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憧憬

作品:《悍【夫】:穿越之彪悍男妻发家记

    过了约一炷香的时间,翁老帝师看完了。等得早就不耐烦的代老将军直接抢过他手上的那份奏章,把自己的那份塞到对方的手里。


    翁老也顾不上皇上与君后是不是在场了,迫不及待地看起了另一份。


    等到两位老爷子都看完,皇上已经换过一茬菊花了。


    翁老帝师先问:“皇上、千岁,老臣看这两份奏章,似是出自蒋康辰之手!”


    君后道:“是康辰代笔。这两份奏章上所写的内容,出自另一人所想。”


    老帝师已从蒋康辰那里听说了这两份奏章的存在,但他不能直接说他知道是那位奇人所想,蒋康辰只是代笔。


    但他是当真没想到那位奇人的想法竟是如此的……“胆大”!


    这两份奏章是邵云安引入“未来”理念的对于商业的构想以及基金会的构架模式,具体该怎么落实,还需要结合燕国的实际情况来完善。


    但即便这两份奏章有些地方不符合燕国的现实,但其所表述的意思还是引得翁老极为的震撼。


    代老将军打断翁老,直接道:“皇上,千岁,老臣不懂什么‘经济’、‘商业’的,皇上和千岁需要老臣怎么做,老臣便怎么做,全由皇上和千岁定夺。可这‘救助基金’……”


    代老将军站起来就要下跪,卓金一个箭步过去,眼疾手快地扶住老将军。


    永明帝也给吓了一跳:“老将军这是作甚,有什么话您坐着说。”


    卓金扶着代老将军坐下,代老将军急切地说:“皇上、千岁,这‘救助基金’一定要办!若有这‘救助基金’,边关的将士们将再无后顾之忧,这是积福积德的大善事!”


    翁老帝师也跟着说:“此事大善!大善!皇上、千岁,老臣愿捐1000贯钱给‘救助基金’!”


    代老将军:“老臣也捐1000贯钱!”


    两位老爷子都不是家有万金的人,尤其是老将军一家还负担着许多伤残将士的生活,这1000贯钱于老将军而言算得上是巨款了。


    君后又岂不清楚两位老爷子府中能有多少钱,他道:“捐钱的事不急。要先把这‘救助基金’办起来,还要拟定更详细的章程。这也是皇上请两位阁老进宫的原因之一。


    这‘救助基金’的来历,倒是与将军府有些关系。”


    代老将军神色一震。


    君后朝卓金点了下头,卓金打开放在凤椅旁的箱子。看到箱子里满满的银票,两位老臣都是面露不解。


    君后这时候感怀地说:“这里是三万两银子的银票,是嫁入秀水村的一位名唤邵云安的妻郎,代他的夫君王石井送给战骁的。”


    代老将军的脸色惊变,腾地站了起来:“使不得!千岁,此事万万不可!”


    心知伯父这是误会了,君后道:“伯父莫急,本君还未说完。这新茶和新酒就是出自邵云安之手。”


    代老将军因为身体的原因,也因为避嫌,君后并没有跟他提过邵云安。只是给将军府送去了新茶、新酒还有阿胶膏。


    将军府的三位老人家都十分喜欢,感念君后心里记挂着他们,也不会多问。


    见翁老帝师一副早知道的模样,代老将军不说话了,等着君后解释。


    君后先把这三万两银票的来历解释了一番。一听这么多钱居然是那夫夫二人从茶酒上分到的红利,那二人竟然是把大头都捐出来了,代老将军与翁老帝师的脸上都有着动容。


    君后也直言,这3万两银与其说是邵云安与王石井两人送给翼虎军先锋军的,不如说是那两人愿意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尽力。


    他们当时决定捐出这么大一笔银子时,想得也很简单。王石井曾是先锋军的一员,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捐给先锋军。


    这些银子作为军饷就太少了,但若是买粮草、买御寒的棉衣、买羊却是可以买到不少。至少,也能让昔日的还在军中的袍泽们多吃几口肉,多得一个窝窝。


    他们两人如此大义,蒋康辰深受所感,也想捐银。但若都捐给先锋军,势必会引来其他将领的不满。


    可若捐给其他将领,又怕捐出的银两最后不知饱了谁的私囊。


    君后:“因着这些顾虑,那邵云安才想出了‘救助基金’这么个法子。再由岑月白、蒋康宁、康瑞与蒋康辰四人一道商议出来这份‘救助基金’的章程。”


    原来这些银票和这“救助基金”是这么来的!


