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人就好像一张纸片似的,一阵风好像都能给吹飞了。


    朱棣都如此忙碌,姚广孝就更是如此了。


    现在的内阁体系已经十分完善。


    可越是完善,也就代表着他这位内阁首辅的责任越重,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越多。


    朱棣都如此忙碌,姚广孝这位内阁首辅,就更是脚不沾地了。


    这也就是修炼了《如龙诀》,哪怕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依旧还能撑着一口气。


    换成以前,姚广孝这个时候,怕不是都能直接累死。


    当然,以前的姚广孝,就算是累死,恐怕都是开心的。


    不止辅佐一代帝王登基称帝,甚至是开疆拓土,让整个大明的疆域一下子扩充了数倍有余。


    如此功绩,绝对是震古烁今,后无来者了。


    可惜,随着修为的增加,姚广孝早已经对这些世俗的名利,没有什么欲望了。


    如今繁重的工作,对他来说只有负担。


    “朕知道姚师傅辛苦了,不过我们现在还不能休息。”


    “父皇的意思是,在北欧跟希腊稳定下来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开疆拓土。为了避免到时候手忙脚乱,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提前准备。”


    “朕也不瞒姚师傅,老祖宗的脚步可不会到此为止。我们的目标,是整个世界。”


    姚广孝听得腿都在抖。


    整个世界?


    这不是要他的老命吗?


    当下,姚广孝就给朱棣跪下了:“陛下……咳咳……贫僧年事已高,不堪驱策……咳咳……”


    他是准备直接致仕退休。


    这个内阁首辅,谁愿意干谁干吧,他就不伺候了。


    虽然已经活了一百多岁,马上就要直奔两百岁。


    可才刚刚修仙修出点门道的姚广孝,可不想真的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啊。


    反正有那位老祖宗在,大明迟早也能照耀千古。


    多不多他这样一个老头子,没什么区别啊。


    “姚师傅。”朱棣非但没有挽留,反而一脸遗憾地道:“真的不再考虑一下了吗?”


    “不,不用了,咳咳……”姚广孝见朱棣是这个态度,顿时眼睛都开始放光。


    这个内阁首辅,很多年前他就不想再干。


    奈何朱棣三番四次挽留,他实在是没有办法推辞。


    原本还以为,朱棣这次也依旧会拒绝,却没想到对方答应得这么痛快。


    害怕自己如此迫不及待,让朱棣有什么想法,又赶紧补救道:“其实,贫僧个人的荣辱不算什么。如果陛下需要,老臣就算为大明奉献出这身残躯也心甘情愿。”


    “贫僧只是害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大明开疆拓土的正事,那贫僧可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了。”


    朱棣眼圈泛红,这都是最近熬夜累出来的。


    “大师如此为我大明着想,朕心甚慰。”说着一脸遗憾地摇头,从桌案上拿起了一本书。


    “只是可惜,老祖宗考虑到内阁大臣们劳心劳力,透支心血。所以专门创造出来,给阁臣们修炼的修仙功法。恐怕就不能给姚师傅看了。”


    “陛下您说什么?”姚广孝的声音大到,几乎能把皇宫的屋顶掀翻。


    他这辈子,恐怕都没有在朱棣的面前如此失态过。


    尽管朱棣对于他的反应早有预料,也吓了一跳。


    不过看姚广孝变化就知道,这次他可是吃定了大和尚。


    朱棣故作漫不经心,晃动着那本功法。


    “姚师傅,不是朕不想给你看。只是老祖宗将这门功法传给我的时候,专门叮嘱过了。”


    “这门功法,只能给我大明的内功重臣们观摩学习。”


    “朕明白,你这么多年来为了我大明呕心沥血十分辛苦。  朕其实也想把这套功法给姚师傅您看看。”


    “只可惜……”朱棣一脸惋惜的模样:“老祖宗的话,朕也不敢有丝毫违背,还请姚师傅您见谅。”


    “不过您放心,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朕一定会把姚师傅您的功绩告诉老祖宗,说不定老祖宗会为姚师傅,再创造一门功法呢。”


    对于朱棣的话,姚广孝那是一个字都不信。


    要说这天底下最了解朱棣的人,他姚广孝认第二,恐怕就没有人敢认第一。


    姚广孝敢打包票,朱棣绝对是故意的,肯定是因为他这段时间一共提出了十一次致仕,让朱棣不爽了。


    换作以往的话,朱棣肯定是先拿出这门功法,再跟他谈条件的。


    毕竟,他了解朱棣,朱棣也同样了解他,知道自己肯定是拒绝不了这个诱惑的。


    不过嘛,姚广孝可不是那种放不下面子的人。


    当下就是话锋一转:“陛下,贫僧然觉得,在我大明现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提出致仕,实在是万万不该。”


    “贫僧虽然老迈不堪大用,不过在宰辅的位置上做了这么多年,好歹也算是有三分威望。再怎么不堪大用,也能帮陛下看着下面那些人,让他们不至于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来。”


    朱棣脸上带着痛惜之色:“这不太好吧?姚师傅您这么多年劳心劳力的,朕觉得您也的确应该享享清福了。”


    “不!”姚广孝正气凛然地道:“与大明江山比起来,贫僧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陛下,您太看轻贫僧了。当年贫僧之所以跟随陛下,就是看准陛下成为千古第一的好皇帝。”


    “如今大明春秋鼎盛,正是开疆拓土的关键时刻,贫僧又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离陛下而去呢?”


    ……


    就连朱棣也不免感慨,不愧是姚广孝啊,这脸皮比城墙还要厚上好几倍。


    如果光听这段话,谁能够想象得到,就在刚才,这老和尚还死乞白赖地想要致仕回家,想要去养老享福呢?


    朱棣也没有真责怪姚广孝的意思,他也明白这段时间姚广孝有多么辛苦。


    经过百年多的磨合积累经验,现在的内阁制度早已经非常成熟。


    几乎绝大部分国政,内阁自己就能够处理,作为皇帝,他只要看看内阁给出的处理意见。


    内阁处理得没什么问题,直接批准就行。


    如果内阁的处理结果他不满意,自己有想法就召集内阁商量,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想法,就打回去让他们重新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