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不容易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次日,关于凤台县女学的告示一贴出,在百姓中引起的反响,却远远超过了姜如初以及万青青等人的预料。


    “哎,读书人,这凤台女学,可是解元娘子办的?”


    有一老妇站在县衙的告示前,手腕上挎着一个菜篮子,疑惑不解的询问那朗读告示的小吏。


    周围的人群乌泱泱的一片,个个都是粗布糙衣、满脸蜡黄的老百姓,正都满脸不解的看着这个年轻男子。


    姜永才如今早已考过童生,前年在家中的安排下也早已娶妻生子,兴许是知晓自己读书的天分实在不行,他连考几年后,便不打算再继续考了。


    去年卢县令还在任时,他便通过衙门里的选吏考试,在县衙里做了个刀笔小吏,专门为衙门各种文书捉笔。


    姜永才闻言抠了抠后脑勺,再次重复宣读告示内容:


    “......因此,县令大人和众乡贤决定,以凤台县第一位女解元之名,建立凤台县第一所女学,名为凤台女学......”


    前方的一群不识字的老百姓,还是一脸疑惑,方才那老妇伸着脖子,眯着眼再次问到:


    “那咱这凤台女学,到底是不是解元娘子办的?”


    姜永才这是头一回出来宣读告示,往常他都在后面捉笔,这样露脸的差事,不仅要能识字儿的,还得长得顺眼,脑瓜子灵活的。


    显然,他此时一脸为难之色,瞧着似乎不太灵活。


    “是许大人办的......”


    前方这老妇脖子顿时往回一缩,皱眉奇怪道:“那这不就和解元娘子没啥关系喽?干啥还要带上她的名儿?”


    姜永才再次抠了抠后脑勺,有些急的解释道:“是许大人办的,但是是以我家妹妹这第一位女解元之名,用她的名义办的.....”


    大门旁边的几个文吏闻言忍不住想扶额,一脸嫌弃的看向那边那个不懂变通的呆瓜,齐齐在心下叹了一口气。


    他真的是那解元娘子的同族兄长吗?这差距,也难怪只能跟他们这些人一起在衙门中做个小吏。


    几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眼里的艳羡和无奈。


    就这脑瓜子,要不是他是姜氏子,今日怎么轮得上他......


    眼看着那边的姜永才还在抠着后脑勺,一脸为难的跟一群目不识丁的老百姓解释,这边几人心下嗤笑一番,终于准备上前解围。


    那边的告示前,突然走来一人,插入一道清晰有力的声音:“各位父老乡亲,请听在下一言.....”


    姜永才看着突然走过来的年轻男子,先是一愣,随即像是看到了救星一般,激动的喃喃一声:“.....知望兄。”


    前方这一群老百姓茫然看过来,“哎,是姜家的秀才公啊。”


    只听姜知望朗声清晰的解释道:“这所女学,是以姜解元的名义创办的,自然和她有脱不开的关系......”


    “女学的一切,从延请先生到一切招生事宜,都是姜解元亲力亲为,她想用自己多年所学,惠及家乡所有向学的女子。”


    “正是因为她有这份心,许大人身为父母官感念其心,也想为凤台的百姓做些什么,这才有了这所凤台女学。”


    前方这挎着菜篮子的老妇顿时恍然大悟,“哎呀”一声道:


    “简单一句话,就是许大人为解元娘子办的嘛,所以学堂里的事,还是解元娘子说了算,这么说咱们就懂了嘛.......”


    周围的老百姓们纷纷恍然大悟,“是这样啊.....所以想让咱们家的女娃子都去上学的,就是解元娘子本人。”


    前方的姜永才有些尴尬的抠了抠后脑勺,感激的看向姜知望,有些欢喜的问道:“知望兄,你今日怎的来了?柔婶婶在家中可好些了?”


    姜知望扭过头无奈一笑,没有回答,他母亲一时半会儿怎么好得了,在他考上解元之前,怕是她永远都好不了了。


    可是他憋闷了这么些日子,眼看着族中的众兄弟姐妹都奋发向上,连每个姊妹嫂嫂都忙得一脸朝气,想到自己苦读多年.......


    他轻叹道:“出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什么用都没有。”


    姜永才顿时一愣,喃喃不解道:“知望兄,你可是秀才,比咱们这些不知强上多少,要是连你都没用,我算什么?”


    他娘子在家中还老夸他厉害呢,听姜知望这个秀才居然说自己没用,他十分不解,咱们县里能有几个秀才。


    姜知望伸手拍了拍他的肩,有些感慨的轻声道:“永才,其实你比兄长有用得多,真的......”


    在他娘的眼中,他考上了童生,光宗耀祖。在他媳妇的眼中,他当差养家糊口,又受县里人尊重,日子其乐融融。


    甚至连姜平,今年刚生了对龙凤胎,他爹娘也心满意足似的,一心一意带孩子,再也不整日里骂他没用了。


    姜永才抠抠后脑勺,急道:“哎呀,兄长,你跟我又不同.....”


    姜知望再次听到这句熟悉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茫然,好像他母亲也总这样说,他跟这些与族中血脉亲近的子弟不同。


    他无父亲无亲近的长辈依靠。


    他们母子这些年过得多么艰难,她当年有多不容易才让他得到读书的机会,他才应该是最争气的那个.......


    是啊,不容易,他们母子这么不容易,可他却辜负了这么多年的不容易,他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的“不容易”。


    前方的百姓还在热闹的议论着,最前面那挎着菜篮的老妇人与身边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妇人煞有其事的认真点头。


    突然一妇人抬头问道:“哎,秀才公,解元娘子这女学,还缺不缺伺候女郎们读书的丫鬟?”


    “对对对,咱们家女娃子,做事麻利着呢!”


    旁边另一位妇人赶紧纠正道:“不是不是,人家是叫作伴读......伴读还能顺带识字呢。”她凑过来低声道。


    姜知望闻言一顿,他几乎瞬间就联想到姜桂花,所以这才是方才他们一直在确认,到底是不是解元娘子在办学的原因。


    他解释道:“各位婶婶,不必做伴读,让你们家的女娃堂堂正正来入学,一样能识字。”


    “......不用交束脩。”姜知望特地强调道。


    他深谙这些百姓家中的不容易,女学的事,族中早就传开了,那些旁支也纷纷将女娃送来,便是听闻不用交束脩。


    前面那几位妇人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失望之色。


    后方有一个干瘦的男子犹豫着询问道:“那若是愿意改姓儿的话,能跟着一起吃住不?”


    重要是能不能让家中少一张嘴,这才是大家最重点关心的问题,能不能识字,这倒是是其次。


    解元娘子身边那个桂花伴读,大家可是打听得一清二楚,跟着吃饱穿好听说还能拿工钱,这可不比什么强。


    姜知望便愣住了,他不明白。


    明明已经不用交束脩,这样的大好事,若是放在其他的书塾,应当是要被挤破头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