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粮食

作品:《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为何不放救济粮?”


    陈守拙从兴奋中冷静下来,皱起眉头,疑惑询问。


    阎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白得的粮食,人会当草芥,付出代价得到的,才会珍惜。”


    他转向张炼。


    “粥里掺三成干净砂石。”


    张炼先是一愣,随即了然,毕竟跟随张居正太久,他的确心思玲珑。


    “这样只有真正饥饿的人才会来吃。”


    “聪明。”


    阎赴赞许地点头,旋即心底似乎隐约出现从县每一处街道,河流,地形地貌。


    “吃过粥的壮丁,全部编入修渠队,老弱妇孺安排纺纱织布,告诉百姓,从县到延安府要修一条新官道,管饭,三顿肉粥,每日还有三文工钱。”


    “另外,县政司从今日开始,五日内,规划出一处足以遍布从县的水渠网,用于灌溉。”


    赵观澜眼睛一亮。


    “以工代赈。”


    他很期待,一张足以覆盖一座县范围的水渠网,一旦成型,配上几个水库河渠,意味着接下来从县粮食产量必定会迈入发展之路!


    “不止。”


    阎赴望向远方,那里不光有绵延如长蛇的流民,赫然还有从县本身的百姓们。


    “我要让陕西百姓记住,是谁在饿殍遍野时给了他们活路。”


    次日清晨,从县四门同时贴出告示。


    两名秀才站在城门前念诵的时候,周边已经围起了大片心中慌乱的百姓。


    “钦命从县正堂阎为赈济灾黎、安抚民生事。”


    “照得近年天灾频仍,洪雪相继,田亩歉收,黎庶困苦,本县不忍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载道,特开仓放粮,以济时艰,今将赈济条规晓谕阖县。”


    “自即日起,县衙于四门设官粜米铺,每日巳时开市,申时收市,价低市价两成。”


    “每人限购三斗......”


    “县衙于四门外设粥厂,每日辰时、酉时放粥两次,领粥者登记名册,青壮者须应募修渠筑......”


    “凡愿出力者,无论流民、本县百姓,皆可应募,修渠筑路,每日管两餐,另给工钱三文,建房垦荒,壮丁每日五文,妇孺纺纱织布者两文......”


    秀才们读的虽繁琐,但百姓们也能从中听懂个大概,人群外围便有不少流民瞪大眼睛,只顾着发抖。


    “这是说,县衙给咱粥喝?干活还给工钱?”


    “老弱妇孺都能干活吗?”


    有妇人红了眼眶。


    有一条活路了!


    逃难的人最怕的不是饿死在路上,而是到了希望之地,却发现仍是死路一条。


    但现在,从县给了他们一条活路!


    张炼特意命人推着十辆满载粮食的大车绕城三周,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引来了半个县城的百姓。


    “官府真的有粮!”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粮行前很快排起长队,几个试图哄抬粮价的奸商被黑袍军当场拿下砍了头。


    阎赴站在县衙二楼,透过窗棂观察着街上的人流。


    “大人妙计。”


    阎天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这个昔日阎赴一两银子买来的少年,腰间佩刀还带着褐色痕迹,已是黑袍陕北军面对山匪,最酷烈的首领。


    “三处匪寨的头目已枭首,按大人吩咐,尸首挂在官道旁示众。”


    “很好。”


    阎赴头也不回,只盯着这批流民源源不绝涌入城内,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详细规划。


    “你挑五十个精锐,平日帮一帮修渠队,遇到欺压流民的,直接砍了!”


    阎天没有多说任何话,对于大人的命令,他一向唯命是从。


    “是。”


    傍晚时分,第一批流民聚集在西门外。


    张炼命人架起十口大锅,米香混合着砂石在寒风中飘散。


    果然,少年典吏目光落在队伍最前方,眼底眯起。


    有个衣着尚算体面的男子刚喝一口就吐了出来。


    “这粥里怎么有沙子!”


    嚷嚷的声音很大,甚至还端着碗狠狠放在负责加粥的伙夫面前。


    “爱吃不吃。”


    伙夫倒也不害怕,甚至看着这名衣着尚可之人,眼底轻蔑。


    “阎大人的粮食不是给挑三拣四的人准备的。”


    “看你样子也不像流民,连这些快饿死的乡亲的粮食也要抢,就这么懒?”


    伙夫劈头盖脸的怒斥,终于让男子涨红脸,骂骂咧咧地走了。


    排在后面的饥饿流民却顾不得这些,连砂带粥吞下肚去。


    喝过粥的人被带到一旁登记,青壮年男子领到铁锹,妇女们则分到纺锤。


    赵观澜站在一旁监督,忍不住神情复杂。


    “阎大人的手段......当真不凡。”


    他本以为这次流民汇聚,对从县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危机,可现在看来,因为知县大人提前准备的粮食,反而成了发展的契机?


    七日后,从县出现了奇景。


    白天,数千人同时在城墙外开挖水渠,夜晚,黑袍军在月光下操练。


    甚至从县城墙上向西面看去,大排窑洞挖掘的井然有序,那里是未来计划安置流民的区域。


    而且从县诸镇上,平均每一个镇都要开挖最少一个水库,修筑六条水渠进行田地贯通。


    如此浩浩荡荡之气象,哪里象是灾年?


    粮价稳定后,连周边县城的百姓都开始向从县聚集。


    阎赴就站在城墙上,远远看着这一幕,直到深夜,才回到农家大院,独自在书房查看地图。


    烛光下,他的手指从从县划向西按府。


    门吱呀一声开了,张炼端着一碗药茶进来。


    “大人,赵观澜下午去了粮仓三次,似乎在计算存粮数量。”


    阎赴轻笑,县政司还不知道如此海量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


    “让他算。”


    他接过药茶却不急着喝,缓缓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彻夜不熄的火把。


    那些火光倒映在他眼中,像是燎原的星火。


    “还不够。”


    他喃喃道。


    “陕西一省之灾,不过是个开始。”


    月光照在他半边脸上,明暗交错如同他此刻的心思。


    张炼静静退下,知道大人正在下一盘远超从县的大棋。


    而在县衙另一侧厢房,赵观澜正对着账册瞠目结舌。


    他始终在思考,阎大人的粮食,究竟从何而来?


    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之多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