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

作品:《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虽然省去了调查的环节,但朱元璋依然没有着急动手。


    先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让他继续调查克扣口粮案,迷惑其他人。


    接着又将朱樉叫到宫里,让他动用锦衣卫,配合军方行动。


    然后他就召见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人,方国珍。


    朱标疑惑的道:“您找他做什么?”


    朱樉也有些疑惑,方国珍投降已经两年多,在应天老老实实的,这会儿找他做什么。


    朱元璋笑道:“方国珍当年可是海上一霸,各大海商的底子,他最为了解。”


    “将这份名单给他看看,说不定就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


    兄弟俩恍然大悟,但朱樉有些不屑的道:


    “不过是一些商人大户罢了,用得着这么麻烦吗。”


    朱元璋不悦的道:“狮子搏兔,亦需全力。”


    “更何况大明才刚刚一统天下,人心未附。”


    “一次针对如此多的豪强大户,很可能会引起反弹。”


    “若是因为疏漏了重要信息,导致民乱发生,就得不偿失了。”


    朱标深以为然,但朱樉依然觉得太高看那些人了。


    刀把子在我们手里,还怕他们造反不成?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想法,心中也颇为无奈。


    这个儿子之前真的被养歪了,虽然跟着马钰之后改变了许多,但有些毛病依然没有根除。


    不过他也没有再劝,这种毛病口头教育用处不大,吃两次亏就改了。


    很快方国珍就来到乾清宫,恭敬的向三人行礼。


    按说,他完全没必要对朱樉如此客气的,但人老方主打一个能屈能伸。


    他当军阀的时候,就八面玲珑。


    一面和朱元璋交好,还帮忙购买战马。


    朱元璋人在应天,却能组建骑兵,多亏了老方。


    但方国珍又投靠元朝,享受着元臣的待遇。


    帮朱元璋买马,用的就是元朝国公的身份。后来朱元璋派兵讨伐,他被击败后逃到了海上,实在没辙了就写信投降。


    那信写的也是一绝:


    您犹如我的父亲,我是您的孩子。咱们俩的矛盾,那就是亲人之间产生了一点小摩擦。


    俗话说,小杖受,大杖走。


    您训斥我,我恭敬的听着。您派人来打我,我只能跑了。


    我要是不跑不就被打死了吗,那是陷您于不义啊。


    朱元璋看过之后,果然深受触动,写信责备了他一番,然后允许他投降。


    还给他封了官,不过是虚职,只享受俸禄。


    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元末军阀里,少有能得善终的了。


    大明新礼法制度,在马钰的影响下,亲王、公主位同一品。


    大臣见到他们,只需要行上下级的礼仪即可。


    如果是一品大员见了他们,只需要简单的客气一下就可以。


    方国珍毕竟是投降的军阀,给的级别还是挺高的,完全不必要向朱樉行大礼。


    但他依然这么做了,而且做的非常自然非常诚恳。


    任谁见了,都觉得这是个实诚人。


    朱元璋脸上也是堆满了笑容,等他行完礼主动开口道:


    “国珍,最近过的如何?有什么需要就和咱说,别太委屈自己了。”


    方国珍感激的道:“谢陛下关心,臣在应天吃的好睡的好。”


    “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哪会委屈。”


    朱元璋大笑道:“苏秦曾言,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今有国珍你说,若当初能有安生日子,哪会起兵造反。”


    说到这里,他也长叹一声道:“国珍你这话说到咱心坎上了。”


    “当年若是能有口饭吃,谁会去干这掉脑袋的买卖。”


    方国珍也跟着附和,回顾当年的不易。


    总之一句话,活不下去了才造反,元朝无德当灭。不过最后他恭维道:“臣造反是求生而已,陛下起兵乃天命使然,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摇头笑道:“你啊,就是能说会道。”


    一旁的朱标则心下佩服,难怪父亲能接纳方国珍,这情商确实很高。


    朱樉则直撇嘴,太没骨气了,还是老马那样的让人佩服。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朱元璋才步入正题。


    将那份名单递给他,说道:“这些人里面,可有你熟悉的?”


    方国珍打眼一扫,发现确实有不少都是自己熟悉的豪强,心中就是一咯噔。


    这些人造反了?还是皇帝怀疑我和这些人有瓜葛?


