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会试2(已修改)

作品:《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再者,考卷在落入主考手中之前,需过房考官、副考官之手,若过于偏激,触怒了哪位被落了卷,那才叫得不偿失。


    思及此,陈砚方才落笔:“良知者,廓于学者也。”


    “夫理以通吾心之知,而学以穷天下之理,理穷而知斯廓矣。”


    洋洋洒洒写了三百多字,一篇文章便成了。


    他将自己白日写的文章铺开边看边斟酌修改,待到发烛后,他就将烛点燃,借着微弱的灯光将所有文章都修改完就熄了灯睡觉。


    夜间严寒,号房又没有门,热聚不起来,人就会极冷。


    这个时候继续做文章只会让自己更难受,不如好好歇息,养足精神明日再战。


    因衣物被褥等都不能有夹层,陈砚带来的是毛毡毯子,铺在木板上,再将虎皮盖在身上。


    这个时候他就要暗暗庆幸自己长得矮,躺下后也不至过于拘束,他只需要将脚曲起来,那虎皮就能将他整个人盖住。


    睡了约莫半个时辰,他依旧没法暖和起来。


    陈砚干脆爬起来,用衣服将头包起来,又清点了炭。


    此时他无比庆幸白天忍着没用炭,此时炭就派上了用场。


    将炭分为三份,其中一份就要今晚用。


    炉子生起来后,终于有了热乎气,陈砚赶紧将手脚都暖了一番,方才又躺下,这次他倒是睡得极香。


    京城贡院丝四角有瞭望楼,能俯瞰整个贡院。


    此时,瞭望楼上来了一位眉目颇有些和善的老者,众人见之赶忙行礼:“见过焦阁老。”


    焦志行摆摆手让众人起来,这才道:“夜间最是凶险,劳烦你们多多小心,万万莫要让号房走水。”


    立刻便有人应道:“我等必不错眼地盯着,断然不让此次乡试有任何闪失。”


    乡试因有烛火,火灾是常有的事。


    京城贡院自永乐十三年初建后,发生过多次火灾,也经过多次改造。


    起初是木板和苇席等搭建而成,后来经由张居正才改为砖墙结构。


    即便如此,众多考生聚集于此,也依旧风险极大。


    乡试一旦开考,龙门紧闭,就要等考完方才能出去。


    即便是叛军打来围了贡院,龙门都不会开。


    不少生病的考生就算晕过去,也只能熬着。


    会试上考生丧命也是常有之事。


    焦志行极难才抢得此次主考,必要让其顺利完成,不能有丝毫的差池。


    正因此,他才夜间登上瞭望楼,对众人多加叮嘱。


    站在瞭望楼,能俯瞰贡院内外各个角落。


    焦志行看下去,就见各个号房里的考生们或奋笔疾书或皱眉思索,无不是在拼尽全力。


    如此一来,那个漆黑一片的考棚就显得格外扎眼。


    焦志行目光落在那个号房上。


    凝神看了片刻,方才瞧见板子上躺着人,远远看不真切,却也能估摸着个头不大。


    焦志行看了眼天色,如今才戌时,竟就有考生早早睡觉?


    他便摇摇头,第一日状态最好却不尽全力做文章,越往后精神越不济,到时所做文章必会比往常更差。


    此考生怕是难中了。


    此次会试赴考考生有四千多人,却只取二百八十人,多的是人取不中,一名考生会不会中他并不在意。


    陈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主考官心里已经被断定考不上,此刻他睡得正香。


    或许是白天用脑过度,这一觉他睡得很沉,一直到后半夜被冻醒,发觉炉子里的炭已经烧光了,他添了炭,待炉子暖和了方才躺下。


    隔壁号房的烛光撒到地上,照亮了一小方天地。


    陈砚心想隔壁考生实在勤奋,今晚怕是要战到天明了。


    没一会儿,陈砚又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再醒来时天已经亮了。


    陈砚神清气爽,包着头的衣服也不取下来,就着炭火给自己窝了个鸡蛋,又煮上粥,便开始今日的文章。


    再看自己昨日的文章,陈砚就知自己已是超常发挥了。


    虽是超常发挥,也是自己平日勤奋苦读,基础打得牢靠,方才能在重压之下写出如此文章。


    陈砚知道自己已经改无可改,当即誊抄下来,待到程文纸上墨干透,方才挂在门口。


    寒风一吹,卷成纸筒的程文纸随之飘荡,因有线绳牵扯,无论被吹到何处,终究还是落回原处。


    四书题已答完,剩下的就是五经题。


    陈砚本经是《春秋》,第一道题为: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此话是仲惠伯对文公的劝谏,此事起因是徐国攻打莒国,莒国人来请求联盟,穆伯参去莒国参加盟会,为襄仲迎娶莒国女子,到了鄢城看到此女,发现其极美,穆伯自己将此女娶了,襄仲大怒,向文公请求要攻打穆伯,文公准备答应,仲惠伯劝文公说:战争起于内部叫作乱,起于外部叫作寇,现在臣下要作乱而国君不加以制止,如果因此引起外部敌人的进攻,怎么办?


    文公阻止了襄仲得进攻,惠伯给两人调解,让穆伯将女子送回莒国,两人如以前一般当场兄弟相处,两人和好。


    此题说的是内乱,而如今的大梁“海晏河清”,怎么会有“作乱”?


    《春秋》微言大义,一不小心就会犯忌讳,因此答题时需要极小心。


    陈砚决定以“礼法治乱之源”。


    若穆伯不夺莒国之女,襄仲又如何会大怒,要起兵攻打他?


    可见“礼者,治世之枢,王化之基;遵天地之序,人伦纲常,方可避其兵戈。”


    上午将两篇经义文章写完,陈砚吃完午饭,睡了个午觉,下午起床就开始润色经义文章。


    待到天色一黑,他吹灭烛火,躺在床上。


    第一场的文章已尽数作完,他也彻底放松下来,竟觉得精神颇好,翻来覆去睡不着。


    迷迷糊糊睡着,后半夜却是寒风呼啸,气温骤降,陈砚被冻醒,头冷得厉害,他只能靠着墙抱膝坐着,将虎皮从头包到脚,再把布围住四周挡风,如此才渐渐暖和起来。


    如此熬到天亮,寒风依旧没有停歇。


    陈砚暗暗庆幸前两日节省了炭,剩下的炭今日可烧一天。


    待到烧完,会试第一场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