    翁老帝师马上说:“此事大善!那邵云安虽说是妻郎,却有着并不输夫郎的气度,有情有义!这救助基金,老臣愿尽全力!”


    永明帝叹道:“朝廷现在拿不出足够的饷银,若我们多一些如他二人这样的慷慨之士,边关的将士们也不至于忍饥挨饿。说来说去,还是朕这个皇上无能啊。”


    “皇上!”


    君后、翁老帝师和代老将军都站了起来,要怪也只能怪先帝!


    永明帝摆摆手,让三人坐下,随后道:“那二人如此大义地捐出这么多的银两,朕,深感欣慰。他二人不要封赏,但朕却不能如此欣然接受。”


    他看向因为他刚才的那句话仍然眉头紧锁的人,伸手握住对方的手,“不如君后替朕想想,朕该如何赏赐他们。”


    君后用力握住皇上的手,想了想说:“不如待国库充盈一些后,皇上下旨为他二人建功德碑?”


    翁老帝师出声:“老臣附议。皇上,岑月白托蒋康辰给老臣带了几本书和几篇文章与诗词,也是那邵云安奇遇所得。


    安全起见,那几本书老臣还需抄录完毕后再为皇上进献上来。老臣带来了岑月白抄录的那几篇文章与诗词。”


    “哦?给朕与君后瞧瞧。”


    翁老帝师从袖袋里掏出折起来的一沓子纸张,双手递上,卓金接过后送到皇上的手里。


    蒋康辰带回来的书与岑月白抄录的这些纸张上的内容给翁老带来的震荡,就好比“救助基金”给心中始终挂念着边关将士们的代老将军带来的影响。


    而对肩负着一个国家重担的永明帝与君后来说,无论是这些诗词文章、还是“救助基金”,以及那份“商业”发展计划书,都不是简单的几张纸、两份奏章。


    代老将军不懂经商,对诗词文章也没有研究,他最关心的是“救助基金”何时能开办且发挥起来。


    翁老帝师则对那份商业发展计划书大为赞赏。朝廷没钱,这份计划书哪怕只能落实下去三成,只要能给朝廷挣银子,能缓解国库空虚的压力,那邵云安于燕国就是大功臣!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很多方面,不是几句话就可以简单说明的,也不是一份奏章就能发展起来的。


    邵云安只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提了一点小小的建议。真的只是建议。毕竟燕国是农业社会封建王朝,不可能一蹴而就到工业发达国家。


    这一天,永明帝、君后、翁老帝师和代老将军在东临殿,就这两份奏章及邵云安这位“奇人”,畅谈到深夜。


    自然地,翁老帝师与代老将军就在宫中住了下来。密切注意着宫中动向的诸方都在暗自揣测这其中的深意。


    入夜了,永明帝却依然精神抖擞。怀中是早已精神不济,入睡的君后代齐攸。可以说,这是永明帝登基以来最轻松的一天。


    尽管他现在所面临的困难依旧摆在眼前,但他至少看到了重振燕国的希望。


    永明帝一直以来都是求贤若渴。奈何那些世家大族看不上他,朝中的大臣也是各有各的小心思。如老帝师、老将军这样的忠臣、能臣太少太少。


    现在,他得了一位奇人,还是一位不看重名望权势,只想做个泥腿子的奇人。单就这一点,永明帝就要重赏发现了那位奇人的蒋康宁。


    永明帝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那人召进宫来。那人可以不制茶、不酿酒,不做那些稀罕的东西,只要为他出谋划策即可。


    不过最终,永明帝在君后和翁老帝师的建议下,还是按捺住了这个念头。


    把邵云安召进宫做谋士,邵云安就等于是被推到了台前。他是皇上,本应是手握天下苍生生杀大权的至高存在,但那是在他铲除了所有的障碍,真正手握大权的时候。


    且君后所说的也有道理。那人不愿进京,若是强求反倒很可能适得其反。


    那人如今是蒋康宁的义弟,岑月白又意图收他为义子,至少在永修县的安全是有保障了。以那人目前的所为,那人是有心为朝廷、为他这个皇上出力的。


    他不如就顺水推舟,先让那人做几年闲散农家子。


    想到这里,永明帝搂紧怀里的人。其实他对那邵云安最大的希望是对方能治好他的齐攸。每每想到代齐攸腹痛难忍和体内余毒发作的痛楚,永明帝就心如刀割。


    这一生,除了这个人,他无愧于任何人!可是他身为皇帝,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爱的人受苦,却无能为力……


    在代齐攸的脸上轻轻落下一吻,永明帝继续深思。现在的他充满了干劲,只想明日燕国就能如那奏章最后所憧憬的那样,进入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