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基层控制力

作品:《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三个站在人群边缘的年轻农户交换了眼色。


    李三,李六,李大山三人是堂兄弟,因为交不起租子,去年冬天差点饿死不说,今年好不容易攒了一点粮食,还被缙绅给抢了。


    现在,三人率先挤到前面,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我们愿意加入!求大人收留!”


    这一幕像是打开了闸门,赵老三连忙带着自家孩子做了第二个,生怕抢不上资格,紧接着便是第三个,第四个......很快,二十多个青壮年农户报了名。


    李书桁让卢应元取出准备好的黑袍,其实只是染黑的粗布衣裳,但穿在这些常年衣衫褴褛的农民身上,竟显得格外精神。


    “卢兄,你就留在秋荒镇,负责带领这些义民。”


    临行前,李书桁把卢应元拉到一旁,声音压得极低。


    “记住,每月初一要派人到县里汇报情况,特别是有没有外乡人来往,镇上有没有人聚众议论政务......”


    卢应元连连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昔日在县学里总是被人忽视的穷书生,突然得到县尊大人的重用和重视,干的还是保护乡亲,为乡亲谋发展的事,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


    次日,李书桁的队伍来到了两棵树镇。


    这个镇子比秋荒镇还要贫困,整个镇子只有两棵歪脖子榆树还算像样,镇名由此而来。


    “这地方能发展起来吗?”


    一个书生小声嘀咕。


    他们也都是之前参与过县尊发展基层的,眼下自然第一眼便在寻找发展的优势。


    李书桁瞪了他一眼,如今这位年轻的书生愈发有了几分气度,看的那书生一缩脖子。


    “县尊大人要的是人心,不是政绩。”


    分发物资的场景在这里更为震撼。


    当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打了补丁的被褥被搬出来时,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哭出了声。


    “当年要是有这么套被褥,咱小孙子就不会冻死了......”


    “都是棉花,都是棉花啊,顶好的东西!”


    一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妇人直接跪在了尘土里,额头抵着地面不住地磕头。


    “大嫂这是做什么?”


    李书桁连忙扶起她。


    “这是县尊阎大人的恩典,我们只是跑腿的。”


    那妇人抬起头,李书桁这才发现她出奇地年轻,甚至不会超过二十岁,但眼睛里已经没有了这个年纪该有的光彩。


    “大人,我婆婆去年饿死了......这些粮食,能让我娃活到秋天......”


    “月前马家刚刚来了一批恶奴劫掠了一波,若不是你们来,当真是活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像是碎瓷片刮在石板上,一双眼眸满是血丝,看的李书桁和身后的书生都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他们去过最底层的村镇发展,这样的眼睛他们不是没见过。


    可是每一次见到,仍生出许多荒谬的念头。


    比如这个世道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如此的?


    如果是,那这个世道究竟有多烂!


    李书桁心头一颤,但很快镇定下来。


    同样的解释着什么叫黑袍义农会,对百姓有什么帮助。


    文书上的词句华丽而空洞,但在这些濒临绝望的村民耳中,却像是天籁之音。


    李书桁注意到,那个年轻寡妇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亮。


    “俺叫叫张翠花。”


    分发结束后,寡妇主动找到李书桁。


    “大人,我想让我当家的加入义民会。”


    李书桁露出温和的笑容,目光也扫过周边期待看着这一幕的乡亲们。


    “县尊大人特别嘱咐,妇孺老弱更需要互相照应。你可以让你丈夫负责记录镇上的孤寡人家,每月报给县里,好及时赈济。”


    张翠花的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几乎被生活压垮的女人,突然发现自己一家的苦难竟然有了价值。


    她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件黑袍,仿佛那是御赐。


    当天晚上,李书桁在两棵树镇也留下了两名书生。


    他取出阎赴亲笔写的那张纸,清了清嗓子。


    “夫士者,民之表率也。今州县疲敝,百姓困苦,岂可独坐书斋,吟风弄月乎?当效圣贤之道,躬身践履,以济苍生。”


    “本县倡立黑袍义民会,正欲尔辈读书明理之人,下乡扶助黎庶,或教农桑,或理纠纷,或赈饥寒,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如此,方不负圣贤教诲,亦不负平生所学。”


    “诸生勉之!但使一乡得安,则功在社稷,一人得济,则德配天地,若果有才德兼备者,本县必当擢用,不使明珠蒙尘。”


    留下的书生名叫江川,闻言站得笔挺,激动的脸色通红。


    他自己有几斤几两没人比自己更清楚。


    不过是个这辈子兴许都考不上的穷书生,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


    可就是这样的自己,县尊大人不但没有嫌弃,还让他带着一个镇子发展义农会。


    这一刻,江川郑重接过纸张,声音有些发抖。


    “请大人放心,江川必尽心竭力,让整个两棵树镇上的所有百姓,坚信大人!”


    李书桁也郑重点头,神色期待的扫过面前荒芜贫瘠的村子。


    他很想看到那样的景象。


    临行前,他看着那些穿着黑袍的农民在书生带领下笨拙地列队,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知县大人说得对,这些人要的其实很少,一点尊严,一点希望,就能让他们死心塌地。


    “李兄,我们接下来去哪里?”


    风沙已裹挟着寒意,一个书生振奋开口。


    李书桁展开地图,手指沿着蜿蜒的官道移动。


    “往西三十里,青林乡,听说那里也是极贫瘠之地......”


    风沙中,这支奇怪的队伍继续前行。


    骡车上的东西已经搬空了,牛车上还剩下不少物资,足以再安抚几个村镇的人心。


    李书桁不知道的是,在秋荒镇,赵老三正穿着那件黑袍,在自家破旧的院子里来回踱步,像个真正的官员一样思考着明天要如何保护乡亲。


    而在两棵树镇,张翠花的男人把那件黑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仿佛明日之后,乡亲们再也不会被地主老爷抢粮食的凭证。


    阎赴的网,正在这个边远小县的底层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