    朱元璋似是看出了他的想法,主动将凤阳皇城案大致讲了一下:


    “……这些人多来自于东南,咱想问问你,可知他们的底细。”


    方国珍这才放下心来,同时也为这些人的行为感到震惊。


    这种事情都敢做,真的是太不要命了。


    想了想,他回道:“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地豪强,实力雄厚。”


    “元末虽然没有割据一方,但不少人家都建了坞堡,养了许多私兵。”


    “所以他们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我听闻有些人家甚至私下使用阉人。”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无法无天,竟然敢偷买皇城建材。”


    朱元璋眉头微皱,看来事情比他想的要严重的多。


    朱标和朱樉都震惊不已,建坞堡养私兵,还用阉人。


    这是真把自己当土皇帝了,难怪敢买皇城材料。


    朱标不禁说道:“难怪表弟一直说,天下的礼法制度已经彻底崩坏。”


    “南方的宗族士绅势力,比我们想的还要强大。”


    朱樉也点头表示认同,此时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要动用军队了。


    又为何会找方国珍来打听情况。


    若是不把这些搞清楚,就贸然去抓人,恐怕真的会东南生乱。


    想到这里,他后背不禁生出了冷汗。


    难怪老马一直说我太自傲了,看来确实有那么点啊。方国珍心中则是感叹,马钰的地位果然不一般啊。


    太子当众喊他表弟,这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实在让人羡慕。


    可惜了,我身份太敏感,要不然说啥都得和他认识一下。


    之后方国珍就将名单上,自己知道的人讲了一遍。


    朱元璋一一进行了标注,尤其是那几家在海上有势力的,更是重点标注。


    方国珍讲完之后,就很识趣的主动告退离开。


    朱元璋也没有挽留,而是再次叮嘱若有需要就说,不要太过委屈自己云云。


    等他走远,朱元璋看向朱樉道:“如何?”


    朱樉羞愧的道:“是我太自大了,没想到东南豪强的势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


    不过随即他又说道:“锦衣卫的人手还是太少了。”


    “我将全部人力都用在调查财税上,以至于忽略了这些关键信息。”


    “您看是不是再扩充一下规模?”


    朱元璋颔首道:“是该扩充一下了,就再增加一个卫所的规模吧。”


    “不过此事你不用管了,刚才方国珍的话你也听到了,马上派人去查,尽快给出准确情报。”


    朱樉怏怏的道:“是。”


    回到马府之后,朱樉先找到了马钰,将这件事情讲了一下:


    “没有想到,那些豪强的势力竟然如此强大。”


    马钰也有些意外,坞堡都出来了?这玩意儿不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吗?


    不过想想也正常,元末乱世持续了几十年,当地宗族豪强为了自保,修建一些防御建筑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他就说道:“其实南方人喜欢抱团,是有历史原因的。”


    朱樉好奇的道:“哦?什么历史原因?”


    马钰说道:“坞堡最初诞生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追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诞生在北方边境。”


    “是当地百姓,用来自发抵御草原游牧族群侵袭的。”“汉朝时期,坞堡在北方边境普遍存在。”


    “再说说南方,先秦时期南方也就吴越两国源自中原。”


    “秦朝建立后,先后派遣几十万大军征讨,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


    “后来赵佗建立了南越国。”


    “但那会儿当地汉人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十万左右,大多数时间都只是维持在二十余万。”


    “东汉汉安帝时期,因为寒冷期天下迎来了气候最极端的十年。”


    “为了应对极端气候,和熹皇后将几十万受灾的百姓,迁徙到荆州定居。”


    “这也是荆州得以发展,并在汉末三国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汉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东晋时期。”


    “但当时南方并未得到开发,蛮夷数量众多。”


    “他们对于乔迁而来的汉人,不是很友好,双方争斗频繁。”


    “当时朝廷是指望不上的,百姓只能自己抱团应对。”


    “于是在北方抵御游牧族群的坞堡,就被南迁的百姓挪到了这里。”


    “汉人百姓靠着坞堡,一边种地,一边和蛮夷相争。”


    “在争斗的过程中,双方也在交流,文化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


    “很多蛮夷在这个过程中,被汉化。”


    “如此数百年之后,江浙、荆楚之地才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宋时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湖广等地也得到开发。”


    “这才有了南方的富庶。”


    “可以说,坞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既然坞堡如此重要,我们要是将其打掉,岂不是在变相帮助当地蛮夷吗?”


