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陛下,前方八百里急报!

作品:《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拐去当孙子

    应天府,紫禁城。


    老朱头疼的看着桌子上一溜的奏疏,感觉自己的智商都被嘲讽了。


    他之前多年寻找不到的张邋遢,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不下十个地方的道录司上书了。


    有海南道录司于本月初发现自称张邋遢沐浴雷霆,渡劫飞升的,还有云南奏报张邋遢现身荒野,留下手抄道德经一部。


    紧接着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浙江等十余个省份的道录司连连上书。


    现在十几本奏折摆在朱元璋面前,按照上边的内容,那张邋遢几乎三两天就转悠一个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大明一十三省都转遍了。


    这就有点太扯了吧?


    难不成这张邋遢真是神仙中人?


    虽然老朱之前也一直这么称呼张邋遢,但他从来不相信世上有什么神仙。


    老朱对待神秘之事的看法非常朴素,甚至跟儒家祖师爷孔子的态度出奇的一致,都达到了返璞归真的程度,那就是敬鬼神而远之。


    之所以要敬,是因为鬼神之说利于约束人心。


    如果人人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么做事之时总会顾忌几分,更有力于朝廷的统治。


    因此,老朱对待宗教向来是有限度的支持。


    可这不到一个月,转遍大明十三省,这就有点太扯了。


    尤其是河北和浙江的两道奏疏,今天还在浙江呢,隔了一天就跑河北去了,这几乎是把他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难不成他会飞?


    老朱苦笑一声,随即将一摞有关于张邋遢的奏疏,交给一旁的太监封存。


    所谓封存就是存档,一般来说没必要的情况下,他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再看。


    虽然道家的玩法有点过,但老朱并不打算拆穿。


    道家无非就是想造神,那就让他们造好了。


    反正这事不管咋看都对秦牧有利,对朝廷有利。


    秦牧要是有个神仙师父,将来册封皇太孙之时,所受的阻力也会更小,老百姓也更能接受。


    朱元璋是靠白莲教起家的,深知鬼神之说对百姓的影响。


    因此对于道家的把戏也就一笑了之。


    老朱虽然不信鬼神,不信仙佛,但却非常信命。


    没办法,谁开局一个碗,一路打怪升级当上皇帝,都会不由自主的信命。


    不是天命之子,这特么都没发解释。


    因此老朱对张邋遢还是有几分期待的,若是这张邋遢真有几分道行,能帮自己拆解拆解,那固然是最好的情况。就算张邋遢没啥本事,也能帮自己去去心疑,让自己更安心与秦牧这孩子相认。


    老朱在苦笑过后,就继续批阅朝廷的奏疏。


    然而,就在他打开户部奏疏,打算挑几个错别字找找茬的时候,突然看到二虎连通报都没通报,急匆匆的就跑了进来。


    老朱刚想斥责二虎没规矩,就算有天大的事,也不能仗着咱的宠信如此没规没矩呀。


    “皇爷!”


    “秦少主有消息了!”


    “什么!”


    老朱听到这话,再也顾不上斥责二虎,赶忙从龙椅上跑下来,抢过二虎手里的字条。


    “皇爷!”


    “这是咱驻大同的锦衣卫,通过飞鸽传书,一路传回来的消息!”


    “说是少主已经于昨天上午抵达大同府,并开始着手控制疫情!”


    朱元璋看过纸条上的内容,整个人都懵逼了,嘴里不住的喃喃自语。


    “这怎么可能!”


    “他四天前才出发,跟着大部队耽误了一天,就算接下来他换马不换人,一天也最多跑二三百里,怎么可能昨天就到达大同府?”


    “难不成,这臭小子飞过去的?”


    实话说,二虎接到这封飞鸽传书也是一脸的不敢置信。


    然而,锦衣卫为了保证情报的准确和及时,每次飞鸽传书都会放出三组信鸽。


    就算其中一组被天上的猛禽吃掉,剩下的两组也能将情报顺利送到。


    这次非常幸运,三组信鸽全部飞回来,由不得他不信。


    “皇爷,这是另外两组信鸽的纸条,跟您手上这张一模一样!”


    “由此可见,这信息应该是真的。”


    “这……”


    朱元璋看到小太监正在将不重要的奏疏装箱,当即喝止道。


    “慢着!”


    “将张邋遢相关的奏疏全跳出来,咱还要仔细看看!”


    朱元璋又将各地州府关于张邋遢现身的相关奏疏全都看了一遍。


    如果说秦牧能用两天时间走一千里,那张邋遢这个当师父的,从浙江到河北之隔了一天时间,似乎也能说得通。


    老朱想到此处,心底突然生出一个荒谬的想法,难不成那张邋遢真是神仙中人?


