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麦饭藿羹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时间就这般飞逝,转眼又是两年。
这两年里,头一年贺知书如愿考上秀才,来了云川书院就读,次年已是童生的范芝,便也紧随其后,也来了云川。
静雅舍里,如今的头名已是江海诚师兄,傲然下场的杨凡屡考不中,县试考了两回方过,今年的府试又是名落孙山。
曹桂茹师姐如愿过了女官初选,去盛京参加女官选拔去了,邓颖师姐早过了选吏考试,据说现下正在大兴府某一处小县做刀笔小吏。
田琴年岁不小,已顶不住家中压力下山嫁人,蒋慧也已退学,不知是去了其他的书院进学,又或许是也已嫁人。
倒是车雪还坚守在寻希书院内,听闻她每年负责接引新弟子,自个儿也还打算想要参加科举.......
姜如初依然在云川书院内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只不过现下她种地的地方不仅是在陈山长的菜地里,也逐渐的扩展到了山下农人的田地里。
新品种的胡瓜终于试种成功,一次能结一溜长长的胡瓜,产量翻倍,还有一种尖头圆尾的猴瓜,更是一年能种两季。
尤其是还能存放许久,深受山下百姓的喜爱.......
姜如初从撒种到育苗再到栽秧结瓜,一应过程俱是亲力亲为,看着种出的各种菜瓜,她成就感十足。
陈山长让她下山将这些菜瓜的种法教给山下的农人,劝说他们种植,并且要时常前去督促查看,确保农人们进展顺当。
姜如初长期来往于山间,倒是练出了矫健的步伐,气色也比从前要红润许多,身子也强上不少。
如今连骑马射箭,挽弓拉弦,她也从之前不知有力多少倍。
眼下姜如初刚从一户农人家中出来,她谢绝了这家人留饭的好意,背着大背篓就要往回赶。
一位挽着衣袖的中年妇人,着急忙慌的从屋内追出来,手里还拿着两个大饼。
“.......秀才娘子!”妇人急声唤道。
姜如初听到背后的声音,背着背篓回身看过去,看到她手中的大饼,顿时无奈一笑。
“燕婶子,我都说了不用了,我脚程很快的,回去还能赶上吃晚饭.......你家孩子多,还是留给弟弟妹妹们吃吧。”
她与大强叔二人靠着十来亩地过活,一家人仅靠着种地养鸡拉扯三个小子和一个丫头,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燕婶才不管那么多,固执的要将自己的大饼塞到她手里,笨拙的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是专门给你烙的......那几个小崽子吃得多了去,省这两个也不够他们塞牙缝的......”她扯出一个笑容。
秀才娘子常常来她家帮衬做活,初时总让一家人畏畏缩缩,不敢亲近,时日久了,才发现这位秀才与旁的秀才实在有些不同......
后来多亏了她送来的胡瓜与猴瓜,他们家今年那青黄不接的两月,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崽子才能熬过来。
这妇人心中千言万语,便都化作了眼前这两个大饼。
姜如初坚定的推拒,这些贫苦百姓家的米面都是有数的,若是每次来都吃人家的口粮,怕是人家到月底那几天便要饿肚子。
燕婶见她不收,顿时一急,忽的将大饼都扔进她的背篓里,自己赶忙后退,往回走去。
着急的挥手道:“你们读书人身子金贵着,哪能饿着走路,快快上山去吧,免得天黑了!”
姜如初追上前两步,只能无奈的看着她挥手走远。
这山下的百姓朴实,旁的人家的伯伯婶婶也总是这样,每次不是给她烙饼送吃食,就是给她做鞋袜,明明自己家中更需要这些。
姜如初背着背篓默然转身,现下百姓家中主要都是以麦饭藿羹为食,她带来的菜瓜最多也就是顶顶急,哪能比得上米面有用。
背篓里的这两张大饼,实是有些太过沉重。
回到后山时,陈山长正在做晚饭,刚焖好一锅白饭。
姜如初看见那锅里的热气腾腾白生生的米饭,又看向背篓里完好未动的两个大饼,情不自禁的叹了口气。
陈山长一抬头注意到她低落的神情,又看向灶上刚焖好的饭,顿生奇怪道:“怎的,吃腻本山长的饭菜了?”
不想眼前这孩子摇摇头,却说出一句让她怔然的话。
“要是山下的贫苦百姓,也能日日吃上这大白饭就好了.......”
姜如初蹲在背篓前,低头盯着里面。
低声道:“他们家中大多都是吃麦饭豆饭,便是家中有种稻米,也都拿去换银钱买粗面,一年也舍不得吃一次咱们这一顿......”
姜如初轻叹一声,她虽出身不显,但两世加起来也没受过挨饿的滋味,更没吃过麦饭藿羹。
比起贫苦百姓,原来她也算是高坐云端。
她轻声道:“要是有一种稻米,也能像猴瓜一样一年种好几次,产出丰厚就好了.......”
"但他们的田地也不够,太少了,那些地绅低价收田,手里攒着那么多的肥田,宁肯荒着也不愿租给穷人种......"
她正细数着那些地绅的可恨,头顶上突然响起陈山长的声音。
“姜如初,你结业了。”
姜如初骤然抬头,看向已然收回视线的陈山长,神情意外道:“山长大人,为何这般突然?”
她的胡瓜和猴瓜初显成效,还未来得及劝说山下的农人家家户户都种上,还不算真正的种植成功。
陈山长已然抄起木勺给她舀了一大碗饭,塞到她的手中。
“没有为何,吃完这顿以后就不必来后山了,只剩一年便是乡试,你接下来的时日应当专心读书。”
姜如初看着手里的这碗已吃了三年的饭,怔然点头。
随即放下碗起身,一挥衣袖,端端正正的朝面前已经背过身子去的陈山长行了一个大礼。
朗声道:“学生姜如初,多谢山长大人,授学结业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