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想赢?先拿回话语权!

作品:《重生破烂王,干到世界500强

    “是吗?”


    孟远终于从包里拿出了他的文件,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我们研究院上个月的实验数据。”


    他看着三个创始人,一字一句。


    “我的条件很简单。三千万美金,我买你们51%的股份。研发,你们说了算。我,只负责帮你们扫清一切障碍,让你们的技术,站上世界之巅。”


    “三千万?”


    杰克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我们出五千万买100%!”


    “所以呢?”


    孟远笑了,他终于露出了獠牙,目光如刀锋般扫过杰克。


    “然后让这三位天才,去给你那帮只懂财务报表的mBA打工?你问问他们,愿意吗?”


    他又转向山田。


    “至于你的一亿,很多。但美国外资委那道坎,你过得了吗?”


    山田瞬间哑火。


    最后,孟远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面如死灰的杰克·威尔逊。


    “哦,忘了告诉你最重要的一点。”


    “你们美国资本设计的B轮投资协议里,那个优先清算权条款……”


    “就算你们以五千万成交,创始人团队最后到手的,可能……还不到一千万。”


    “你胡说!”杰克的声音都在发颤。


    孟远头也不回地朝门口走去,只留下一句话。


    “回去,让你律师好好读读。”


    “砰。”门关上了。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只剩下杰克·威尔逊愤怒摔杯子的声音。


    摔杯声的余音还未散尽,三位创始人之一,技术核心里奥,已经拿起了电话。


    “弗兰克,是我。帮我看看杰克给我们的B轮协议,关于优先清算权的部分。”


    电话那头,是他们合作多年的专利律师。


    短暂的沉默后,律师的声音传来:


    “里奥……我之前提醒过你们注意,但杰克那边坚持说这是市场惯例。如果按五千万的估值清算,你们三个……确实拿不到一千万。”


    电话挂断,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杰克的脸色从涨红变成了惨白。


    山田若有所思地看着,孟远留下的那份实验数据,眼里闪着复杂的光芒。


    最终,还是里奥打破了沉默。他看着自己的两个伙伴,只说了一句:


    “我们是想发财,还是想改变世界?”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三天后,协议签署。孟远兑现了他的承诺,三千万美金迅速到账。


    接下来的半年,是一段蜜月期。


    孟远说到做到,几乎从不干涉研发。他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只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


    第一次,是核心原材料供应商突然断供,试图敲竹杠。


    孟远二话不说,一周之内,一条从中国运来的全新供应链搭建完毕,成本下降了20%。


    第二次,是一家专利流氓公司发来诉讼函。


    里奥他们焦头烂额,孟远却只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对方律师就主动撤诉了。


    没人知道他做了什么,只知道那家专利流氓公司的大股东,和孟远在国内投资的另一家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里奥他们彻底服了。这位来自中国的投资人,拥有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能将一切障碍化为无形的力量。


    公司飞速发展,固态电池的技术瓶颈一个个被攻克。


    为了更好地进行商业化,孟远从软件公司挖来了汤姆森,一位典型的常春藤精英,担任公司的Ceo。


    “你们是科学家,就该待在实验室里。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汤姆森的确专业。在他的运作下,公司拿下了欧洲几家顶级车企的合作意向书。


    在德国设立了办事处,全球员工也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张到了三百人。


    不过,成功有时候比失败更危险。


    随着公司日益壮大,汤姆森和他带来的那帮“职业经理人”团队,开始不满足于只当一个“管家”。


    他们看着中国总部那边,不断传来的惊人产出和销售数据,心态渐渐失衡。


    在他们眼中,硅谷才是宇宙中心,他们才是推动公司前进的“大脑”,而遥远的中国,不过是拥有廉价工程师和庞大市场的“工厂”。


    孟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暗流。


    养了半年,翅膀硬了,终于要开始争食了。


    他看着汤姆森每周发来的,越来越多地强调“硅谷价值”的报告,心中冷笑。


    也好,是时候给这些骄傲的孔雀们,上一堂真正的全球战略课了。


    于是,当汤姆森在下一次全球高管会上,正式提议将“全球研发总部”迁至硅谷时,孟远知道,摊牌的时刻到了。


    他靠在椅背上,看着投影仪前意气风发的汤姆森,嘴角勾起了一丝冷笑。


    这帮老外,收购才几个月就想夺权?上辈子我见过的套路,比你吃过的汉堡还多。*


    “汤姆森先生说得有道理。”孟远慢悠悠开口,"硅谷确实人才济济。"


    汤姆森眼睛一亮,以为自己要成功了。


    "不过……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孟远起身走到世界地图前,拿起红笔。


    “假设我们在硅谷设立总部,”


    他在美国西海岸画了个圈,“那么当北京时间上午9点开会时,硅谷是几点?"


    "呃……晚上6点。”汤姆森愣了愣。


    "那欧洲呢?“孟远又在德国位置画了个圈。


    "凌晨2点。”旁边的德国技术总监弱弱地说。


    孟远放下笔,转身面向众人:


    “所以按汤姆森先生的方案,我们开个全球会议,要么亚洲熬夜,要么欧洲熬夜。"


    "可以调整会议时间……”汤姆森还想争辩。


    "问题不在时间。“孟远打断他,”问题在于,谁是中心,谁就掌握话语权?"


    会议室突然安静了。


    孟远走回座位,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


    "这是上个月的全球销售数据。中国市场占比42%,欧洲35%,北美23%。"


    "汤姆森先生,您觉得总部应该离最大的市场近一点,还是离最小的市场近一点?"


    汤姆森脸色微变。


    但孟远还没说完:“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的量产技术在哪?"


    "在……在国内。”技术副总小声回答。


    "一千多名核心研发人员在哪?"


    "国内。"


    孟远摊手:”所以,我们是把一千人搬去硅谷容易,还是把你们二十个人的团队融入我们的体系容易?"


    汤姆森彻底没话说了。


    这时,一直沉默的欧洲区总裁施密特突然开口:


    "孟总,我支持您的观点,但硅谷团队确实有独特价值。"


    "当然。"


    孟远立刻接话,"所以我的方案是——三极联动。"


    他重新站到地图前,


    “中国总部,负责战略决策和产业化。这里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也有最大的市场。”


    “欧洲中心,贴近客户做定制开发。德国大车企都在那,我们要第一时间响应他们的需求。"


    "至于硅谷……”他看向汤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