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大规模虫害怎么办?

作品:《大明亡国还剩三天:我,朱慈烺,反了

    朱慈烺这边处理完桂馨堂的事情后,正拉着宁妃和桃花、晓月她们研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农部尚书王章和农部主事李长治风尘仆仆的入宫,有急事求见。


    宁妃和他一起接见了王章二人。


    “皇上,固安、房山一带的麦田,起了虫害,我们组织了大量百姓,下田捉虫,虫害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厉害,再有两月就要秋收了,现在一点法子都没有。”


    王章说,农部几天前就监测到了病虫害,并且组织了大量百姓下田,没想到病虫越捉越多,逐渐不受控制。


    “除了固安和房山,其他地方有没有虫害?”朱慈烺追问。


    京城解围后,经过抢种春麦,北直隶大部分农田都得到了耕种。


    房山和固安一带的粮食最先播种,长势也最好,最快不会超过两个月,这一带的小麦就能收割了。


    北方到处都缺粮食,整个北直隶都在等秋收。


    粮食能不能顺利收上来,关系着大明的生死存亡。


    “天津、永平等地都还好,房山一带的麦田最为严重,病虫害应该是起于房山。”


    王章:“皇上,臣以为,如果无法控制,倒不如组织百姓,连夜收割,麦子虽然没成熟,但也能作为马料,要是再过十天,恐怕就什么也没有了。”


    “兴许,病虫害还会蔓延到其他州县,到时候可就是灭顶之灾。”


    王章提出的建议,非常合理。


    朱慈烺却不同意。


    他淡淡的笑道:“王爱卿莫要慌张,不就是几只虫子吗?朕有办法。”


    “啊!”


    王章眼神微微一愣,不可置信:“皇上,固安、房山一带受灾的麦田有百万亩,派再多的人去捉虫也来不及啊。”


    李长治跟着点点头,眼神中流露着担忧。


    “朕什么时候说过要去捉虫?”朱慈烺轻笑,让二人先起来,还让晓月和桃花搬来了凳子。


    李长治和王章看到桃花她们出来,似乎明白了什么。


    却不敢坐,执意要站着。


    “皇上,要是不捉虫,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王章试探性的问。


    朱慈烺点燃一支烟:“你们还记得,三个月前,朕让让人从天津、固安等地动员百姓用粮食换购博落回和鱼藤草吗?”


    “那就是用来制作杀虫剂的材料,承恩又让人从南京运了两船回来。”


    “朕之前让人种下的五十亩博落回也能收割了,你们连夜安排人熬制除虫药,但这东西是剧毒,熬多少药得放多少水,喷药时,具体勾兑多少水,都有讲究。”


    “另外喷药的人,还得蒙上湿毛巾防毒。”


    在古代民间,博落回经常会割来丢到茅坑杀蛆。


    也有用来熬制杀虫剂,喷洒农作物的例子,但没有大规模使用,只是老百姓自发行为。


    小面积喷洒,没办法有效防治病虫害。


    “啊,皇上,博落回真的能做杀虫药?”李长治眨了眨眼睛,难以置信。


    朱慈烺:“博落回和鱼藤是大毒之物,剂量得控制好,东厂的人已经摸索出了具体用量,另外朕已让人打造了三千支喷药枪,如果不够,还可以让工部连夜赶制。”


    在成立农部时,朱慈烺就开始让人着手研究农药化肥。


    几个月前,他用粮食动员难民去挖博落回和毒鱼藤却遭到了反对。


    农药这玩意儿,目前来说还属于保密阶段,那个时候京城的情况还不明朗,担心万一落在有心人手里,反而会变成坏事。


    这玩意儿,毕竟是剧毒,防不胜防。


    在弄出来之前,还得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


    于是,朱慈烺刚才自己先将东西收购过来,并且让人收购活株种在近郊农田里。


    光是博落回就种了五十亩。


    算上王承恩从南京运回来的三船,基本足够用了。


    “好,那皇上,臣这就去安排。”王章听说有治虫的办法,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务之急是派人去收割和熬药。


    二人正要告退时,却被朱慈烺喊住了。


    “王爱卿,朕的这些药都是用粮食换来的,往后朕会让人成立一个农药厂,不管是百姓,还是地主大户想要农药都得拿钱来买。”


    “普通百姓和军户按三十文钱一亩的药钱,地主老财,收他们一百文一亩吧。”


    “军户和百姓可以用粮食抵,地主老财必须先给钱。”


    为了这批药,朱慈烺最少花费了上万银元,怎么也得收点利息回来。


    整个北直隶有田5000万亩左右,以后只要观测到病虫害,直接全省打药就能杜绝。


    早年,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蝗灾,饿殍百万,人尽相食的场景历历在目。


    如果有农药,不说完全杜绝,最少能控制在小范围内。


    农药厂必须尽快大规模投产,为大明八亿亩农田保驾护航。


    而且朱慈烺还在让人研究有机肥。


    内帑投资,建立猪场、养鸡场等等,并且提倡百姓养猪。


    猪肥,人肥是古代最好的也是最容易获得的肥料。


    不久前,朱慈烺除了让农部研究种植马铃薯外,还让人弄了些红薯苗回来。


    红薯苗有着能快速繁殖,快速生长的特点,不仅人能吃,更是极佳的猪饲料。


    现在船队还没大规模出海,不然还能组织人去海岛上挖磷矿,开个磷肥厂。


    既能搞钱,又能提升粮食产量。


    农药厂一旦大规模生产,并且得到了公众认可,以后也是个来钱的渠道。


    八亿亩农田,如果农药能全国推广,哪怕生产成本降下来,按照一亩地十文钱的价格,销售额也有八十亿文,换算成银元就得八百万。


    弄好了,每年赚个百八十万不是问题。


    “好,好,臣这就去办。”王章连忙点头。


    给钱是应该的。


    三十文钱只是一个长工,一天的报酬。


    一个劳动力一天能捉多少虫子?


    麦子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只要能保住不被虫子吃掉,别说三十文,三百文都愿意。


    当天下午,王章和东厂的人立即组织人城外支棱起上百口大锅,熬制灭蚊药。


    傍晚,王章和李长治在锦衣卫和东厂的护送下,带着农药和三千支喷药枪赶到固安。


    连夜打药。


    第二批,第三批药也分别在第二天送到。


    农药喷下去,立竿见影。


    在固安某地,有些地主大户,听说要一百文钱喷一亩,纷纷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