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院试2

作品:《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陈砚再愤愤不平,这试帖诗还是要作的。


    既然是试帖诗,那必然是要歌颂朝廷。


    可吹嘘仁政,也可吹嘘君王。


    不过陈砚并不打算从这两个方向写。


    此次院试,他的文章不符合主考官的心意,那就用试帖诗拍拍大宗师的马屁。


    看在他马屁拍得好的份上,这生员的名额大宗师也该给他留一个吧。


    陈砚揉了会儿隐隐作痛的太阳穴,在脑子里打了会儿腹稿,再提笔,写的就是朝廷的教化之功。


    等写完,又通读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后,一一誊抄好。


    因着手软,这字迹显得有些绵软。


    陈砚对此很有些不满,不过程文纸已用,也没了办法。


    只是在他誊抄的间隙,已有了不少人交了卷。


    陈砚也不急,交了卷深一脚浅一脚出了贡院。


    杨夫子远远就瞧见陈砚不对劲,急匆匆迎过来扶他,一碰到他的手,杨夫子就被烫了一下。


    他大惊,赶忙将陈砚扶到牛车上躺着。


    此次倒不仅仅是陈砚病倒,从龙门出来的不少考生都是脸色苍白,腿仿佛踩着棉花。


    杨夫子心急如焚地等着,接到周既白后就马不停蹄往医馆跑。


    周既白脸色也不对劲,但并未发热,精神也更好,便能帮忙照顾陈砚。


    牛车赶到医馆时,才发觉大夫们都被各大家族给请走了,就连驱寒散热一类的药也都被抢空了。


    杨夫子只能先将人带回农家小院,亲自给陈砚做了一碗姜汤灌下去,隔一会儿就要来摸一把陈砚的额头。


    兴许是姜汤起了效,到第二日凌晨时,陈砚终于退了热。


    陈砚虽嗜睡,却因高热睡得并不安稳。


    迷迷糊糊间仿佛听到夫子嘀咕:“这聪明脑瓜子可不能烧坏了。”


    陈砚想,等他好了要让夫子多掉几根头发。


    翌日天还未亮,陈砚就如往常一般起床了。


    虽说身子还有些不适,他依旧如往常一般背起书来。


    听到声音的周既白推门进来,瞧见陈砚在背书便道:“明日就是再覆,你不养好身子,再覆可就危险了。”


    陈砚放下书,就问周既白:“你昨日答得如何?”


    周既白垂头叹气:“答卷被雨水打湿了,此次怕是过不了。”


    这一路考试,周既白都是顺风顺水,不曾想院试出了大纰漏。


    其实他已经努力护着答卷了,奈何风卷着大雨将他和答卷彻底淋湿。


    得知陈砚是如何避免答卷没被打湿,周既白目瞪口呆。


    片刻方才感慨:“难怪你病了,原来是用背挡雨,你文章作得如何?”


    陈砚想了想,道:“我有八成把握。”


    他对自己的文章颇为满意,但也要谦虚些,八成把握已经说得极高了。


    陈砚终究还是不放心,将自己的文章默写出来,拿给杨夫子看。


    杨夫子轻抚胡须,颇为赞赏地点点头:“此次院试你定会中。”


    若不中,那就是主考官不公了。


    陈砚这才放下心,好好休息了一天。


    再覆倒是顺顺利利,走出贡院,他已经一身轻松。


    院试结束十多天后,才会放榜。


    杨夫子本想带着陈砚和周既白在府城转转,却被陈砚严词拒绝,又开始写他的文章。


    杨夫子便被困在农家小院里,对着刚砍的竹竿叹气。


    他已向村里的妇人买了根绣花针,掰弯了做成鱼钩,准备去附近的河边钓鱼,如今是去不成了。


    ……


    贡院里,弥封官将卷子糊名后送给同考官批改。


    此次大雨,不少卷子被打湿,这等卷子同考官会直接丢弃到桌下,此为落卷。


    不过短短几个时辰,同考官脚边已经堆满了脏污卷子。


    至于那些卷面整洁的卷子,同考官会读一遍,将好卷子呈送到主考官面前。


    何若水连着看了十几份卷子,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卷子堆砌辞藻,立意等却是一塌糊涂,一看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喜好而做。


    殊不知就因他擅用美词,便更看不得这些人糟蹋好词。


    何若水在看完一份乱七八糟的卷子后,毫不犹豫落了卷。


    此时他已经有些疲倦了,端起茶盏喝了茶提神。


    东阳府的士子文采比江南士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此地文风实在差得远。


    他看了几十份考卷,竟就没一份能入他的眼。


    如此学问的考生送去乡试,岂不是让他何若水名声扫地?


    这般想着,他看卷子时越发严苛。


    又看了数十份答卷后,他终于眼前一亮。


    在一众辞藻华丽的文章中,一篇质朴的文章便显得极特别。


    何若水见之心喜,又细细读了两遍,竟有一股清新之感。


    这考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极有气节。


    丝毫不迎合他,实在有文人的风骨。


    何若水着人将此考生其他的答卷都找出来,越看双眼越亮,竟一拍桌子,惊呼:“难得!”


    镇江省竟还有如此有气节的考生,单单从文章来看,假以时日,大梁文坛必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种欣喜在看到试帖诗时烟消云散。


    何若水特意找弥封官来问过,没有弄错,这试帖诗确实和那几篇文章是同一人所写。


    何若水不禁冷笑起来。


    好一个有“风骨”的士子。


    好一个士子的“脊梁”。


    他竟险些被骗了。


    此人不过是投机取巧之辈,竟还堂而皇之地在试帖诗里恭维他。


    这诗一旦传出去,他何若水该被人如何议论?选吹捧他的士子为案首?


    他一辈子的清誉怕是都要毁在此人身上了。


    何若水当即将此人的文章放到一旁。


    今日此人的文章连前十都不能进。


    他何若水就要教这些士子,钻营小道之人是走不远的!


    他就不信,几千名士子里就没有比这几篇文章更好之人。


    待到何若水将所有士子的卷子看完,坐着半晌沉默不语。


    心中挣扎良久,终于还是冷着脸将那吹捧他的人文章找了出来。


    此文当得上院试案首。


    再看那试帖诗,何若水心中又觉得膈应,想放下,又舍不得此人的文章。


    实在可恨!


    何若水几乎是咬牙切齿,将此人的文章点了案首。


    若是此人的文章无法得案首,他与那些为大家族子弟大开方便之门的官吏有何区别?


    如此毫无风骨的士子竟是案首,实在是士林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