑,抚育的几位皇孙也非常出色。
尤其是原皇长孙朱允炆,更是行礼如仪,谦恭孝敬的好孩子。
至于那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秦牧,自打他来到大明,就没干过啥正经事!
邀买军心民心,私自铸造威力巨大的火炮,还在没有兵部调令的情况下,冒充崇明水师之名私自出海。
虽说北上大同,协助蓝玉守城有些微薄功劳。但他归来途中,只因为滁州城严守宵禁之制,没能及时打开城门,就炮轰滁州城,致使生灵涂炭……
此人种种恶劣行径,简直罄竹难书!
因此,他能干出逼迫庶母与庶弟,将他们赶出东宫这等事,简直再正常不过!
“太子妃,允炆殿下的脸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也是秦牧那厮打的?”
“不不不……”
“不关皇太孙的事,是允炆年纪小不懂事,冒犯了皇太孙,自己责罚自己的……真不关皇太孙的事啊,你们可千万不要乱传!”
“求求诸位大人,就让妾身领着几个孩儿,平平安安就藩吧,呜呜呜……”
吕氏这番话,当然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再配上她那恰到好处的惶恐和不安,低眉顺目的小心和谨慎,看的周围一种官员无不义愤填膺。
就在众人七嘴八舌的时候,宫里突然跑出来一个小太监,传达了皇帝陛下的旨意。
“陛下有旨,责令吕氏立即回宫,无陛下诏命不得外出,钦此!”
皇帝陛下的这个旨意,算是彻底激怒了周围的官员。
太子妃吕氏都这般可怜了,皇帝陛下竟然责令其回宫思过,简直太不近人情了。
然而,吕氏听到这个旨意,只是将三岁的皇孙放在地上,然后双手拄地叩首谢恩。
在谢完皇帝的恩典后,她赶忙抱起皇孙,领着两个年长的儿子,在众人的叹息中离去。
经过吕氏这番神级操作,宣武门前的一众官员,无不潸然泪下。
就连一旁的几位尚书,见到太子妃这般遭遇,也不禁伤心动容,为其感到伤心难过。
他们齐刷刷的将袖子里的贺表往里塞了塞,此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
若是不能为已故太子的遗孀和遗孤伸张正义,他们就枉为人,更遑论大明的官员了!
六部尚书都被刺激的如此愤慨,更遑论本就容易激动的御史言官了。
御史陈伯颜本就和吕家有旧,曾经受过太子妃吕氏父亲吕本的恩惠。
现在看到恩人之女竟遭到如此苛待,他早就气得眼珠子都红了。
他本就是辛未科录取二甲进士,不论文采还是口才,在那一科都能排进前三。
此番心情激愤之下,直接来了一段慷慨吉奥的演说。
“诸君!”
“皇太孙行为乖张,目无法纪,不敬师长,现今又欺凌继母庶弟!”
“我等身为御史言官,若不加以指斥,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
“诸君若还有点担当,就请随我入宫面圣,请陛下废黜皇太孙之位,另择贤能之主!”
陈伯颜的话,如同导火索一般,直接将聚集在宫门口等待觐见的文武百官给点燃。
一些御史言官最先加入他的阵营。
老朱在选择御史言官的时候,本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看家庭成分来挑选。
说白了,你要是不够年轻,不够贫寒,他还不让你当御史呢!
老朱的想法很纯粹,只要这帮寒门子弟,在面对权贵的时候,才能生出仇富之心。
只要他们有这个心,就能帮他把那些权贵给盯死了。
事实证明,老朱的想法是正确的。
有明一代的御史言官都称得上优秀,很多时候都称得上是大明最后的良心。
哪怕嘉靖的廷杖,也没能打断这些御史言官的脊梁,反而使他们越挫越勇,最重将严世蕃父子给打倒。
因此,在陈伯颜的鼓动下,一干御史言官直接沸腾。
其他年轻的六科官员,以及六部的年轻官员见状,也纷纷加入其中。
众人也不待皇帝召见,一边高喊口号,一边直接闯入皇宫,叫嚷着让皇帝陛下废黜皇太孙!
六部尚书见到此情此景,直接就怂了。
让他们在心里愤愤不平一下问题不大,可他们跟着这帮小年轻一般闯宫,他们还真没这个胆子。
正所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他们好不容易混到尚书的位置,岂能干这等冒险的事?
虽然六部尚书深谙明哲保身之理,但眼看着一干年轻的官员冲进去,他们还是赶忙跟了上去,帮着他们打圆场。
万一皇帝陛下雷霆震怒,他们也好帮着说项说项,保住大明最后的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