    如果不是神仙中人,咱大孙手里哪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不管是生日贺卡,还是万寿节上“大明万年”的烟花,以及现在自己桌子上摆的太阳灯,哪一件也不似凡品啊。


    朱元璋将锦衣卫的纸条,和各地州府关于张邋遢的奏报,全都放在桌子上。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大孙的消息就是好事。


    现在只等驿站的八百里加急了,好在八百里加急很快就能到,最迟明后天就能有消息。


    ……


    玄武卫出发的第六天。


    茹瑺一大早就来到了兵部,跟一众侍郎、属员研讨如何抚恤那五万北征军之事。


    虽然现在还没听到噩耗,但五万北征军死伤过半,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就算秦牧他们日行百里,想要赶到大同也至少需要十天时间。


    按照之情的大同方面奏报,疫情初期死亡人数就已破百。现在十天时间过去了,搞不好死亡人数都破千。


    要是再拖几天……


    死上一两万,那都算是大明之幸,社稷之幸。


    就怕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全面爆发,让五万劲旅全部丧命。


    那样一来,可真是天塌地陷一般。


    非但大同将遭受蒙元的疯狂劫掠,搞不好蒙元还会越过大同,将整个山西境内搅得乌烟瘴气。


    因此,作为兵部尚书,他应该提早做出相应的准备,以防备可能出现的不测。


    “尚书大人,在下以为还得将玄武卫考虑进去。”


    “玄武卫火器确实犀利,士卒的训练也好,可疫情这东西不分人啊。”


    “他玄武卫就算再厉害,也挡不住疫情。”


    “至于秦指挥使……”


    许濂说到这儿就不敢再说了,自从他上次被黄子澄当枪使,进宫弹劾秦牧。


    非但没弹劾成功,还被皇帝给狠狠敲打一番,他就再也不敢得瑟了。


    若说这秦牧会练兵,甚至说他会打仗,他都捏鼻子忍了。


    毕竟海战也是战么,别管杀多少人了,起码他没输。


    可若说秦牧能控制疫病,救治得了风寒的士卒,那可就太扯了。


    前段时间百官上书之时,他都懒得凑那个热闹。


    这倒不是他爱护秦牧,不想让秦牧去前线冒险,而是单纯的认为秦牧没那个本事。


    朝廷与其派秦牧去前线,还不如从太医院多派几个太医了。


    茹瑺听了许濂的话微微点头,兵部其他人闻言也纷纷赞许不已,认为这是老成谋国之言。


    “许大人说的有道理,不妨将你所说写成条陈,一会儿本官去进宫面圣,直接帮你呈上。”


    “这样啊……”


    许濂略微犹豫一下,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相对之前的兵部主管,茹瑺这个尚书性子虽然软了点,但确确实实是好人,很愿意提拔手下。


    茹瑺让他写条陈,实际上就是增加他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这让许濂非常感激。


    不多时,许濂将写好的走着交给茹瑺,茹瑺汇总了其他人建议,也写了一份条陈,全都笼在袖子里进宫面圣了。


    守门的太监一看是茹瑺,立马跑进去通报。


    朱元璋一听是兵部来人了,还以为是有大孙的消息了呢,一边命人宣茹瑺觐见,一边从龙椅上走下来。


    “茹爱卿,可是有大同府的消息了?”


    茹瑺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


    他今天可是来跟皇帝陛下商量如何抚恤士卒,以及处理大同沦陷的后续事宜。


    然而看现在陛下着殷殷期盼的心情,贸然将自己的条陈拿出来,会不会受到陛下的斥责?


    茹瑺想到此处,当即从左边的袖子里掏出许濂的那份奏疏。


    “陛下,这是我兵部侍郎许濂的条陈,他认为大同府疫情难以控制,可能会发生不测,另外朝廷应尽快派人前往玄武卫军中,让他们不要进驻大同,以防陷入跟北征军一样的境地……”


    朱元璋听到这话脸色当场就黑了。


    这货早特么干嘛去了?


    当时百官逼宫,秦牧自主上书求战之时,这货咋不站出来说两句话?


    现在放这马后屁,这是在恶心咱呢吗?


    老朱脸色阴沉的接过奏疏,虽然他心情十分不快,但也不得不承认,这许濂还是有几分才华的。


    不仅分析了大同的局势,还提出了应对之法。


    他的应对之法很简单,就是命令玄武卫驻扎太原,防止大同沦陷后,蒙元进一步为祸山西。


    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也是老成谋国之言。


    然而,老朱依然不爽,将奏疏前前后后翻看了好几遍,想挑一两个错来罚这厮一下。


    茹瑺一见皇帝陛下翻看奏疏的样子,就知道皇帝陛下想要干嘛。


    自打秦牧出征,满朝文武可算是倒了大霉。


    写错个字罚俸,少说了句万岁罚俸,没有按照朝廷规制上书罚俸……


    总之,皇帝陛下心里不痛快,满朝文武谁也别想过安生日子!


    现在满朝文武上书都学乖了,必定要自己检查几遍,确定没有任何错漏,这才会呈给皇帝陛下。


    朱元璋挑了半天,愣是没挑出半点错,这让他很是受伤。


    就在他想随便找个理由处罚一下这厮之时,突然听到殿外传来小太监急切的声音。


    “陛下!”


    “急报!”


    “前方八百里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