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同舟共济

作品:《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他接过图纸,忍不住执笔勾勾划划,时而拧眉,时而喜笑颜开。


    不过一刻,他便把曲辕犁的结构、原理,了然于心,且将高楷所画不规范的地方,一一改正。


    高楷暗叹:对比他这个门外汉,宇文凯才是专业人才。


    他一直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希望这曲辕犁,能给神州大地带来一些改变。


    也算他这个农家子弟,一点微末贡献了。


    王寅虎轻声道:“大王,您劳累许久,饮些茶汤,歇一歇吧?”


    “不用茶汤。”高楷摇头,“我饮些清水即可。”


    他看着田地里,秾哥儿蹦蹦跳跳的身影,笑道:“天色不早,也该回宫了。”


    “不然,这小儿祖母、阿娘,都该来催促了。”


    ……


    剑南道,益州,成都。


    自从高楷拿下此城,已然过去数年。


    蜀地本就沃野千里,人烟稠密,纳入高楷麾下后,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刺史崔鸿渐亦牢记高楷嘱咐,与民休养生息,政治清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得整个益州,乃至剑南道,越发物阜民丰。


    天府之国,实至名归!


    民众荷包逐渐丰满起来,便萌生更高一层的追求,不遗余力投入下一代。


    让家中子弟读书、入仕,到长安城做大官,甚至封侯拜相,便成了家家户户共同愿景。


    前些时日,秦王下令,重开科举的消息传来,更如烈火烹油一般,使整个成都沸腾。


    士子们奔走相告,几乎喜极而泣,忙不迭地面北拜谢,又一窝蜂报名县试,生怕只在梦中。


    殷实人家也忙不迭地让子侄入学,聘请名师教导。


    升斗小民亦咬咬牙,商议着阖家出力,供养一个读书郎。


    成都是益州治所,又素来富裕,因此,不光兴建县官学,更有州官学。


    依照秦王之令,无论富户大族,还是平民子弟,都可入学。


    有了学堂,自然少不了书本,家家户户,都忙着添置一套四书五经。


    于是,城中各家书肆生意兴隆,前来购书之人络绎不绝,几乎把门槛踏破。


    诸位掌柜们乐得合不拢嘴,暗中把高楷当作财神爷来供奉,早晚跪拜不迭。


    只是,订单虽多,交付却来不及——倚靠抄书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去,实在耗时太久。


    譬如一部《史记》,需要三个抄书匠,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抄完。


    随后,还要经过校书人检查错字,查漏补缺,越发耗时。


    没奈何,掌柜们只能大肆招募抄书匠,加班加点,希冀接住这一扬泼天富贵。


    与此同时,命各家匠人们绞尽脑汁,研发印刷之术。


    若能成功,不光自家书肆受益,更能去州府、乃至长安城领赏——秦王许诺赐官、赐钱、赐田亩,谁不渴求?


    此时,一名刻工,柳忠,拐过街巷,来到官学,琅琅读书声入耳,他不由自主停下脚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柳忠又羡又叹,家里两个儿子,早就到了读书年纪,本可送入学堂。


    可惜,妻子患病卧床,汤药不断,把所有积蓄都掏空了,仍不见好,只是用钱吊着一口气。


    长年累月,更欠下一笔巨债,家里揭不开锅,饥一顿饱一顿。


    这种情况下,自然供不起两儿上学。


    他踌躇半晌,终究强迫自己把脚挪开,拐过长街,来到一家书肆。


    匾额上,勾划着“同周共济”四个楷字。


    柳忠仰起头,瞧了一眼,只觉得无比讽刺。


    掌柜周大吉,让仆役们干起活来,确实同舟共济——个个忙活到三更半夜,乃至通宵,都不得停歇。


    然而,克扣起工钱来,却早把这四个字抛到九霄云外,一味在鸡蛋里挑骨头,任你如何谨小慎微,也逃不过他一双眯缝眼,总要挑出几处小错,让你不得不认罚。


    为此,仆役们皆称他为周硕鼠。


    此刻,他一袭大红圆领袍衫,腰间蹀躞带下垂着蓝田玉珠,一手指着众仆役,唾沫横飞。


    “崔刺史有令,将五经正本抄录出来,整理成书,供给官学。”


    “你们可得仔细着,把眼睛放亮来,不许偷懒耍滑。”


    “若敢怠慢,被我瞧见了,这个月工钱便不必领了,明白么?”


    众人神色凛然:“明白。”


    周大吉略微点头,一转眼,瞧见柳忠,登时火冒三丈。


    “我让你钻研印刷之术,为何迟迟没有着落?”


    “不想干了就给我滚!”


    柳忠连忙告饶:“小人日日钻研,刚有点眉目,求掌柜的大发慈心,宽限几日。”


    周大吉冷哼一声:“我给你三日时间,若无好消息,你就不必来了。”


    柳忠咬了咬牙,弯腰道:“是。”


    这时,一名锦衣郎君踏入书肆,朗声道:“掌柜的,可有五经正本?”


    “有有有!”周大吉忙不迭地接话,满脸堆笑,点头哈腰。


    “昨日刚抄录好,单给您留着,您瞧瞧,这纸页、这字迹,崭新着呢……”


    众人皆暗骂一声,各自散去干活。


    柳忠绕过书肆大堂,来到一座小工坊,诸多写工、刻工、印工们,正忙着钻研。


    大家都卯足了劲,想要做出印刷之术,领取赏钱。


    对他来说,这笔钱更是救命钱。不光能延请名医,为妻子诊治,更能送两儿进官学。


    可以说,是一家人的希望。


    柳忠半坐在矮脚凳上,看着桌案上一块石碑,不由陷入沉思。


    他犹然记得,两年前,为周大吉抄录《汉书》,误将“霍去病”,写成“霍去疾”,被周大吉痛骂数十日,并克扣三个月工钱。


    从那以后,他便想着,若能像刻印章一样,把字都刻在木板上,刷墨覆纸一印,不就能批量复刻了?


    如今书肆所用,乃碑刻拓印,并不灵活。


    一本经书若字迹工整,千金难求,错漏乃家常便饭,随处可见。


    他时常琢磨,若能把一点灵感,化为现实,不光能得周硕鼠十贯赏钱,更能传给两儿,以此安身立命。


    即便不能读书科举,也能混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