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

作品:《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要说心情最复杂的,非朱元璋莫属。


    查抄出来的巨额钱粮,让他为之兴奋。


    “粗略估算,查抄的钱财超过七千万贯,大明目前的赋税也才一千三百万贯。”


    “足以抵得上朝廷五年多的赋税收入。”


    “查抄出来的粮食多达四十余万石,明年十五万北伐大军的军粮就有了。”


    朱标也有些兴奋的道:“还有土地呢,清查出来的土地有二十余万顷。”


    “一户分十亩地,能解决两百万户百姓的生计问题。”


    “难怪表弟总是说,穷的是朝廷和百姓,中间的豪强大户都富得流油。”


    朱元璋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感叹的道:


    “咱生活的地方偏北方久经战乱,宗族确实拥有庇护作用。”


    “如果当年咱有宗族庇护,也不会家破人亡。”


    “所以之前马钰说宗族不好的时候,咱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朱标还是第一次听他说这些话,很是意外。


    不过想想也正常。


    自家父亲对血脉亲情看的确实比较重。


    别看平日里对违法乱纪之事零容忍。


    可一旦涉及到和朱家有血脉关系的人,往往是另一套标准。


    这其实就是宗族思想在作祟。


    他对马钰批判宗族势力感到不以为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作为皇帝,他又很清楚宗族势力对皇权的影响,所以才没有表示出来。


    而是顺手推舟对宗族进行打击。


    可是这一次的行动,让他认识到了宗族的另一面。


    关键这次行动真正针对的,是参与皇城建材倒卖案的案犯,以及有利害关系的家族。


    并不是特意针对宗族势力。


    就这查出来的罪恶,都已经刷新了他对宗族的认知。真不知道那些大宗族光鲜外表下,隐藏着多少罪恶。


    固有认知的破碎,让他心情非常的复杂。


    朱标也深以为然的道:“表弟说过,主次矛盾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乱世的时候主要矛盾是生存,宗族的恶和大环境比起来就可以忍受了。”


    “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宗族的行径就更加的恶劣。”


    “尤其是一统之后天下太平,没有了生存的压力。”


    “宗族之恶就凸显出来,从次要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


    朱元璋也听过这套理论,当时理解还不深。


    但此时有了鲜活的例子,他终于了解到了主次矛盾的真谛。


    “还有个原因,乱世的时候宗族也怕族人造反,不敢做的太过分。”


    “太平盛世到来,造反变得更加困难。”


    “再加上宗族和官僚勾结,有朝廷帮忙镇压叛乱。”


    “也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压榨百姓。”


    然后他也不禁赞道:“马钰提出过很多理论,初听觉得很谁莫名其妙。”


    “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都是在针对天下各种症结所在。”


    “这个主次矛盾变化就是如此。”


    朱标趁机说道:“是啊,所以表弟才说,治国就是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


    “矛盾在不停的变化,治国的方法就不能一成不变。”


    “在特定的时期,就必须要采用相适应的治国之法。”


    朱元璋却摇头道:“他说的太理想化了,变革就意味着风险,谁又能保证每次都能好准时代的脉搏呢。”


    朱标反驳道:“可不变必然迎来死亡。”


    “所以才需要普及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然后朝廷建立智库,由智库帮忙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给决策者提供咨询。”


    朱元璋叹道:“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智库也是人组成的。”


    “是人就有私心,谁又能保证他们说的就是真的。”朱标说道:“这就看君主用人的能力了。”


    “更何况,天下如此广阔,靠君主一个人根本就治理不过来。”


    “最终还是要靠群臣协助治理。”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还怎么治国。”


    看着侃侃而谈的儿子,朱元璋哑然失笑:


    “好,你有这个志气咱很高兴。”


    朱标顿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是我多言了。”


    朱元璋鼓励道:“和我有什么不能说的。”


    “既然你有这方面的想法,那就多关注一下国子六学,为大明培养更多人才吧。”


    朱标高兴的道:“是,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点点头,将话题拉回了最初:


    “现在天下一统,宗族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必须要加以解决。”


    “上次我给你布置的作业,可有什么想法?”


    上次布置的作业?


    朱标马上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


    上次他们谈如何解决地方豪强、宗族问题,朱元璋让他自己翻历史寻找答案。


    还特意强调不要去问马钰。


    这些天他也一直在翻阅史书,却是有不少收获。


    此时听朱元璋提问,当即就回道:


    “我最近翻阅史书,发现古人确实采取了多种办法,削弱地方豪强。”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迁徙。”


    “不论是豪强还是宗族,他们的实力大多都来自于,对本乡本土的影响力。”


    “将他们从祖地迁徙到别处定居,离开了熟悉的乡土,他们有十分力也发挥不出一分。”


    “剥夺了他们对地方的影响力,就不足为惧了。”“西汉中前期一直都在使用此法,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只是到了汉成帝时期,因为过于相信儒家,想要施行所谓的仁政,废除了很多削弱地方的政策。”


    “最终导致地方势力做大,中央与地方权利失衡,迁徙之法无法执行而被废。”


    “隋唐时期也经常通过迁徙之法,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掌控,此法才被搁置。”


    “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迁徙之法自然也就无从实施。”


    “大明一统天下,也当采用此法以消弭地方势力对朝廷的掣肘。”


    朱元璋觉得非常违和。


    从汉朝讲到现在,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这不是马钰常用的方法吗。


    自家好大儿受他影响太深了啊。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天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事情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答案。


    善于学习历史,是一个优秀的品质。


    标儿能学会马钰读史的能力,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所以你也觉得,大明应该迁徙豪民吗?”


