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拜曾夫子为师后,姜如初的书院日子便更加的忙碌起来。


    每日堂课下学,曾夫子都会给姜如初布置另外的功课,同时曾夫子也要求她每隔半个月都必须背熟一本书籍。


    自然,临风居内那一整墙的藏书,也任由她挑选。


    除了上课和就寝,姜如初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在临风居看书习字,甚至曾夫子的卧室里还有专属于她的一张矮榻。


    若是她看书累了,需要小憩时也不必回寝舍,直接就到矮榻上休息一会儿便可。


    姜母整日的在寝舍中浑浑噩噩,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姜如初忙于学业,一时半会儿也顾不上她。


    她如今早已将四书五经读完,本朝法令也基本上熟读于心,各类变化灵活的算题她也一直在钻研,总之基础的课业,她都在一一补齐。


    姜如初的短处便是基础薄弱,框架乱七八糟,如今她在曾夫子的帮助下慢慢理顺,一日千里,进步堪称神速。


    唯一让曾夫子十分头痛的,便是姜如初的文章写得十分空洞虚浮。


    “词藻过于华丽,内容却并无实质,实在空洞乏味。”曾夫子毫不留情的点评道。


    姜如初看着手中被老师点评得一无是处的文章,眉头紧蹙,她也自知文章写得不好,但内容空洞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策论文章,涉及整个南壁的政治、各地文化、地方上的吏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需要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言辞犀利精准。


    命题太过广泛,涉及的内容太多,十分考验一个人的学问和见识。


    一篇出众的策论,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和能力。


    曾夫子指点道:“你还是需要多多看书,有些杂书虽然科举时不考,但对作诗写文却有好处,你若读得多了,文章自然也就生动。”


    她只能教她如何破题、解题、原题、大讲、小讲、结题,教她如何将一篇策论写得规范和点题,却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见识塞到她的脑中。


    曾夫子顿了一下,说出关键之处:


    “若是有机会,还是应当到处去看看,见识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


    姜如初点点头,她的阅历和见识确实都太浅,前世一直被困在霍家后宅,这一世走得最远的,也就是到这里来读书。


    读过的书虽不少,但纸上读来终觉浅,若有机会,她确实应当去见识一番更广阔的天地。


    “你也不必太过焦急,要想文章写得有独到之处,也是需要时间去积累沉淀。”


    曾夫子安抚道:“好在县试和府试都不考策论,你熟读四书五经,考个童生应当是没有问题,接下来的时日,便好好再磨磨。”


    姜如初点头应是:“我听老师的。”


    六月,静雅舍内的第一次旬试,姜如初在第十名。


    姜师妹读书用功,有一些进步,静雅舍的众人倒是不觉稀奇。


    六月,静雅舍内的第二次旬试,姜如初在第七名。


    静雅舍众人有些惊讶,但都知道姜师妹有夫子指点,整日的只知躲起来读书不见人影,有这种进步倒也算合理。


    六月,静雅舍内的第二次旬试,姜如初在第三名。


    这时,静雅舍众人终于意识到她的进步简直堪称神速,纷纷瞠目结舌。


    短短三次旬试,姜如初已经一跃超过书舍内其他所有人,仅在沈梦生和唐玉之下!


    邓颖看到新出的旬试榜单,一脸不可思议:“姜师妹这是长了翅膀,用飞的不成?突然都赶到师姐我的前头去了.......”


    她自己也不过第六名,而姜如初却已经排到了第三名。


    曹桂茹也是一脸惊叹,若不是她的座位就在姜如初的身后,每天亲眼看着她如何刻苦读书,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她能进步如此之大。


    她不由有些期待的说道:“以姜师妹这势头,我感觉她很快就要赶到沈师兄和唐师兄前头去了......”


    曹桂茹心想自己也是时候该好好努努力,可不能被姜师妹甩在后面太远。


    山间不知岁月,只是窗间过马,兔缺乌沉,乍然便到了六月底。


    这期间,姜如初唯一觉得烦恼的,便是周长济那厮时不时就作诗写文送到静雅舍来,要跟她一较高下,引得大家都围观瞧热闹。


    她越是不做理会,周长济那家伙行事就越是没有任何顾忌,到如今,这件事早已在两个书院间传开来。


    云川书院的周长济,同寻希书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郎较上了劲。


    有些弟子第一次听到“姜如初”这个名字,十分的好奇,在打听到这个女郎出身寒微,且曾在旬试中垫底,对她更是议论纷纷。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他书舍的许多弟子,对姜如初的印象都还停留在她初来乍到时,第一次旬试便垫底的印象中。


    静雅舍隔壁的思学舍中,有人好奇道:"这个姜如初也没听过有什么不凡的,隔壁的周大公子干嘛要跟她较劲?"


    旁边的师弟提醒道:“师兄你忘了,她可是曾夫子唯一的女弟子,估计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过人之处。”


    大家都听说她是曾夫子的入门弟子,但对夫子为何偏偏看重她,除了静雅舍众人外,却没有多少人清楚缘由。


    云川书院的弟子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姜如初,就更是议论纷纷了。


    “周长济难道看上那个姜如初了?”众人猜测。


    “这个姜如初出身贫寒,其貌不扬的,周公子绝不可能看上她,肯定跟以前一样,就是想比个高低呢。”有女弟子有理有据的分析道。


    旁边有人似乎想起了什么:“听闻这个女郎的字似乎写得不错,据说咱们那大门口的石碑上那几个字,好像就是她写的......”


    一旁的人不可思议道:“所以咱们周公子跟一个小女郎较劲,就是为了比书法?”


    众人的质疑与好奇之声皆有,一时让姜如初在两个书院间都出了名。


    姜如初安安静静的在临风居看书,这些嘈杂的声音自然打扰不了她,她也相信那周长济过不了多久就会慢慢的淡忘她。


    而此时,六月底整个寻希书院的月试,也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