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建立电力工业体系的PPT
作品:《北美新明》 1639年3月20日,春分。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京海军港,一支由十八艘舰船组成的远征舰队驶离港口。
舰队由一艘帝王级战列舰,两艘重型战列舰,四艘轻型战列舰,六艘快速舰,两艘医疗船,三艘补给船组成。
总兵力4000余人,出动了大半个北洋舰队。
他们的初步目标是接管亚速尔群岛。
码头上,不少欧洲商人看到这一幕,都不免有些紧张,四处打听发生了什么。
有消息灵通的人得知这支舰队可能是要去欧洲,则是立马嗅到了商机。
数千人的军队,每天自然是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火药等日用品和军用物资,他们可以趁机发战争财。
于是,一些商人就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放下手头的所有事,火速返回欧洲,提前为这支舰队收购物资。
至于明国人要与哪个国家发生战争,他们倒不是很在意,因为来美洲做生意的人,基本都在欧洲混的不咋样。
很多人甚至是海盗洗白上岸,脑子里没有忠于某个国家的观念。
许平收到有关消息,没怎么在意,如果这些商人愿意和他们的舰队合作,也不是件坏事。
毕竟亚速尔群岛距离欧洲更近,从欧洲人手上获取补给物资,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当然了,本土这边该干嘛干嘛,一过完年,就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武器、弹药、军粮、药品、绷带和建筑材料,不能完全依赖别人。
等舰队在亚速尔群岛站稳脚跟,再用蒸汽轮船,将这些东西成批运过去。
离开港口,许平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马不停蹄来到东部铁路公司。
修建一条贯穿东部沿海的铁路,是早就有的计划,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正式开工。
“修建京南铁路,以我们目前的条件,成本实在是高的可怕,而且劳动力严重不足,项目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启动。”
负责铁路修建的总工程师薛婉婷有些为难的说道。
她穿越前虽是某铁路集团的员工,但却是一名电工,专业与铁路修建不沾边。
穿越众群体中缺少铁路相关方面人才。
加之铁路修建本就是属于超越时代的项目,成本非常之高,收益却很小。
因为共和国人口和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有更为便利的海运。
这个时代的火车,速度和轮船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现在每年都有至少一艘蒸汽轮船下水,海运越来越方便。
“这个项目就先放一边吧,你带着团队回归天工院,加快电力科技的研究。”
许平微微点头,意识到自己有些操之过急。
共和国高级技术人才本就稀缺,思来想去,决定还是集中人手,重点攻克关键的技术瓶颈。
优先点亮核心科技树。
低级劳动力共和国也缺,农田、种植园、矿山等地方,现在可都是嗷嗷待哺。
每年从其他地方购入的几千奴隶,一上岸就会被各个地区疯抢。
实在抽不出足够的人手修建这么长的铁路,要知道,以目前的条件,只能用人命堆,不然经费爆炸。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任何一个大工程,都是用白骨铸就。
电力科技发展成熟后,能给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到时候许多现在难以实现的项目,或许就能比较轻松的解决,不必急于一时。
“好。”薛婉婷重重松了口气。
意外的穿越,打碎了她们这群人原有的社会结构,但是现在,新的社会结构早已建立,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下级在面对上级时,不可避免的会感到压力。
几天后,京海电学研究所成立。
由原高中物理老师齐红喜,电工薛婉婷等人组成。
天工院是共和国的科研中心,下辖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机械动力研究所、冶金工业研究所等多个部门。
发展的愈发成熟,与各个大学一起形成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体系。
但是其中电力科技研究的优先度不高,几乎和天文学坐一桌。
因为穿越者就那么点人,里面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虽说高等教育进行了十几年,也培养了不少年轻的科技人才,但是他们还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
尤其是一些重点科技项目,必须由穿越者牵头进行。
也是为了防止核心技术泄露,科研派们不会把所有的东西倾囊相授。
于是在电学研究这一块,由于人手不足、相关材料难以制造等客观原因,逐渐被冷落。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穿越众中的科研派并不是无私奉献的一群人。
他们努力爬科技树,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财富、地位、权力等。
军部的人玩命,他们烧脑。
如果内阁不加以引导,那么天工院的研究方向,必然会以利益为导向,优先研究那些难度低,赚钱快的科技项目。
而不是为了国家更快的发展,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许平等人自不能把这些科研派当牛马使,该给的好处一个不少,待遇比那些在前线厮杀玩命的军队派还要好。
要说穿越众群体中哪一类人最富有,当然是这些搞科研的。
他们穿越前大多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也懂得低调做人,所以给人的存在感不高。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理工男理工女组成的群体,整体性格比较理性、内敛。
真正掌握核心话语权的,还是军队派,他们成分复杂,且声音大。
这天,元首办公室正召开一场隆重会议。
许平站在门口,与穿越众中的科研派大佬一一握手,姿态放的很低。
很快会议室内的长桌上,就座无虚席。
一边是许平,及其他六位内阁成员,还有几名重要部门的负责人。
另一边都是天工院的元老级人物,平均年龄比对面的执政派还要大。
“小许啊,星月那丫头怎么回事,怎么跑新安市去了?”
