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接受平凡的自己

作品:《你选的养弟,我离婚你又后悔什么

    “顾先生,您这一部动画大电影,鼓励太多太多的人了。”


    “这部电影涵盖了亲情、友情……刻画人性的复杂性。探讨偏见与认同、个体与家庭、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身份歧视的痛恨……等话题触及太多人的情感软肋”


    “延续了“命运抗争”的哲学思考,并深化为“自我认知”的探索……我很难想象,这样深刻的内涵,会是您这样年轻的人所感悟的!”


    “大概,如果不是经历了这些,想来也不能刻画的如此深入人心吧?”


    顾行舟沉默了。


    电影不是他做的,但如果真去对比衡量,似乎和顾行舟又那么的像。


    只见他微微沉思之后,语气显得极度复杂道:“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运的家庭大体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我父母膝下有姐弟三人,姐姐大我十二岁,其实在我印象当中,姐姐甚至比我妈还亲近一些,可就如同刚才说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问题。”


    “我们家也有,尤其在农村那样的地方吧……有些问题就很突出,我不喜欢那种陋习,可它就是存在。”


    “我小时候其实是我姐带着,后来她跟我爷爷一起生活,我爸妈那人吧……你说他们不合格,其实也很合格,毕竟当时的时代就是那样,家庭要生存,人要生活!”


    “可你说合格吧……他们的选择未必没有做出取舍!”


    “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但自从我姐离开了家,我和我二哥遇到农忙的时候,经常是早上匆匆见了父母一面,一直到天黑……”


    “每到快天黑的时候,我二哥就把家里的鸡鸭给赶一起,数数有没有少!我就坐在屋檐下……”


    顾行舟没再继续往下说,可看节目的人,却都好像看到了某种画面。


    天黑,农村!


    土砖瓦房下,一个小小的身影,落寞的坐在屋檐下,抬着头看向天空,似乎在看哪颗星星会离他越来越近。


    不远处,一个稍大一些的农村男孩,围着鸡舍鸭笼,不断的数着数……


    这完全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无法体会的一幕。


    顾云歌看着,眼角也不知觉的落了泪。


    那些尘封了二十多年的记忆,似乎也在一点一点的苏醒。


    当年她心底愤恨大于亲情,等到读了大学了,有心想缓和一下和家里的关系,可她和顾爸的性格一样倔。


    顾爸就是传统的家长作风,认为没有和女儿道歉的道理。


    而顾云歌则认为,自己受了那么大委屈,难道还不值得你说一句对不起?


    就这样……直到天人永隔。


    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却忽然想着电影里哪吒坐在院墙上,等着母亲回来,还有踢毽子时候的那种兴奋……


    也许,这就是顾行舟当时想要的吧?


    ……


    似乎是话题太过沉重了些,张英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反而随身拿出一本围城。


    “顾先生,现在很多人都说,您的这本围城是夏国小说中,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您如何看呢?”


    “这个……只能说过奖了!”


    顾行舟苦笑道:“诚然,围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很优秀!但结果……我不好预估!只能说,大概是读者比较喜欢,无意中加了滤镜吧!”


    “呵呵!我原以为顾先生会直接认同这个观点,看来我预判失误了啊!”


    “你应该是想起了里面的某句话吧!”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张英直接念出了这句话,笑道:“的确是想到了这句话,围城这本书不仅风格独特,里面的语录也被人奉为经典,我原本想着,能写出这句话的人,又恰恰处于这个年龄段,您应该是能狂的,却不想顾先生也有谦虚的时候!”


    顾行舟笑道:“狂应该理解为一种洒脱姿态,一种具备自信的特征,而不是狂妄的狂,所以,其实我更喜欢……”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第三个阶段,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其实我更喜欢这一段!”


    “确实发人深省啊!不过我很好奇,顾先生年纪轻轻,又如此的不凡,是怎么写出这种发人深省的句子呢?”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网络上讨论的沸沸扬扬,不过身为作者的顾行舟,却一直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


    张英问出许多人的心声。


    顾行舟笑道:“其实能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本身就足够不平凡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向来是人们言语中,用来讽刺一些不知高低的人,可细细品味一下呢,我觉得这话其实没那么难听。”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他才能做的好,而不会好高骛远!”


    “举个例子!”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在没有结果的时候,会说那么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可事实上,这就是一句比较有情商的话而已,真正呢,苦劳……其实不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


    “就好比我有时候和我的团队开会,我会告诉他们,财富并非是对勤劳的奖赏,而是对认知的补偿,也就是说,勤劳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具备创造价值的。”


    “呃……”


    张英,连带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些懵。


    “顾先生,我想节目前的观众对您的这个说法很感兴趣,可以敞开描述一下吗?”


    “其实很简单。”


    顾行舟笑道:“大人以前告诉我们,勤劳致富,所以我们都觉得勤劳可以致富,事实上,这句话也没错!”


    “勤劳是一种态度,很多人从小勤奋读书,长大后勤奋工作,所以很容易把得到的报酬当做是勤劳所得!”


    “可事实上呢?这句话更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用他勤劳的态度去学习,把学习所得到的东西转变为结果,从而造成价值!”


    “可如果只是一味的蛮干,就算再勤劳,也不可能致富的!”


    “……”


    这解释……


    还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