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君侯伟大,老夫差点感动

作品:《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许攸回到家中,筹措了家里很多地方的家产,要上缴五千金给邺城衙署。


    但很快就等来了袁绍的宿卫,又秘密请他去衙署后院相见。


    许攸到来时,袁绍已经设茶在等候了,见到许攸的时候露出笑容,招手让他过去。


    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招来之意:“子远今日委屈了,我知晓你绝对没有和许泽暗中往来。”


    “主公,有你这句话就够了,”许攸心里一暖,亦是稍加安定下来,若是如此,损失点钱财也不算什么。


    “只是,今日之事引起群贤愠怒,我也是无可奈何方才佯装发怒,假意惩治。”


    “在下明白,”许攸轻笑了一声,既然话都已经说到这了,接下来也不必再多言,大家彼此心中都有数。


    袁绍笑着送来一盏煮好的茶水,其中放了许多名贵的香料。


    淡淡的道:“许泽此贼,想用这种伎俩让我冀州内乱,我哪里会看不出来。”


    “哦?”许攸眉头一扬,觉得颇为奇异,主公如今竟然如此冷静。


    袁绍道:“将你惩处,再宣扬开去,而其余谋士更是对你口诛笔伐,这些都是为了造势。”


    “造势?”许攸心下一沉,登时会意:“主公的意思是,将计就计,让许泽以为我们已经中计,而后暗中扭转局势?”


    “不错,子远,以你的才学,若是全身心对付许泽,未尝不能取功,”袁绍拍打他的肩头,“如此重任,就交托给你了。”


    “许泽此人害我谭儿,杀我冀州军士,屡次坏我名声,如今我以大局为重,不可泄此愤,需要你暗中探寻。”


    “人总归有弱点,亦会有疏忽,特别是在得意之时,以退为进、示敌以弱,这不是他最为善用的吗?”


    许攸受用点头,繁杂的心思也全都扫去,当即拍打胸脯道:“主公请放心,在下一定竭尽全力,找到青徐隐患,将功赎罪。”


    “好,只要能擒得这许子泓,子远,你的名望还怕没有吗?功绩还怕没有吗?整个冀州的谋臣,谁敢再说你一句不是。”


    “那都是虚名,”许攸面色微红,嘴上虽然这么说,可他内心还是有些激动的。


    真要是能有擒许泽的功绩,只怕是当居冀州第一人,此人今非昔比,已是曹操麾下重臣。


    ……


    青州北海。


    许泽无事的消息,很快也是传遍了青徐之地,百姓亦是安心。


    很快迎来秋收,许泽也当起行,前往许知远广陵,查淮南一带防线,随后便可回许都。


    这段时日,许泽其实又经历了几次刺杀,营中的年轻将士并不知道之前的情况,以为许泽还是身受重伤,拖着身子在日夜操训。


    鲍邵和一名叫做马仝的年轻刀客,给许泽挡了几次刺杀。


    也算是赢得了整个雷泽营的尊敬,刺杀的人成分很复杂,在一波刺客中发现了江东口音者,可以确定孙策也干了。


    许泽知道这个消息,也是觉得颇为可乐。


    “现在想杀我的人,怎么这么多?”


    “很正常,”诸葛亮随行身侧,笑着分析道:“君侯身居重任,乃是整个江防的心腹所在,一旦刺杀得手可以逐步瓦解整个淮南到青州的防线。”


    “同样,曹氏亦会陷入混乱,如今想撤走都很难,君侯估计要常年行走在这风口浪尖之上了。”


    诸葛亮思虑很广泛,虽没有那种惊才绝艳的敏捷,但是其深、其广,可以称得上凡事无漏也。


    这种推算之能,当世少有。


    他拱手笑道:“此为防线之症结也,其因其实也很简单,许是这些年丞相、君侯势力壮大太快,忽视了对一地之深耕。”


    “且文武之才大多聚于君侯之侧,所以成了如今这局面,但也有好处,没有党派之争,彼此关系情同兄弟。”


    “说得对,”许泽知道这些问题,但是没办法解决。


    很多德行上佳、才学出众的人,还真的都在冀州、荆州这些地方,别看许都是天子脚下,名望好的都在都城,而各豪族的贤才又未必有这种崇高的性情。


    把袁绍打了,所有的事都能迎刃而解。


    “亮有一法,也许可以缓解这些事,”诸葛亮也不拖沓,直言道:“向各族下令,每年以家族子弟充入府兵操训。”


    “每府设总兵监军,每地可设五百到八百成军操训,这些军士平日可以治安,战时能够补充兵源,重要的是他们立功,则家族得赏,如此自上而下,不出几年便可井井有条。”


    “但需要曹刺史、鲍公二人通力合作,而总兵人选则必须由君侯来挑选任命,才可三力制衡,否则易生割据之局。”


    在许泽右侧的贾诩当即凑上来,道:“后生,你这法子不行。”


    “为何?老先生请说。”诸葛亮笑着回道,也不恼怒,他知道贾诩的着眼处经常和自己截然不同,但这不是坏事,一阴一阳方可抱合而圆,对大局是好事。


    贾诩眉头微皱道:“若是如此,一旦各地家族暗中结盟,所得权势就太大了,随时会反,若被袁绍或荆州策反,一瞬之间便可失去青徐大半。”


    诸葛亮道:“青徐大地无论商贾、家族,亦或是青年才俊,哪怕是耕田的百姓,都是苦乱政久矣,逢惠民之政如盼甘霖,而今政通业兴,君侯威望甚重,正是可以自他而下建立起如此秩序的时候。”


    “不好不好,”贾诩偷摸看了许泽一眼,欲言又止。


    许泽咋舌道:“这就我们三人,你想说什么直接说便是,孔明也不是外人,他等同于我半个弟子,我待弟子都如儿徒,你看我多宠伯言。”


    诸葛亮轻笑,对此他深有感触,许泽对他们的确如同父兄一样亲近。


    最重要的是,许泽这个身份、威名,对他的建议和策略都很尊重,这一点,诸葛亮认为当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了。


    贾诩直接了当的咋舌道:“对你不好。”


    诸葛亮恍然抬头,平视前方,点头道:“的确,对君侯不好,这一点是在下疏忽。”


    许泽沉默着走了一段路,走到一处山坡边缘,眺望山川农庄、远处山间绿衣几缕,炊烟如匹练绕山,已经和当年灾荒时截然不同了。


    他朝外一指:“你们看这山河。”


    贾诩愣神片刻,似是感受到了许泽身上散发出来的英雄气概,感同身受的道:“唉,君侯的意思是说,大汉好不容易起死回生,天下又能安定繁荣,不能因为一人之安危而却步。”


    这份豪情,的确很伟大,可老夫并不认同。


    贾诩心里默默的道,但对许泽的敬佩还是加深了不少,明知置身危难而无惧,有如此情怀堪称英雄。


    本身贾诩身处乱世,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之心早已封闭,因为许泽这番话,方才竟然打开了稍许缝隙。


    许泽摇头道:“不是,我意思是,就算出事了我还可以跑路。”


    贾诩:“……”


    诸葛亮:“……”


    老夫差点就感动了。


    那缝隙顷刻间封闭,且又用水泥封了好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