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贤良淑德

作品:《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待他走后,张氏叹道:“楷儿越发有主见,却也心思难测。”


    “不光朝臣,便是我这个当母亲的,也不知他心中所想。”


    兰桂不好接这话,只能委婉道:“老夫人且放宽心,郎君待您至孝,便是最要紧的。”


    “这话倒是!”张氏笑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楷儿后宫之事,自有他和皎儿拿主意,我却不必掺和。”


    “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夫人您啊,操劳了半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兰桂宽慰道。


    “正是!”张氏颔首,“从今往后,我便含饴弄孙,前朝后宫之事,自有他们年轻一辈处置。”


    说完这话,她登时想起宝贝孙儿,不由絮絮叨叨:“秾哥儿出生在兰州,不满周岁,又迁到南郑。”


    “还未熟悉,又搬到长安,也不知他习不习惯这关中水土?”


    这时节,倘若水土不服,严重起来,极有可能丢掉小命。


    想到这,她如坐针毡,便想去瞧一瞧孙儿。


    兰桂连忙劝道:“老夫人,夜已深了,想必小郎君早已睡下,明日再去瞧也不迟。”


    “况且,有郎君、夫人照顾,小郎君断不会有恙,您尽管放心。”


    她不由暗叹:人们常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果然不假。


    “是了!”张氏摇头失笑,“你瞧我,竟忘了此事,可见是老了!”


    “您哪里老了?”兰桂打趣道,“奴婢瞧着,您和十年前的模样,没有区别,不改当年分毫。”


    “你这嘴,抹了蜜不成!”张氏喜笑颜开。


    “托赖老夫人鸿福,奴婢如今是延恩殿掌事女官,有头有脸的人物。”兰桂笑吟吟,“可不得能说会道么?”


    她心中不胜感慨,昔年一介小小校尉之妻,又中年丧夫,如今,却母凭子贵,成为秦国太夫人,受内外命妇朝拜。


    甚至,随着郎君步步高升,有朝一日,可母仪天下。


    怎不叫人歆羡?


    ……


    另一头,高楷回返武德殿,正见杨皎于殿外等候,他连忙快步上前,嗔怪道。


    “夜深寒凉,勿要在外久候,以免伤了身子。”


    杨皎轻施一礼,摇头道:“妾身哪有如此羸弱?”


    高楷握住她双手,佯怒道:“手这样冰凉,还说这话?”


    “妾身不敢了!”杨皎笑意盈盈。


    夫妻二人携手进了寝殿,早有侍女点亮烛光。


    “秾哥儿呢?”高楷环顾一圈,却不见这小儿。


    杨皎笑道:“秾哥儿白日里满宫里疯跑,早在寅时,便睡下了!”


    高楷点了点头,屏退左右,欲言又止。


    <span>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span>    “夫君可有何事吩咐?”杨皎见状,主动开口道。


    高楷踌躇片刻,委婉道:“今日,朝臣谏言我纳侍妾,我想与你商议一番。”


    杨皎轻点螓首:“不知是哪家小娘子?”


    高楷看一眼她面色,轻声道:“薛衍之女,名为采薇。”


    “哦?”杨皎面露喜色,“竟如此之巧?”


    这段日子,她本想和高楷提起,却见他政事繁忙,方才耽搁下来。


    没想到,朝臣提议之人,和她所想不谋而合。


    高楷诧异道:“夫人对这薛家女,颇有好感?”


    杨皎点头:“妾身曾在司竹园,与她有一面之缘。”


    “她知书达礼,容貌昳丽,性子柔顺,着实是良配。”


    高楷笑了笑:“夫人却不知,她曾扮作男子,收降三位胡商,平定三县动乱。”


    “可非寻常女子。”


    杨皎目露赞赏:“如此奇女子,正可服侍夫君。”


    听闻这话,高楷五味杂陈:“夫人,竟不生气?”


    杨皎颇为诧异:“妾身为何要生气?”


    “妾身既为大妇,自当为夫君考虑,使高家瓜瓞绵绵。”


    高楷郑重道:“你若不愿,我便回绝此事。”


    杨皎轻摇螓首,正色道:“夫君如今为秦国公,日后当更加尊贵。”


    “后宫却惟有我一人,既不合情理,也于国无益。”


    见高楷颇为愧疚,她宽慰道,“妾身为秦国公夫人,自当贤良淑德,不会因此事不悦。”


    高楷叹道:“高处不胜寒,你我当互相扶持。”


    “这后宫,再添一人足矣。”


    一夜无话,次日,他召来窦仪,命他择吉日,纳薛衍之女为侧室。


    恰逢十月,金秋时节,以萧宇为使,接薛采薇入宫,拜见张氏、杨皎,住东配殿。


    从此,宫中皆称她为薛娘子。


    ……


    时光匆匆,转眼已至十二月,临近年关,大雪纷飞。


    武德殿中,群贤毕至,炭火融融。


    高楷朗声道:“天下两都十六道,我已得五道,八十一州。”


    “然而,天下大半未平,群雄逐鹿。”


    <span>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span>    “诸位认为,下一步,该取哪一道?”


    崔皓拱手出列:“主上,依微臣愚见,豫国公王玄肃碌碌之辈,正可攻取都畿道,拿下洛阳。”


    “届时,两都在手,足以大增声势。”


    殿中交头接耳,不少人附议。


    高楷不置可否,忽见徐晏清朗声道。


    “都畿道为四战之地,北有刘竞成、东有窦至德,皆对洛阳虎视眈眈。”


    “若攻取此道,必定惹来群敌环伺,反倒不美。”


    “晏清有何高见?”高楷笑问。


    “依微臣看来,不如南下,夺取山南东、黔中两道,与如今五道连成一片。”


    崔皓摇头道:“徐司马此言差矣!”


    “萧宪出身名门,文韬武略颇为不凡,早早拿下这两道,经营得如铁桶一般,轻易难以攻下。”


    “何况,吴王袁弘道一向觊觎这两道,一旦我等兴兵,他必定从中作梗。”


    “他据有四道,兵多粮足,声势正盛,微臣以为,不宜与他开启战端,以免让他人得利。”


    高楷微微颔首,江南富庶繁华,人烟稠密,确实不宜和袁弘道相争,徒耗底蕴。


    思考片刻,他看向下首一人:“杨烨,依你之见,该攻打何方?”


    杨烨不假思索:“微臣以为,攻取河东道,乃第一要紧事。”


    “哦?”高楷惊讶,“何以见得?”


    杨烨娓娓道来:“其一,京畿道四周,石重胤、王玄肃、萧宪,这三人皆不足为虑。”


    “惟有刘竞成,据守河东、河北两道,兵多将广,占据地利,又一直觊觎关中,对我等来说,威胁最大,理当优先剪除。”


    “其二,主上起家于西北,夺汉中、占巴蜀、取关中,所得五道,与秦皇汉祖颇为相似,应当采取先北后南之策。”


    “先取北方诸道,连成一片,再南下灭萧宪、袁弘道,一统天下。”


    <span>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