    马钰摇头道:“从南宋时期开始,南方汉人的力量,就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地蛮夷。”


    “坞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事实上,南宋时期坞堡就基本消失了,当地百姓更多是以宗族抱团。”


    “只是因为元朝朝廷的不作为,加上元末乱世,坞堡又重新出现了。”


    “而且你不要以为坞堡就全是好处,它的问题也非常大。”“坞堡不只是可以用来抵御蛮夷,也同样可以用来对抗朝廷。”


    “坞堡多是以血缘抱团建立而成,不要以为有血缘关系,大家就相亲相爱。”


    “他们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族长、族老都是人上人,最底层的百姓过的牛马都不如。”


    “而且是生生世世被奴役,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经常劫掠其他地方的人,关在坞堡里当奴隶。”


    “可以这么说,每一座坞堡底下,都埋着数不尽的尸骨。”


    “乱世的时候,坞堡确实有积极意义,但太平时节它就是藏污纳垢之地。”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要重新建立礼法制度,连宗族势力都要打击,更遑论是坞堡了。”


    “所以你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以雷霆手段将其摧毁,就是对万民最大的帮助。”


    朱樉颔首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之后他就将毛骧等人找来,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最后他又‘不经意’的道:“锦衣卫即将扩充一个卫所的规模,到时候大家就不用这么累了。”


    不出意料,听到这话毛骧等人眼睛都快冒出光来了。


    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扩编之后会多出很多坑。


    他们这些老人,是最有机会竞争的,自己未尝不能混个千户当当。


    想升官发财,那自然是看功绩。


    不行,必须要将这个活儿干的漂漂亮亮的。


    当即,他们就行动起来,去调查名单上人家的详细情况。


    另一边,马钰也是长叹一声。


    南方宗族势力强大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很多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在历史上,确实一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方能被开发,他们是有大功的。


    但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历史是在变化的,没有什么制度是一成不变的。


    宗族势力就是如此。


    是时候让他们消失了。宗族势力不消失,家庭模式就无法真正的建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


    人权也就是一句空话。


    既影响礼法制度的进步,也制约工业化发展。


    这不是他胡诌,而是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前世明朝无声无息瓦解了坞堡,但并没有打击宗族势力,等到明朝中后期就彻底失控。


    那些宗族士绅、豪强大户,公开使用阉人当奴仆。


    连皇权都不放在眼里了,更别提其它的了。


    所以,对于朱元璋搞扩大化,借此机会铲除部分豪强大户,他没有任何意见。


    现在流的血,都是为了让更多底层百姓的日子,能过的稍好一点。


    ——


    宫里,朱元璋盯着手里的记录,心里在默默的盘算着什么。


    过了很久,朱标终于忍不住问道:


    “爹,您在想什么?”


    朱元璋指着那些海商的名字,说道:“方国珍说海商多和倭寇、张士诚余孽有勾连。”


    “咱在想,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


    朱标略微一想就明白了,道:“您是想引蛇出洞?借此打击倭寇和张士诚余孽?”


    朱元璋颔首道:“对,你以为如何?”


    朱标思索片刻,才说道:“可以一试,靖海将军吴桢在泉州练兵也有一年了,正好检验一下成果。”


    朱元璋笑道:“不错,与我所想一般,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商榷。”


    “等老二那边有进一步消息传来,再做决定吧。”


    朱标也点点头:“最好让二弟试试看能不能收买几个眼线,拿到更多的情报。”


    朱元璋说道:“你给他传个消息吧,告诉他一定要小心,不能打草惊蛇。”


    朱标应了一声,表示明白。


    接着朱元璋又说道:“不过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时候封赏功臣了。”


    现在除了辽东、西域、川蜀、云南,天下基本已经落入大明之手,功臣们都望眼欲穿等着封赏。


    再拖下去,他们就该有意见了。更何况,朝廷要大变革,依仗就是出身底层的军功集团。


    只有将他们彻底绑在皇家这条船上,他们才会和朝廷一起打击地方豪强。


    乃至支持朝廷打压儒家。


    而绑定军功集团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爵位。


    朱标再次点头,说道:“此时大封功臣,也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行动打掩护。”


    “可谓是一举多得。”


