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诸葛亮的忧虑
作品:《三国:穿成糜芳之子,救下关羽》 “正德,子龙请落座。”
“多谢丞相。”
落座后,诸葛亮给二人斟了杯茶。
诸葛亮感慨道:“正德,子龙,一别一年有余,再次相见却是如此扬景下。”
赵云不免悲伤道:“丞相说的是啊,不想陛下病重如此。”
“唉!”
诸葛亮抚摸着手中羽扇,神色忧伤:“我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陛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啊!自出茅庐,为报陛下知遇之恩,无一日敢松懈。眼看大业可成,陛下却已大限将至,怎能不让我心生悲痛。”
赵云微微颔首:“丞相说的极是啊!云乃一介武夫,幸遇陛下,相随三十余载,君臣同心。眼看汉室可兴,陛下却,却……。”
赵云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
糜武见赵云和诸葛亮动情如此,不由心想,蜀汉真是男人的浪漫。
刚刚在寝宫,糜武虽和刘备相处不久,其实谈不上多大悲伤。
但糜武还是泣不成声,这主要就是君臣感人一幕,感染了糜武。
现又见到诸葛亮和赵云,因刘备大限将至,伤心至此,怎能不让人理解蜀汉男人的浪漫。
也可是说,刘备就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的精神寄托,信仰所在。
这些人一生都在为刘备的梦想而竭尽全力,刘备死后蜀汉再无此浪漫。
糜武想到此,也不由悲伤:“是啊,眼看北伐有望,却不想陛下他……。”
诸葛亮叹息道:“正德所言甚是,今已得襄樊之地,孙权又攻取合肥。魏国接连失利,国力大损。只需再休整数年,厉兵秣马,待时机一到,则可兴荆州之兵,出宛洛而克中原。再以汉中之兵,出秦川而定关中,则汉室可兴也!只是可惜,陛下不能看到这一天。”
赵云接话道:“云深受陛下大恩,纵然粉身碎骨,也要替陛下匡扶汉室。”
“我等自当为陛下大业而粉身碎骨,只是……。”诸葛亮话说一半,不由叹道:“只是我担心,陛下一旦有事,国中动荡,魏国必会趁机来犯。加之新君即位,必对北伐大计有影响。”
糜武微微颔首:“丞相所虑,也正是我所虑。魏国虽接连失利,但依旧强大。今夺襄樊之地,魏国必不罢休。如让魏国得知,必会趁此机会大举反扑。加之,孙权虽与我们联盟,也不可不防。”
“正德说的是啊,往往新政交替,国中最不稳定。何况你与云长皆在成都,魏国又岂会放过此次机会。”
“丞相,如你所说,当下如何防范?”
“魏国倘若来犯,必会两路出兵。一路出南阳攻樊城,一路出陇西,而攻汉中。樊城有季常在,我相信季常必能守住樊城。汉中我已派人前往传令魏延和关兴,让二人从上庸撤兵,回防汉中。唯一担心是孙权,此人毫无信义,如有利可图,会毫不犹豫背弃盟约。”
“丞相,要不我即刻返回南郡坐镇?”
“不可,你是大将军,陛下托孤重臣。今陛下病重,时日无多,你怎能离开。何况新政交替期间,诸多事宜,更不能此时离开。”
糜武闻言,微微颔首:“唉,要是陛下无事,多好!”
诸葛亮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正德也不必太担心,到时候我让邓芝去一趟东吴,陈说利害,想必孙权也不会趁人之危。”
“嗯。”
“我现在最担心反而不是魏国来犯。”
“丞相担心什么?”
“唉。”
诸葛亮微微一叹:“我担心是云长和翼德,他们和陛下情同骨肉,陛下必以大事相托。翼德虽然性格暴躁,做事冲动,不计后果,但其晓理,能听劝告。唯有云长,最让我担心。孙权偷袭荆州,让云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云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对孙权之恨,胜于对曹魏之恨。云长一直想有一番成就,来为自己正名。陛下若在,尚能劝住,若陛下不在,只怕无人可劝阻。我担心正是怕云长,急于成就一番事业,而兴兵北伐。”
糜武点了点头:“丞相所虑甚是,我也为此担心。北伐不是不可,只是时机尚未成熟,如贸然北伐,不但难以匡扶汉室,反而会致使国力衰退,前功尽弃。”
“是啊!今天下三分,汉一直弱小。昔日云长丢荆州,陛下败夷陵,蜀中精锐几乎丧失殆尽。若非正德你力挽狂澜,在南郡精心经营,国力稍恢复些许。这几年,又经历魏吴联军攻伐,汉中之战,襄樊大战,南中之战,虽四战皆取大胜。但如此频繁兵戈,让本就疲敝的西川之地,更如雪上加霜。魏国虽连番失利,其经济,人口远胜于我们,其恢复速度必然也远超于我们。云长他们只看到我们接连得胜,却没有看到常年征战,以让蜀中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夷陵大败后,为补充兵员,抽调大量男丁,致使田地多荒废。就是如今,蜀中能战之兵不过数万之多。如再因战争,强行征兵,只会让蜀中百姓民怨沸腾。”诸葛亮说到此,不由连连叹息。
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油盐贵!
诸葛亮又何尝不想早日北伐,只是自从关羽失荆州,这几年几乎没有停止过兵戈。
看似国力越来越强,但真正强的点就是糜武。糜武几乎没有依靠蜀中,相当于独立于外的政权。
无论兵员,钱粮,器械等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而蜀中从头到尾都没有从夷陵之战中恢复,如果没有糜武,别说北伐,自保都难。
诸葛亮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可关羽这些武将,他们看到的只有一路连胜。
糜武对诸葛亮的话,深有体会,不由点了点头:“丞相所言甚是啊!”
“唉!”
糜武何尝不知这些事情,他坐镇南郡,也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
虽每次大胜,同样折损诸多兵马。单抵御魏吴一战,折损过半兵马,虎贲营近乎全军覆没。
如不是糜武在南郡颇有声望,加上当兵政策好,怎么可能短时间补充兵员。
糜武的政策又是以恢复经济为主,战争为辅。如一味的抽掉男丁扩充兵员,只会让本就地广人稀的南郡更加艰难。
所以糜武一直以来只设八营,每营八千,满编后就不再扩充。
糜武一直说北伐不到时机,更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兵力不足,难以支撑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