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诸葛亮告诫
作品:《三国:穿成糜芳之子,救下关羽》 刘禅心中没了主意,将诸葛亮留在金殿。
待大臣全都退下,刘禅从宝座上急匆匆下来:“相父,群臣逼朕降罪二叔,可朕又如何忍心啊!相父,你快给朕想个法子。”
诸葛亮拜道:“陛下,恕臣直言!大司马此番的确有大过,群臣让陛下降罪,于情于理都没错。何况,陛下初登大宝,更应该赏罚分明,方可让群臣信服。如陛下不追究大司马之过,只怕群臣不服,朝廷威信不存,百姓也会说陛下袒护大司马。”
“这?”
刘禅闻言,不由犯难,拉着诸葛亮的手道:“丞相,难道连你也觉得朕该降罪二叔吗?三叔来奏,二叔已经病重不起,如再降罪,朕怎么对得起先帝?何况,二叔本就心高气傲,如朕降罪,他如何在群臣面前自处?朕又如何心安啊?”
“臣知道陛下于心不忍,为君者,亦为执法者。法,之所以能约束人,是因为其公正严明,令人对律法存有敬畏之心。如执法者不能秉公办事,则会失信于人。也会让国家法律,没有公信。如此一来,人人皆不畏法,又如何能治国?”
“丞相所说,朕都明白,只是……。”
“陛下,为君者,更应该重律法,也不该有妇人之仁。虽说大司马与陛下感情深厚,但也不是逃脱律法的理由。就是臣如果做错了事,臣也不希望陛下对我留情。”
“可是相父,如真要追责,大司马焉能活命?”
“大司马虽北伐失利,但也是为全先帝之志。陛下可酌情处置,如此也能保住大司马,也能让群臣信服。”
“丞相觉得朕该如何处置大司马?”
“大司马病重在身,急需休养,以此为由,可暂免去大司马之官职,留其爵位,让其在府中反省。待大司马日后好转,再行启用不迟。”
“免去官职?可二叔是先帝托孤之臣啊?”
“陛下,臣有句话虽然不合时宜,但为先帝未尽之志,臣不得不说。”
“相父有何话,但说无妨!”
诸葛亮微微颔首,语重心长的说道:“陛下,臣承蒙先帝三顾之恩,从不敢忘先帝之志。自出茅庐,臣不敢一刻松懈,废寝忘食,只望早日完成先帝之志,以报先帝三顾之恩。可匡扶汉室,又岂是那么容易?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了匡扶汉室,血洒疆场?又有多少父子,妻儿生死别离?”
“虽然艰难,可将士们却无不奋勇上前,就是为了早一日,能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尤其是糜武大将军,在国家濒临危难之时,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数年间,糜武以南郡为根基,牧马厉兵,重商重农,呕心沥血,历经数次大战,牺牲无数将士,方能在南郡站住脚。”
“为先帝之志,糜武废寝忘食,终取得襄樊,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先帝于此时病重不治,未能看到光复大汉之日。先帝在世之时,常对臣言,云长翼德虽有万人敌之勇,但二人皆有缺陷。云长生性傲慢,翼德生性暴躁,皆不可独自统兵,需有人制约。先帝在时,尚能制约二人,今先帝不在,无人可制约。”
“先帝每每谈及二人,无奈叹息!先帝又言,蜀中年轻一辈,又无人可堪当大任。反观魏国和吴国,辈辈皆有人才。而蜀中唯一可当大任的年轻一辈,唯有糜武。也只有糜武,方能助陛下匡扶汉室,完成先帝之志啊!”
刘禅闻言,深受感动,拉着诸葛亮的手,郑重点头:“相父今日之言,朕自当铭记于心,永不敢忘!”
诸葛亮拍了拍刘禅的手:“陛下,臣还有话要说!想匡扶汉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国家依然处于弱势,君臣还需竭尽全力方行啊!大司马此番兵败,致使蜀中精锐尽失,大好局势,荡然无存!而糜武乃大才之人,却被陛下逗留京师,毫无作为!如此下去,何谈匡扶汉室啊?陛下,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如此次,陛下还不能信任糜武,还要任由大司马和太尉折腾,只怕群臣心散,将士寒心,亡国不远矣!”
“这?相父,不至于那么严重吧?”
“陛下,臣言尽如此!”
“朕听相父的,待大将军回朝,朕即可褒奖,命其前往荆州坐镇,都领荆州诸军事。往后国家大事,朕也全听相父的,凡大事也需相父首肯。”刘禅一副憨样,这一次是真的有点好怕亡国了。
诸葛亮拜道:“陛下言重了,你是一国之君,国家大事当由陛下裁决。臣定会竭尽全力辅佐陛下,求早一日能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好好,朕听相父的。”
“嗯,大司马和太尉即将回朝,陛下趁着有时间,好好想想怎么处置这件事吧。”
诸葛亮随即一拜,退出大殿,独留刘禅,不知如何是好!
今日和刘禅的一番话,算是诸葛亮积压已久的肺腑之言。
他本不想背后参奏关羽,但为了早日匡扶汉室,诸葛亮不得已只能这么做。
诸葛亮深知,蜀汉再也经不起折腾。如果再让关羽和张飞执掌朝政,只怕日后北伐,二人又要生事。
诸葛亮也想趁着这次关羽大败,让刘禅将关羽和张飞踢出政治中心。
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独揽朝政,而是想让糜武没有后顾之忧,一心筹备北伐大业。
当然,朝中不只诸葛亮一人这么想。就是李严等,也觉得关羽和张飞不适合待在政治中心。
大部分大臣,都想趁此次机会,将关羽和张飞撸了。
这些人想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诸葛亮想的全是国家的利益。
刘禅内心是不想罢免关羽和张飞,哪怕诸葛亮说到这个份上,他心中还是犹豫不决!
虽然刘禅也明白,匡扶汉室只能依靠糜武。但作为君主的他,更愿意相信关羽和张飞。
如果把关张罢免,那么蜀汉大权将全落入糜武和诸葛亮手中。
刘禅对诸葛亮百分百信任,对糜武的信任就做不到百分百。
尤其是糜武一直在外掌兵,如将来没有人能制约,对他的皇权就是一个威胁。
作为帝王,考虑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皇权!这也是,刘禅对待关张问题时,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