    封赏功臣之事,年初就开始筹备了。


    只是大明得天下前后用了十余年,这期间的军功是很难计算的。


    割据应天时期还好说,那会儿朱元璋已经有了争天下的准备,军功资料记录比较齐全。


    直接翻军功薄就能确定的七七八八。


    麻烦的是早期,那会儿大家就是为了活命,谁也没想过争天下什么的。


    所以也就没有专门记录过军功,或者是记录不全面。


    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在几次转移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军功计算很困难,只能一个个去核对。


    经过半年多的统计,也就在前几天,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就这,也不敢确保就没有遗漏。


    但也没办法,真有遗漏也只能等后面确定了再补上。


    于是就在十月十五这天,朱元璋终于颁布了册封功臣的旨意。


    朝廷还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


    皇帝、皇后、太子,以及诸亲王,全部参加。


    受封功臣集体参拜了皇帝、皇后和太子。


    然后礼部将制作好的册封诏书、印信、服饰等,颁发给功臣。


    又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庆典才算结束。


    事实上,真正能来参加册封典礼的功臣,连一半都不到。


    大部分将领,都在外面执行任务。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桢等人,都只能遥领。


    不过毕竟是大喜事,朱元璋还是派出了使节,去各军宣布封赏诏书。


    这也是刺激军心的一种手段。


    正如他们所料,册封功臣之事,瞬间就压过了所有话题,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大街小巷,有关系没关系的人,都在热烈的讨论此事。


    不少人都生出了,参军赚取军功改变命运的想法。


    马八爷、阿鲁温两人穿着粗布麻衣,和一群老头讨论着封赏的事情。


    言语里对受封功臣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嗯,他们两个是假冒身份出来玩的,大家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只以为是住在城里的普通人家。


    阿鲁温一开始还有些放不开手脚,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每日出门比马八爷还积极。


    酒也基本戒了,身体肉眼可见的变好。


    这也让王敏对马钰更加感激。


    此时,两个老头和普通百姓一样,言语里满是对功臣的羡慕。


    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将孩子送到军队立功。


    “咱们世代都是泥腿子,除了一条烂命什么都没有。”


    “豁出去搏个封妻荫子,几代人的富贵都不愁了。”


    “危险?干啥没有危险,如果不危险能轮得到我们?”


    “也就是乱世刚结束,再过个几十年,怕是咱们老百姓连卖命的机会都没有喽。”


    民间尚且如此,军队就更别提了。


    得到封赏的个个都热泪盈眶,朝着皇宫方向叩头谢恩。


    没有得到封赏的,眼珠子都红了。


    恨不得马上就出现一个强敌,大家杀过去搏一个军功。


    获得封赏的人里面,有两个人表现比较特殊。


    一个是刘伯温,他是自家知自家事,对于最后能封侯确实非常意外。


    要说不感动那是假的。或许自己对皇帝真的有误解?


    不过不管怎么说,自己先晋升丞相,后册封侯爵,理应以死报国。


    但内心里也有些无奈,以后有些麻烦,是真的没法躲了。


    只希望皇帝不要沉迷权术,能堂堂正正治国。


    另一个就是李善长,国公的爵位下来后,他心中最后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虽然和皇帝有点误会,但自己依然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自己在皇帝心中的位置,是谁都取代不了的。


    不过想起凤阳皇城那边的事情,他也是恨的牙痒痒。


    本以为就是克扣点钱粮,没想到他们竟然背着自己盗卖皇城材料。


    如果不是老夫和皇帝感情深厚,这次真的要被你们这群蠢货给连累了。


    还想让老夫救你们,我呸,老夫恨不得将你们碎尸万段。


    不过这事儿很敏感,皇帝已经非常生气。


    得把国子六学的事情弄好,缓和与皇帝的关系。


    对于册封,也有人不满意。


    那就是部分高门大户出来的读书人。


    瞅瞅大明的勋贵都是些什么人,一看一个泥腿子。


    放在其他时候,这些人见了我们,都得跪着说话。


    现在靠着军功,竟然爬到了我们头上。


    哼,不过是沐猴而冠,等着看你们出丑。


    等天下一统文进武退,这天下还是得靠我们来治理。


    到时看你们还风光不风光。


    就在世人的注意力被封赏吸引的时候,锦衣卫悄悄的对名单上的人完成了筛查。


    拿到详细的情报后,朱元璋终于给驻扎在南方各地的驻军,下达了旨意。


    同时也给各布政使传了一道手谕,让他们配合军队行动,同时想办法安抚百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