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西方的嘲讽和不屑

作品:《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弹洗地

    《华府时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红色巨龙的科技幻想曲?》的评论文章:


    "龙国官方的这一宣布令人想起了著名的时期,当时官方也曾宣称农业和工业产量实现惊人增长,后来被证明完全是虚假宣传。


    这次所谓的''震撼世界的创新产品'',很可能不过是一些改进的拖拉机或华而不实的模型罢了。"


    《今日杂志》则发表了一篇题为《广交会:一场精心策划的科技马戏?》的分析文章:


    "龙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动作频繁,此次高调宣传所谓的''科技成就'',很可能是为了提升国际形象,争取外交和贸易优势。


    然而,考虑到该国严重的工业基础薄弱和技术落后现状,这些所谓的''创新产品''能否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值得怀疑。"


    然而,并非所有反应都是负面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和政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某国的工业部长公开表示:


    "我们期待着参观龙国的最新科技成果。


    作为同样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龙国的经验和技术对我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某国的贸易代表团也宣布将组团参加本届广交会:


    "龙国的工业产品一直以性价比高著称,如果这次确实有重大技术突破,将为我们两国的贸易合作开辟新的领域。"


    最有趣的反应来自一些嗅觉敏锐的国际商人和投资者。


    "我已经预订了去广交会的机票,"一位著名工业设备经销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过去两年,我见证了龙国工业的飞速发展。


    虽然西方媒体总是轻视和嘲笑,但实际上,龙国的某些工业产品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如果这次的''创新产品''真如宣传的那样出色,我不想错过任何商机。"


    一位樱花电子行业的资深分析师则发表了更为谨慎的看法:


    "龙国在某些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步,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但在精密电子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仍有很大差距。


    然而,考虑到该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科技人才储备,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他们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我们将密切关注本届广交会的动态。"


    就这样,在外交部那简短而含糊的声明发布后,一场关于龙国科技实力的国际猜测和讨论悄然展开。


    各方势力,怀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态,开始将目光投向即将举行的广交会。


    而在龙国境内,以林舟为核心的多条技术线正在疯狂冲刺。


    零号车间的发动机轰鸣声日渐清晰,飞机制造厂的机体组装已进入关键阶段,广交会展品的最后调试也接近完成。


    整个国家仿佛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在林舟这个核心大脑的统筹下,多线程并行运转,朝着一个令世人难以想象的目标全力冲刺。


    ……


    夏末的凌晨,飞机总装车间罕见地灯火通明。


    林舟站在高处的平台上,俯视着下方那个逐渐成形的奇特机体——一个流线型的三角翼,没有任何垂直尾翼,表面光滑得不似凡物。


    这就是"苍鹰"验证机,一个简化版的飞翼构型试验平台,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特种合金混合构建,凝聚了他跨越时代的心血。


    "第五段机身蒙皮铺层完成,正在进行真空固化,预计四小时后完成。"下方传来技术员的汇报声。


    林舟点点头,继续观察各个工位的进展。


    总装车间被严格划分为数十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特定部件的制造或组装,而林舟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指挥官,掌控着这台庞大机器的每一个细节。


    "林工,你得看看这个。"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舟转身,看到航空研究院的陈院士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表情凝重。


    "陈院士,这么早?"林舟微笑着问候,但心中已经猜到了老人的来意。


    "睡不着。"陈院士叹了口气,将文件递给林舟,


    "这是我们根据你提供的数据做的气动分析,结果不太乐观。"


    林舟快速浏览了一遍文件,眉头微皱:"横向稳定性问题?"


    "没错。"陈院士指着其中一页,


    "根据计算,这种没有垂直尾翼的构型,在亚音速到跨音速的过渡阶段可能出现严重的偏航不稳定性,俗称''荷兰滚''。传统设计中,我们依靠垂直尾翼提供稳定性,但你这个..."


    "这正是电子飞控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林舟平静地回答,


    "三轴陀螺仪实时监测姿态,任何偏航趋势都会被立即检测到,然后通过差动扰流板自动修正。"


    陈院士皱眉:"理论上没错,但这种系统在实际飞行中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如何?


    我们根本没有任何风洞数据或飞行测试数据来验证。


    林工,我不得不说,这简直是纸上谈兵,空中理论!"


    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吼出来的,引得周围的工人都转头看过来。


    林舟没有动怒,只是轻轻摇头:"陈院士,我理解您的顾虑。


    但请相信我,这套飞控系统经过了极其严格的计算机模拟,响应时间不超过10毫秒,足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计算机模拟!"陈院士冷笑一声,


    "林工,我们是在造飞机,不是在玩数字游戏。


    一个真实的风洞测试胜过一万次计算机模拟!


    你让飞行员的生命依靠一堆没有经过验证的数字,这太冒险了。"


    林舟深吸一口气,知道这场争论无法用常规逻辑解决。


    在这个电子计算机还处于原始阶段的年代,没人能理解"银星"超前的计算能力和他的"小世界"模拟能力。


    "陈院士,我完全尊重您的专业判断,但请您也相信我的设计。"


    林舟直视老人的眼睛,语气诚恳而坚定,


    "如果您实在不放心,我可以在首次空投试验中增加一套自动应急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会立即展开减速伞并切换到安全模式。"


    陈院士看着林舟坚定的眼神,内心挣扎了一会儿,最终叹了口气:


    "好吧,至少增加这个保险措施。但我还是要郑重提醒你,没有足够的地面测试和风洞数据,这次空投试验的风险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