会议还没开始,一个九十多岁,头发发白的老太太,语气责怪的看向许平。
她叫闽文君,穿越前是国家某材料科学的重点研究室成员。
为人低调,专注科研,拒绝过包括京海大学等在内的多家高校院长职位邀请,认为行政工作会影响到她的科研时间。
只不过,穿越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前期没什么存在感,属于是被集体照顾的人群。
后来主要负责教材编写。
留下了一份被列为国家特特特级机密的技术资料。
目前只有许平知道上面写了什么。
所以许平对她的态度异常敬重。
“她这次是去新安市建立新的研究所。”
“哦,这样啊。”闽文君点了点头。
她现在有点老年痴呆,把阮星月当成了自己孙女,把许平看作孙女婿。
所以许平不敢直接说两人离婚了。
“时间差不多了,会议开始吧。”
安文华假装看了看表,给天工院代表中最年轻的那位使了个眼色。
长桌后面,摆放着一块足有五米多长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为了提高这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许平等人承诺,未来成立国有电气公司后,他们不仅能得到专利分红,还能拥有部分公司股份。
相当于以技术入股。
负责其他项目的技术人员,比如创造和改良蒸汽机的团队,也都得到了相应工厂的分红股。
许平很早就有这种想法,将产业与科研机构融合。
但是一直无法落实,反对的人太多。
现在许平大权独揽,少了许多掣肘,许多事情一人就可以拍板。
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都是如此,发明了某种新东西,马上就会去找投资人,一起建立公司。
目前共和国的模式,与之差不多。
先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技术成熟后,经评估可以应用到实践。
然后国家提供资金,研究小组提供技术,合伙建立公司。
至于小组能占多少分红股份,视实际情况而定。
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激励穿越众中的科研派。
另外在政治权力方面,内阁之中,至少有一到两个位置,是固定留给天工院出身的人。
宋明华便是天工院代表。
“为了让国家尽快实现全面电气化,我们小组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预计要用10-20年的时间。”
年轻科学家的声音响起,众人抬头看向黑板。
上面写的正是电学研究小组做的原始版PPT。
这次会议,实际上就是给许平及内阁汇报工作情况以及他们未来的目标。
“我们决定分四步走,第一步,理论奠基,预计用时3年,已经走了一大半,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已经有了。”
“但是人才队伍还不够壮大,另外,在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磁性材料方面,目前的加工制造技术还需要继续提升。”
“当前只能做出一些简易电学仪器、仪表,电池也都非常原始,实用性不够强。”
“第二步,造出第一台实用型发电机和电动机,预计耗时3-6年。”
“这一步我们也实现了部门目标,可以造出原始的直流发电机,但效率有些不尽人意。”
“第三步,建立中央电厂,构建京海市的电力网络,实现电力传输,目前还只有PPT,预计需要8-15年才能变成现实。”
“第四步,形成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逐步替代掉蒸汽动力,保守估计得等15-20年之后。”
......
花了将近半个小时,天工院的人终于将他们未来的计划全部汇报完毕。
许平和几位内阁成员,一边喝着茶,一边讨论了起来。
从发明第一台蒸汽机到现在,全面进入蒸汽时代,用了十几年。
要想全面进入电气时代,所花的时间肯定只多不少。
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出发电机、电动机,但要让全国进入电气时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上,他们或许只关心一点,那就是电价。
如果急于求成,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发电厂效率很低。
或是输电网络没有建好,导致输电效率低。
电价自然贵的吓人,普通民众用不起,工厂主资本家更不会用。
他们依旧会选择已经发展成熟,且性价比够高的蒸汽动力。
电力工业体系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而许平等人要考虑的,正是如何打造体系,不是简单的搞一个电力工厂。
听取完计划汇报后,许平等人意识到,想要实现他们的目标,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努力。
比如学校要加快电学方面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发展应用同步。
假如未来,某个路灯坏了,或是某个工厂电线短路,得能随时叫来电工去维修。
路灯不亮不要紧,但是耽误工厂生产,甚至引发安全问题,事态可能就会比较严重了。
材料方面,也需要造出性价比足够高的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磁性材料。
提高输电效率,降低电价。
还有电学精密仪器的制造,高效电池的制造等。
道路或许会比较漫长,但好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