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县官不如现管

作品:《明末:杀敌爆装备,富养童养媳

    武长风恩威并施,搞定辽兵之后,他的兵力增加到一千七百人。


    即便没有吴绍和李柯伟的支援,流寇扑向阳泉县,也有足够的人手进行防务之事。


    虽然赵怀良等人错认武长风是正军,但武长风对此根本不在乎。


    也没表明和自我揭穿,反正辽兵是到手了,这才是真正的实惠。


    等打完这一仗,赵怀良等人怎么想,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别耽误防御任务就行。


    而阳泉县属于三山抱孤城,一城断南北。


    只要守住,便可以隔绝浑源州与宣府镇之间的关联。


    借着王光誉和自己连蒙带骗威势,武长风压服住了满营的辽兵。


    同时,武长风举起这群辽兵无比忌惮的卷宗。


    眼神示意张衡点火。


    张衡一愣,显然有些不情愿。


    他认为,现在烧了卷宗,就少了拿捏这群辽兵的命脉。


    但武长风依旧要求点火,张衡不得不从。


    在众目睽睽之中,张衡探口气,抽出匕首,擦燃镁棒。


    烧毁卷宗,则是使得众人免去了后顾之忧。


    作为下属军兵,哪里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上官是一个护短的人。


    恩威并行,尽收其心。


    当然,更为让辽兵惊奇的是张衡手中的匕首。


    “唉唉?怎么就摩擦一下就起火了?”


    “那是什么玩意?”


    “不像是火镰啊,真是怪哉!”


    “武大人哪来的这等新奇物件,都没见过啊!”


    张衡扬起下巴,一群土鳖。


    如今这玩意在劲勇堡都算不上新奇物件了。


    还有更加令人震撼的呢!


    等着瞧嗷!


    而武长风掌控了一众军兵之后,他没有耽误多少的时间。


    他在来的时候便已经是做好了规划,辽镇营兵实行的兵制划分和其他地方也略有不同。


    不过为了方便,武长风便依照在张外嘉麾下之时的军兵制度,按照部、司、局、旗、队自上而下,重新划分。


    浑源州之败,辽兵营伤亡惨重,九百多人来自的部司十分杂乱,彼此之间早已经是失去了建制。


    九百一十七人,被编成了一部。


    部内分为两司,两司又分八局,八局之下设二十四旗。


    赵怀良仍然任为把总,不过没有统军,武长风让其居中调解,以把总身份暂行副手之职。


    分出的两部则让张衡、熊冶两人统管,他们两人原先也是百总,现暂代把总一职,各领一司。


    两人在劲勇堡的战功早已经是到了百户,军职不低。


    在这个时代,还处于营兵系统之中,武长风自己也必须要有一支自己的班底,便于掌控军伍。


    组建班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亲族招人。


    这个年代亲族之间形成的纽带还是十分坚固。


    武长风没有什么族亲,这个方式自然使用不得,只能靠着劲勇堡的班底了。


    浑源州之败,活下来的将校除了赵怀良这个把总之外,还有三名百总,两名副百总,旗总级别的兵将有十人。


    武长风自然是没有将其直接降为副职,这样肯定会影响军心。


    毕竟大多数普通军兵升官晋位都是一刀一枪搏杀出来,将其骤然降低军位自然是使得其心中怨恨。


    因此这些军兵仍然领原职,不过所有的编制都被打乱了。


    八局之中,三名百总、两名副百总仍然领原职,不过五人之间互相都处在不同的局中。


    而剩下的十名旗总和一些副旗总级的兵将也被打乱了编制,分配在其他的旗中。


    八局剩下的五名百总、六名副百总、十四名旗总、十八位副旗总皆由武长风带来的队长充任。


    新任营将接管一营,任用自己的亲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若是平常时期多少也会有一些禁忌,大规模的人事调动是不被允许。


    但是武长风现在要处理的并非普通情况,他接领的这一营辽兵是前线溃败下的溃兵,营中军将死伤大半。


    而敌军虎视眈眈,数万大军就屯兵在南部百里之外,随时有进犯的可能。


    所以武长风现在有极大的自主权,很多事情都可以便宜行事。


    这不仅仅是王光誉的交代,下达的军令之中,也说的很清楚,他很多地方都可以便宜行事。


    而且不仅如此,武长风现在还有节制阳泉城驻防卫军的权柄。


    甚至王光誉还传令给了阳泉县的知县让其全力配合,粮草、补给等等一应物品都不得怠慢分毫。


    如此以来,武长风手上能动用的力量,劲勇堡八百人,辽兵九百,阳泉县的壮丁五百,总人数达到两千两百多人。


    阳原的知县王兆麟本就是因为大部流寇到来惶恐不安,眼下得到了王光誉的命令更是不敢再说些什么。


    这一切的事情,武长风都已经是何贵的口中得知了。


    不过明廷之中很多的地方官员对于过境的客军基本都是爱答不理,甚至避之不及。


    不让其进入城池,不给予粮草接济只是稀疏平常之事。


    当初曹文诏领兵在徐沟、盂县、定襄围剿贼兵时,崇祯亲自敕令所过地境多积粮草作为犒赏接济。


    但路过州县仍然有很多地方不肯接济粮草,反而还命人开炮驱赶,当时前去接取粮草的军卒因此出现了死伤。


    若非是曹文诏威望足够,兵变只怕是在所难免。


    皇令难出北京城,之后崇祯勃然大怒,命御史问罪,但是此事在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县官不如现管,对于很多地方的文官来说皇帝的命令不遵守,反正之后也有合理的说辞。


    皇帝的命令尚且没有多少作用,王光誉的命令武长风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


    很多地方官员也不遵守,依然是我行我素,只管自己地界,对于其他的府州皆是漠不关心。


    武长风也没有想着阳泉的这个知县能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只要那个什么王兆鳞能够老老实实坐在县衙之中乖乖做个雕塑,别插手军务就行。


    至于军粮,武长风可不缺。


    不过当武长风整顿了军营,重新分配了编制之时。


    便听到了一阵喧哗声,武长风正准备派人出去查看,便有军卒前来汇报。


    说是阳泉知县王兆麟在营外请见。


    “正好我也准备出营去城墙上巡视一圈。”


    武长风站起了身来,他放下了手中的兵册,心中很是奇怪。


    他已经将处理的情况派人知会了王兆麟,反正营中的情况无人知晓,他直接说已经按军法处置都打了军棍。


    辽兵在城中并没有太过分,伤人的事件几乎没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过心中奇怪归奇怪,但是人肯定是要见。


    武长风让张衡和熊冶两人留在营中主事,编练军队。


    而后便带着何贵与四五名亲卫走出了营帐,向着营门走去。


    还没有走出营门,武长风便看到了王兆鳞的身影。


    而在王兆鳞的侧后方还有一名身穿着罩甲赤袍的青年将官,道路之上数十名军兵、衙役伴随在其后。


    武长风心如明镜,他知道那名身穿着罩甲赤袍的青年将官,多半就是城防指挥佥事了。


    营门此时大开着,一辆接着一辆的货车被拉入了营中。


    武长风看的清楚,货车之上有不仅有米粮等主食,还有各类的蔬菜和为数不少的肉类。


    嚯!


    这是闹哪样?


    不符合绝大部分县令的做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