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老朱这头“孺子牛”,算是为后世子孙操碎了心
作品:《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拐去当孙子》 学渣和学渣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
秦牧只需要看徐妙锦拿笔的姿势,以及写字时那迟疑的态度,就能看出她跟自己是同道中人。
不过秦牧只是猎奇,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打算拍几张写真,解锁个新成就完事。
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岂会在儿女私情上浪费精力。
一众豪门贵女(文华殿气氛组)很快就写完自己所学过的书目,然后恭敬的递给齐泰先生。
齐泰一一看过之后,对这批新学生的水平有了大概的认知。
简单来说差距非常大,比之一众皇子的课业差距还大。
不过,皇子们的课业差距,主要是由年龄来划分的。
毕竟,大明皇帝再能生,也不能保证每年都能有固定的产出。
因此,大明皇子上到三十几岁,下到几岁的娃娃,跨度那是相当的大。
然而,就在齐泰打算依据众人所掌握的知识,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之时,一队太监和锦衣卫走了进来。
“陛下有旨,所有人跪接!”
齐泰赶忙率领众皇子皇孙,以及那群刚来的豪门气氛组跪接圣旨。
“自今日起,凡文华殿就读之皇子、皇女、皇孙、皇孙女,以及一干文武大臣之女,需每日完成师傅们布置的课业。”
“如有迁延怠慢,故意不完成课业者,皇子皇孙于廊下脱裤受杖,皇女皇孙女与大臣之女,于廊下罚跪打手板。”
“钦此!”
齐泰听到圣旨内容大喜,高兴的恨不得跳起来。
有了这道旨意,他们这些师傅就好当多了。
遇到有调皮捣蛋的直接拖下去打板子,看谁还敢不听话。
齐泰开心了,书堂中的一干皇子皇孙却苦了脸。
挨打是小,丢人是大!
那些本来还有几分兴奋的豪门贵女,听到圣旨内容也齐齐傻眼。
她们不是气氛组吗,凭啥跟皇女皇孙女一样受罚!
秦牧更是暗呼上当!
就知道二虎那厮跟老黄是穿一条裤子的,自己就不该来凑这个热闹!
在一众皇子皇孙叫苦不迭的时候,秦牧沿着墙根直接开溜。
然而,他刚走到门口,就被锦衣卫给拦了下来。
“秦指挥使去哪儿?”
秦牧一看几人,头皮当场发麻。
这不是昨天在太庙揍自己那几只吗?
他们不好好待在锦衣卫,怎么跑这儿来了?
“几位大哥好,我身体突然感到不适,打算去太医院抓点药吃!”
“我有太医院的病假条!”
秦牧当即掏出李振石给开的病假条复印件,给几位守门的锦衣卫看。
“秦指挥使,陛下交代了,对于你特殊照顾,除非有黄先生的亲笔签名,否则不予批假!”
“哪个黄先生?”
“该不会是老黄吧!”
“这老黄嘴也太快了吧,就这么点小事都藏不住!”
锦衣卫权当没听见这厮的话,直接将其给推了回去。
“秦指挥使,你还是赶紧回去用功读书吧,要是完不成课业,我们手底下的板子可是不饶人的!”
秦牧沮丧的回到座位上,满脑子都是自己被拖到廊下胖揍的惊恐画面。
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自己咋就这么贱呢,没事来凑这个热闹干嘛!
就在秦牧怔怔出神的时候,传旨的太监给了齐泰一份课业表,还着重指了指秦牧,对着齐泰耳语一番。
齐泰闻言不住的点头,随后露出一丝狞笑。
终于可以报仇雪恨啦!
在送走传旨的太监后,齐泰开始给众人布置课业。
其他皇子皇孙的课业简单,年纪小的背《论语》,年纪大的学《春秋》。
至于皇女皇孙女,以及一干豪门贵女则统一学女则和女训。
不管之前学没学过,现在都从头学起。
只有秦牧特殊,他被要求背诵《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乃是老朱仿照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以及《朱子家训》等书,亲自主持编纂的一本大明皇室子弟教科书,也可以称得上是老朱家的家训。
原则上来说,秦牧是没资格,也没必要学这东西的。
因此,在听到齐泰布置的课业,秦牧整个人都要炸了。
老朱写的这本《皇明祖训》,啰里啰嗦可有一万多字呢,让他全篇背诵,这不是要了他秦学渣的命吗!
其实齐泰也有点蒙,搞不懂皇帝陛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不过,能看到秦牧吃瘪,他还是很开心的。
“秦牧,你今天的课业就是背诵《皇明祖训》,如果晚上散学之前背不出来,我可是不会留情的哟,哈哈哈!”
秦牧听到齐泰那幸灾乐祸的笑声,气得肺子都快炸了。
不得已,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背这玩意。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读过一遍《皇明祖训》后,秦牧只有一个感慨。
那就是在大明,给老朱当儿子、孙子,简直太幸福了。
《皇明祖训》真乃是老朱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专门为皇室子弟编的一本“大明皇室子弟生存指南”。
里边不仅详细的罗列的太子、亲王、郡王等各级宗室子弟的礼仪规矩,还破天荒的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比如说藩王每年朝觐后世嗣君,必须按照长幼顺序,一个一个进京,万万不可同时进京朝见。
这隐含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怕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生出来的一众皇子,被乱国的奸臣给一锅端了。
而且还特别强调,必须由一个藩王进京朝见后,确定没有任何危险,然后给其他藩王送信,让他们放心去朝见……
这份舐犊之情,看的秦牧心里都直泛酸水。
要是老黄头也能跟老朱似的,那他的日子得多滋润!
在皇明祖训里,朱元璋还规定了很多。
比如说藩王朝见,任何人不得阻拦,胆敢阻拦藩王面见皇帝者斩。
太子、太孙、世子等,如有在外犯错,不可谴人责罚,必须等太子太孙还朝,由皇帝当面责罚。
这是怕有奸人挑唆,阻断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信息通道,致使发生汉武帝与太子刘据那般惨剧。
当然,老朱也特别强调了“丞相”的危害,还拿秦朝二世而亡来说事。
浑然忘了汉唐也有丞相,但也维持了几百年的江山。
不过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老朱对于“丞相”制度的深恶痛绝。
总之,老朱这头“孺子牛”,算是为后世子孙操碎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