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初步电气化的三架马车
作品:《北美新明》 只见一名政府人员拿着一个连线电话筒,绕到广场喷泉旁边。
电话筒的造型与后世座机电话差不多。
原理与历史上贝尔在1876年制造的电话一样。
使用液体水银和电磁铁作为话筒的信号转换器。
声音因为振动,改变电路的电阻,电流会随之变化。
听筒一端,使用相同原理,将电流还原成声音。
所需要的材料都不难制造,穿越者们定好目标,在不知多少次的失败实验后,终于将早期电话完美还原出来。
“小朋友,用这个可以直接跟元首对话哦,你们有谁想试试吗?”
许一安远远看了一眼城楼上的父亲,摇了摇头,往后退了几步。
那是他爹,有话可以回家说。
宋曦也摇了摇头。
“既然他们都不要,那就你来吧。”
工作人员笑着看向杨妙清。
“去吧妙清,别怕!”宋曦在后面鼓励道。
杨妙清看了眼城楼,距离他们这边足有百米,现场又很嘈杂,正常说话肯定是听不到。
而且对方是让她与如同皇帝一般的人物对话,如何能不惶恐。
她刚来不到半年,骨子里还是个在封建社会下长大的小女子。
平时见到县太爷都得低着头。
杨妙清拍了拍胸口,上前接过话筒,小心翼翼地吐出两个字。
“你、好。”
围观人群拥挤着将耳朵凑了过来。
“你好。”
轰的一下。
人群再次炸锅,顿时沸腾起来。
听筒里传出的果然是元首的声音,刚才元首已经用话筒讲过话了,连语气都一模一样。
他们已经习惯了扩音器,但扩音器是单方面传递声音,现在这个可以隔空对话,意义变得完全不一样。
以后人与人言语交流,或许都不用面对面了,电线所到之处,便是声音所达之处。
新发明的出现,再次引人遐想。
人们齐刷刷看向应天门,许平正朝他们挥手。
“呀!真的可以传音!”
“给我试试,我要跟元首说话!”
“让我先!”
“别抢!先让小姑娘先把话说完。”
政府人员叫来几个巡警,将人群隔开。
“你你你...”杨妙清却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利索。
她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既有对神秘科学技术的震惊和恐惧,又有与元首对话的紧张和不安。
拿话筒的手在微微颤抖。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学校刚好举行了一次活动,叫做照相。
看到照片时,她因为担心自己的魂魄会被勾走,整天魂不守舍,让同学笑话了好久。
“你叫什么名字,可是从大明来的?”
阁楼上,许平举着个望远镜,将小女孩的局促尽收眼底,看出对方是个刚来不久的移民,于是主动开口。
“小女子杨妙清,来自大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杨妙清如实回答。
随后许平又问了她的家庭情况,以及来到殷洲后的感受,对这里的食物、住宿、学校的环境,上课时会不会跟不上节奏等各种问题。
身后的助理将对话快速记录下来。
几分钟后,政府人员从杨妙清手里接过话筒,递给一个老人。
老人抱着话筒,视若珍宝,说着诸如‘元首你好’、‘元首你要长命百岁’、‘要注意身体’之类的话。
许平只在这里停留了五六分钟,与五个人通过电话进行了简单交谈,便带着人匆匆离开。
这场电话展示,和电灯一样,只是概念展示,并不意味着共和国已经进入了通信时代。
只是造出了一个样板机而已。
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和历史上的发明家一样,在黑暗中摸索。
有人清楚知道电话的工作原理,声音振动导致电流变化,通过电线传输,还原为声音。
也可以跳过许多失败的尝试,直接一步到位,采用成熟的设计方案。
但是,单个的电话没有用,必须有交换机和线路网络,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
电灯、电话、电报都是在19世纪出现,电报比前两个要早三四十年。
穿越众对三者的研究进度与原本历史进程差不多。
电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电灯、电话才刚刚开始。
三者都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需的工业基础和设施,有许多重叠的地方。
所以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
在电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电缆、电池、发电机等产业都会随之发展,电线网络也会同步构建。
显然技术难度最低的电报,最适合用来为电气工业打基础。
简单概括电气时代的四大支柱技术,分别是发电、输配电、用电、通信。
将电气化比作造房子,它们就像建造一栋房子所需的砖块、水泥、石灰、钢筋。
穿越者已经知道怎么造,也有能力制造,但搭房子需要时间。
‘建材’的质量和成本,都有很大优化空间。
目前只能算是打地基阶段。
之所以在除夕夜提前展示电话、电灯,单纯是因为它们更具震惊效果。
科技发展到这个水平,已经不用再担心技术泄露的问题,给别人看也看不明白。
就算搞明白了,没有工业基础和社会所需,一切都是惘然。
......
随着夜色渐深,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少。
明天虽然不用上班,但得准备过春节,得早点起床。
杨妙清告别同学,回到父亲给她买的学区房,是一座有着两层房子的小院。
不包括院子,加起来有一百多平,一个人住非常宽敞。
价格只需要1200两白银。
换成华国钱币,就是1200华银。
华国货币与白银汇率长期保持着稳定,一华银等于一两纯银。
这里土地便宜,又存在授予制,还没有成为一种主要商品,所以房子很便宜。
如果卖太贵,别人直接去乡下种地,或是去其他定居点,城市里的房子也没有和任何东西进行绑定,并非人生必需品。
连炒房都没人炒,投资别的更赚钱。
1200华银100平,算是非常贵的房价了,主要是因为它靠近京海最好的小学,只隔了一条街。
但对杨妙清父亲来说,这点钱小意思。
不仅给她买了学区房,还雇佣了一个家政阿姨,每天给她准备早饭和晚饭,打扫卫生,午饭可以在学校吃。
大明通商口岸城市都有华国银行的分行,可以直接从大洋另一边汇钱给女儿,非常方便。
就是汇钱的手续费有点高,过程也有点长。
开门进屋,杨妙清先是点亮门口桌子上的手提煤油灯,而后爬上梯子,点亮客厅中间的大吊灯,整个房间瞬间明亮了起来。
但是和刚才见到的电灯相比,要暗淡许多。
杨妙清不禁想象,要是家里也用上了电灯,那晚上不就跟白天一样了!
房间很是干净整洁,家具和镜子都被擦的锃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肥皂味和淡淡的檀香。
现在气温还很低,她赶紧往封闭型壁炉里加了些煤炭,不一会儿炉中火势变大,房间也逐渐温暖起来。
脱掉厚厚的棉衣外套,来到窗边。
街道上灯火通明,楼下有个工人正在给一盏坏掉的煤气路灯进行维修。
远处的天空中,时不时就有烟花绽放,让黑夜不再死寂。
这里的一切都很美好,好的让她觉得世界有些不真实。
遗憾的是,父母和哥哥都不在身边,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安全回到大明。
她似是想起了什么,连忙翻出一个信封,写上自己今天在京海的所见所闻,准备明天一早就寄出去。
她的嘴角微微翘起,父亲和哥哥,恐怕打死都不会相信上面写的内容。
也不知那个叫电话的东西,能不能让她和万里之外的家人听到彼此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