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一位父亲
作品:《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汇报环节结束,周作树缓步走上讲台。
礼堂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这位省委领导做出最终评价。
周作树的眼镜片上闪过一道冷光,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停在郑仪所在的第一组。
“这次汇报,我很满意。”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尤其是第一组,选题精准,分析透彻,建议可行。”
第一组!
台下其他学员的眼神瞬间变得复杂起来。羡慕,嫉妒,惊讶,不甘……各色目光纷纷投向郑仪和他的组员们。
林成栋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像是想笑又强行忍住。
他这辈子第一次被领导点名表扬,还是在特训营这种高规格场合,胸腔里一股难以形容的热流直冲脑门。
杜云岚优雅地理了理鬓角的碎发,唇角微扬,但眼神却下意识瞟向郑仪——这份功劳,大半该归于他。
李在明依旧保持着面无表情,他在政府办工作多年,见过不少会写材料的笔杆子,但像郑仪这么会“做局”的,还是头一次遇到。
看似是小组合作的成果,实则处处是郑仪的影子。
选题是他定的,框架是他搭的,甚至连林成栋负责的那部分,都是他手把手教的。
李在明很清楚,他们组的汇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是因为谁的个人能力突出,而是因为郑仪用一套近乎完美的分工策略,把所有人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就像一台精密仪器的操控者,让每个零件都精准运转。
台上,周作树还在继续点评:
“……特别是权责清单那部分的建议,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贴合我省实际。”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道:
“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研究,才是特训营该有的水平。”
这话一出,全场震动。
理论高度?
实践深度?
这已经不仅是表扬,而是近乎“定调子”的评价了!
台下,王振国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投向了郑仪——这个刚入省直机关不久的年轻人,竟在特训营的首轮考核里一举夺魁,甚至连周主任都亲自定调表扬!
这是一步登天的前兆。
散会时,学员们的行动轨迹微妙地发生了变化,原本三三两两的小圈子,此刻都不自觉地往郑仪的方向靠拢。
几个平时没什么交集的干部主动走过来搭话,甚至有其他组的成员“恰巧”顺路,跟在他身后寒暄。
官场生态,向来如此现实。
昨天还默默无闻的小科员,今天就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潜力股”。
面对突如其来的追捧,郑仪既没有受宠若惊的局促,也没有故作高冷的疏离。
他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对每个人都礼貌回应,却巧妙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谈论问题时专注诚恳,但涉及个人评价时又轻描淡写地带过。
不卑不亢,滴水不漏。
“郑仪!”
一道洪亮的声音突然打破了大厅里的低声交谈。
众人回头,只见李明哲大步走来,脸上挂着罕见的热情笑容。
作为省委办公厅的副处长,程安书的嫡系,李明哲向来是众人巴结的对象,何曾见过他主动找人搭话?
“李处。”
郑仪微微颔首。
“精彩!太精彩了!”
李明哲亲热地拍了拍郑仪的肩膀——这个动作落在旁人眼里,无疑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
“你那套‘权责清单’的建议,连王部长都点头了。”
李明哲声音洪亮,确保周围人都能听见。
“看来咱们这批人里,又要出一位大笔杆子了!”
这话说得极有份量。
在体制内,“大笔杆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那意味着进入领导的视线,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成员,甚至……未来主政一方的预备队。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但面上依旧谦逊:
“团队合作的成果,不敢贪功。”
李明哲哈哈大笑:
“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走,一起吃个饭,正好程秘书长想听听你对县域经济的看法。”
程秘书长?!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省委秘书长程安书,省里排名前五的实权领导,竟然点名要见郑仪?
这下连杜云岚都微微变色,这样的大领导突然对郑仪感兴趣,背后传递的政治信号……值得玩味。
郑仪的目光在李明哲脸上停留了一瞬,随即微笑应道:
“荣幸之至。”
包厢里,程安书正独自喝茶,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门口的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没有繁复的寒暄,没有刻意的试探,甚至连公务话题都没有,只是一顿简单到近乎家常的便饭。
“小郑,坐。”
程安书指了指他旁边的位置,而后对服务员说道:
“再加一道清炒时蔬。”
没有刻意拉拢,没有政治暗示,甚至连场面话都省了。
郑仪双手接过茶杯,态度恭敬,却不显得拘谨。
他隐约意识到,这顿饭的重点不在于谈什么,而在于“吃”本身,程安书在告诉他,自己不需要通过一场饭局去刻意拉拢或者考察他。
李明哲在一旁笑着给郑仪夹了一块清蒸鱼:
“鱼不错,尝尝。”
郑仪点头致谢,轻轻拨了一口米饭。
饭桌上没人急着开口,只是偶尔聊些口味上的偏好,或是最近的气候。
程安书的声音温和却不失力度:
“小郑,最近天气转凉了,还习惯吗?”
郑仪放下筷子,看向程安书:
“还习惯,谢谢秘书长关心。”
程安书微微颔首,没再多问,只是转而和李明哲聊了几句办公厅的琐事。
郑仪安静地听着,不插话,也不刻意找存在感。
气氛微妙地保持着一种平衡,这顿饭似乎真的只是一顿饭,没有任何政治意味,却又无形中透露出一种默契。
程安书不是在拉拢郑仪,而是在告诉他,有些关系,不需要刻意维系。
程安书没再说什么,只是对李明哲道:
“明哲,你先走,我和小郑再说两句。”
李明哲识趣地点头离开,包厢里只剩下郑仪和程安书。
“最近......跟悦悦联系过吗?”
程安书的声音很寻常,像是随口一问。
郑仪端着茶杯的僵了一下,实话实说道:
“最近忙,没有。”
“哦。”
程安书应了声,突然笑了。
“年轻人啊......”
他的眼神难得带上了些父亲才有的无奈
郑仪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在省委大院运筹帷幄的秘书长,此刻也不过是个担忧女儿的父亲。
“秘书长,我......”
郑仪斟酌着词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
他确实刻意疏远程悦——特训营的任务、王振国的关注、各方势力的试探,让他不敢有丝毫分心。
更深的顾虑是,他不愿将她卷入自己前途未卜的漩涡里。
程安书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疲惫:
“不用解释。”
“您希望我怎么做?”
郑仪的声音发紧。
程安书突然笑了,那笑容里竟带着几分自嘲:
“要是十年前,我会警告你离我女儿远点。但现在......我只是在想,或许我该替她问问——”
“郑仪,你到底怎么看待我女儿?”
这个在省委常委会上都能游刃有余的年轻人,此刻喉结滚动,竟说不出一个字。
茶杯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视线,恍惚间,他想起摩天轮上程悦发梢掠过的茉莉香,想起她悄悄塞进他文件袋的手写便签,想起政审风波那晚,她站在雨中固执地说“我相信你”的样子......
“她很好。”
郑仪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正因为她太好,所以......”
“所以你觉得配不上?还是怕连累她?”
程安书突然打断。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以为悦悦会在乎吗?”
包厢里陷入死寂。
郑仪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那些理性的权衡,在真挚的情感面前多么不堪一击。
“那孩子啊,从来都是认准了什么,就一根筋走到底的性子。”
程安书意味深长地看了郑仪一眼,便拿起外套起身:
“下周她生日,家里简单吃个饭,你要是忙,就算了。”
直到包厢门关上许久,郑仪仍盯着杯中沉浮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