    朱标颔首道:“是的,凤阳那边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洛阳作为天下中心,也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长安乃数朝古都,虽然现在面临荒漠化,可也能迁徙几万户过去。”


    “北平作为前朝京畿,又是控制辽东的大手,也当迁徙十万户过去。”


    “安阳作为大明京畿,也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等将来皇陵位置圈定,也可以迁徙豪强过去守陵。”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南方的宗族豪强势力,就能被削弱很大一部分。”


    “再配合其他手段打压,当能平稳化解这个难题。”


    朱元璋听的也不禁咋舌:咱才只想着往凤阳迁徙十万户,他就已经计划往这么多地方迁徙了。


    按照他的计划,起码得从南方迁徙六十万户豪民。这手腕比咱还狠啊。


    再一想到那群儒生天天赞颂好大儿仁厚,他就忍不住想笑。


    好好好,仁厚是吧,将来有你们哭的时候。


    朱标正说的起劲儿,忽然见老父亲发笑,还以为自己的计划有什么问题,停下来问道:


    “爹您觉得我的计划有什么问题吗?”


    朱元璋大笑道:“没有,你的计划与咱不谋而合。”


    “只是按照你的计划,起码得迁徙五六十万户人家,具体你准备怎么做?”


    朱标不好意思的道:“暂时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不过豪民家底雄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就更强。”


    “只要朝廷的安排合理,迁徙的过程中折损会非常小。”


    “反倒是迁徙普通百姓,代价会非常大。”


    “之前表弟说要调和南北人口,我想了想,可以将其与打击地方豪强联系起来。”


    “而且表弟还说过,唐朝以前为了削弱宗族势力,朝廷会将不同姓氏的人迁徙安置在一起。”


    “一个村子往往有十几几十个不同姓氏的人家组成。”


    “我们也可以采用此法,将宗族拆散,然后几十个不同姓氏混居组成一个村庄。”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好好好,太好了,就按照你的法子来。”


    ——


    “哈哈……”


    马皇后正在宫里教导常妃、徐妙云,忽然就听到朱元璋开心的笑声。


    她不禁笑道:“陛下这是又遇到什么喜事了。”


    常妃笑道:“最近朝廷确实喜事不断,下面的人都说陛下都变和蔼了呢。”


    徐妙云也点头附和。


    最近喜事确实多,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倭寇和张士诚余孽被消灭。


    大明海疆环境顿时就变得和谐了起来。


    再加上各个战线也是捷报频传,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大明国祚已然稳如泰山。别说是朱元璋,所有既得利益者都非常的高兴。


    正说话间,朱元璋走了过来。


    众人起身见礼之后,两女就识趣的离开了,只留下夫妻二人。


    马皇后笑道:“什么事情,看把你高兴的。”


    朱元璋就将方才朱标的话大致讲了一遍:“你说,咱是不是应该高兴。”


    马皇后也惊喜的道:“那确实值得高兴,不知不觉标儿就长大了。”


    朱元璋感慨的道:“是啊,之前还觉得他是个小孩子,除了聪明点,天赋高一点,也就没别的了。”


    “这一眨眼,他就对国家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治国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好啊,实在太好了。”


    马皇后眼睛一转,说道:“更值得高兴的是,他的想法和你还不一样。”


    “你们父子俩正好可以互补,父子齐心其利断金啊。”


    朱元璋哑然失笑:“人家兄弟齐心……不过你这么说也不错。”


    “我们父子齐心,必将无往而不利。”


    然后他又说道:“你说标儿和咱不一样,也确实如此。”


    “在气度上,他比咱更像一个皇帝。”


    “不过也正因此,有些事情他做不来。”


    “这权力就像是长满刺的荆条,咱得把上面的刺给他拔掉。”


    马皇后并不反对这一点,但也有不同意见:


    “也不能将所有刺都拔掉,只有感受到疼痛,他才能知道执掌权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朱元璋愣了一下,思索片刻才说道:


    “妹子这话说的在理,保护的太好了对他反而不好。”


    “马钰经常说,温室里的花朵很脆弱,就是这个道理。”


    马皇后点点头,然后顺着他的话说道:


    “说起标儿的成长,也得感谢钰儿。”


    “其实回顾过去想一想,标儿真正成长起来,也就是跟着钰儿学习之后的事情。”“如果没有他,标儿成长不到今天的高度,还有樉儿更是如此。”


    朱元璋笑道:“所以你收了个好侄子啊。”


    “可惜,他偏偏喜欢那个王敏,否则咱说什么都得嫁个公主给他。”


    说到底,他还是相信姻亲。


    不过倒也不怪他,时代就是如此。


    提起此事,马皇后也遗憾的道:“我还想着,先给他娶两房小妾。”


    “等过个十年八年,将大姑娘嫁给他呢。”


    古代有回嫁一说,就是女子出嫁后,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回嫁给娘家。


    苏轼的姐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嫁给了他表哥,结果被虐待病死。


    受到风俗的影响,马皇后想将女儿嫁给侄子,也就不奇怪了。


    哪知道,听了她的话朱元璋气愤的道:


    “娶了咱的女儿还想纳妾?他想的美。”


    “以后凡是娶了公主,绝不允许纳妾,否则看咱怎么收拾他们。”


    马皇后劝道:“你真要这样做,反倒会让娶公主变成苦差事,但凡有点能力的谁还愿意娶公主。”


    “可以禁止他们狎妓,限制他们纳妾的数量,最好不要强行禁止。”


    朱元璋明显不喜欢听此类的话,不耐烦的说道:


    “静镜也才十岁,离成婚还早,先不谈此事。”


    马皇后也没有强行劝说。


    现在人都讲究多子多福,你就只允许驸马娶一个,别人肯定不愿意。


    到时候好事反而容易变成坏事。


    不过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转变的,强行劝说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将两人关系闹僵。


    等以后再慢慢和他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