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你们村要出名了

作品:《重生1988:爱人难寻

    整个院子瞬间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忙碌声。


    赵金花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围裙边,她深吸一口气,把准备好的食材又检查了一遍。


    三辆汽车缓缓驶入村委会大院。


    第一辆车里下来一位戴着眼镜、扎着马尾的女记者,她身后跟着扛摄像机的师傅。


    第二辆车里走出陈教授和几位农科院的专家。


    最后一辆车上则下来几个县里的领导。


    “欢迎各位来到我们下坪村!”


    李冰上前握手致意。


    女记者环顾四周,眼睛一亮:


    “李冰,你们这准备得太用心了!


    我是省电视台《乡村新貌》栏目的记者杨雪。”


    她转向摄像机:


    “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全省科技助农示范点下坪村,这里正在筹备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会...”


    赵金花远远地看着摄像机镜头,心跳如鼓。


    她悄悄退到人群后面,却被刘芳一把拉住:


    “赵姐,别躲啊,杨记者说要先拍美食区呢!”


    “现在?”


    赵金花的声音都变了调:


    “我...我还没准备好...”


    “下坪村的传统美食可是我们的一大亮点。”


    李冰已经领着杨记者一行人走了过来:


    “这位是赵金花大姐,她制作的野菜团子使用了祖传配方,连陈教授都赞不绝口。”


    杨记者热情地伸出手:


    “赵大姐您好!


    能请您现场演示一下制作过程吗?”


    所有的目光和摄像机镜头一下子对准了赵金花。


    她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嘴唇微微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她余光瞥见儿子小伟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正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


    “好...好的。”


    赵金花深吸一口气,系上围裙,走到案板前。


    她先拿出准备好的野菜,动作娴熟地切碎,然后加入玉米面和其他配料。


    当她的手触碰到那些熟悉的食材时,奇迹般地不再发抖了。


    “这是我们山里特产的野薄荷。”


    赵金花的声音逐渐变得清晰:


    “能提味醒脾,我婆婆教我的时候说,夏天吃这个最好了...”


    杨记者惊讶地看着她:


    “赵大姐,您讲得太专业了!”


    赵金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


    她手上不停,很快捏出了十几个精巧的团子,整齐地码在蒸笼里。


    陈教授凑近看了看,对摄像机说:


    “这些传统配方往往蕴含着科学道理。


    比如野薄荷含有薄荷醇,确实有助消化作用。


    而赵大姐使用的草木灰配方,经过我们检测,含有丰富的钾、钙等矿物质...”


    摄像机转向正在解说的陈教授,赵金花这才松了口气。


    她看向站在一旁的儿子,小伟偷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太精彩了!”


    杨记者赞叹道:


    “赵大姐,您能对着镜头跟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吗?


    说说您现在的感受。”


    赵金花愣住了,她求助地看向李冰,后者微笑着点点头。


    “我...”


    她清了清嗓子:


    “我就是个普通农村妇女,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上电视...”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感谢李冰,感谢村里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知道...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东西这么有价值。”


    她的话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老张头抹了抹眼角:


    “金花丫头出息了!”


    接下来,杨记者一行人在李冰和赵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紫云英试验田。


    赵乡长拿着激光笔,指着投影仪上的图表侃侃而谈:


    “这是我们采用传统草木灰配方与现代科学种植结合的成果,紫云英的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李冰惊讶地发现,曾经连电脑开关都找不到的赵乡长,现在居然能熟练操作PPT了。


    中午时分,全村人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村委会大院吃了顿热闹的午饭。


    赵金花的野菜团子被一抢而空,杨记者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


    “李冰。”


    杨记者边吃边说:


    “你们村的经验特别有意义。


    科技助农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让两者相互促进。


    这个主题太好了!”


    李冰笑着点头:


    “这都是乡亲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特别是赵金花大姐,从最初的自卑怯场,到现在能自信地展示技艺,她的变化就是我们村变化的缩影。”


    下午的拍摄重点是传统手工艺展示。老张头带着几位老人演示竹编技艺,摄像机前,他们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精美的果篮。


    “这手艺传了四代了。”


    老张头骄傲地说:


    “我孙子现在也跟着学呢!”


    杨记者突然想到什么,转向李冰:


    “李冰,能不能安排一个全村人的合影?


    我想用这个画面作为专题片的结尾。”


    夕阳西下时,全村老少在村委会门前集合。


    赵金花被安排站在第一排正中间,怀里抱着一个装满野菜团子的竹篮;


    李冰和赵乡长站在她两侧;


    老张头举着刚编好的竹编站在后排;


    孩子们手拿野花蹲在最前面。


    “三、二、一,茄子!”


    随着杨记者的口令,摄像机定格了这个温馨的瞬间。


    拍摄结束后,杨记者拉着李冰说:


    “这个专题片会在现场会前一周播出,省领导肯定会看到。


    你们村要出名了!”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却依然亮着。


    李冰、赵乡长和几位村干部在整理今天的拍摄素材和现场会的最后准备工作。


    “李冰。”


    赵乡长突然说:


    “我想在现场会上增加一个环节。”


    “什么环节?”


    李冰好奇地问。


    赵乡长翻开笔记本:


    “让赵金花和老张头代表村民发言。


    他们最能体现咱们村的真实变化。”


    李冰眼前一亮:


    “太好的建议了!


    赵乡长,您现在的思路比我还开阔啊。”


    赵乡长不好意思地摸摸头:


    “这不是跟您学的嘛...”


    与此同时,赵金花家里也灯火通明。


    小伟正在帮母亲准备更多的野菜团子。


    “妈,你今天太棒了!”


    小伟兴奋地说:


    “我们班主任刚才打电话,说在县里都看到直播了!”


    赵金花的手停顿了一下:


    “真的?”


    “当然!”


    小伟骄傲地说:


    “全班同学都说我妈是传统技艺传承人!”


    赵金花的眼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