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消失的他1
作品:《玄学大佬种田算命捉鬼》下昼,紫薇堂来了一个汉子。李雨微记得他,是街上皮货店张掌柜,上月路过他家门前,看到正在办白事,听闻是他老爹去世了。张掌柜寒暄落座之后,拿出了一个小小的匣子,木质的,黑扑扑,看着有些年头了。“李大师,我爹去世后兄弟分家,除了各房所居的房屋,爹把铺子和钱财都分给了二弟三弟,只给我一个木匣子,里头只有放着一百两银票,我隐约觉得有个谜团需要解开,所以上门叨扰了。”在这条街上两年,李雨微对街坊邻里的情况多少知道一些的,她眼眸闪过讶色。仔细看了看木匣子,又摇晃了几下,里头似乎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有纸张轻轻晃动的声音。她放下匣子,给张掌柜倒了杯茶。“听闻皮货店一直是你经营打理的,舍得交出去?”“自然是舍不得的,但二弟雇我当掌柜,还是我在打理。”“这...他只给你发月钱吗?”“是...省着点花月钱也能维持生计,无妨。”这么善良大度?还是一个商人的品性吗?李雨微不禁好奇,“你比两个弟弟年长十几岁,听说你爹曾在行商时负伤,弟弟是你养大的也不为过?你爹那么偏心,你可有怨言?”张掌柜眼中闪过怅然之色,随即摇了摇头。“怨言倒是没有,只是心中存疑,难不成我是捡来的吗?李大师,今日过来叨扰,其实除了想请您试试打开匣子,也想算算我是不是爹娘亲生的孩子。”“哦?你是这样想的,也不无道理,我们先看看木匣子,或许里面有答案呢。”李雨微拿起木匣轻轻叩击底板,三声脆响后,她突然将茶针插入雕花缝隙,"咔嗒"一声弹出暗格。张掌柜一惊,他日夜研究此匣子,却一直没有找到这一层暗格。两卷泛黄纸张静静地躺在木匣之中,张掌柜伸手时抖得挺厉害,不知道信中会写着什么。张开第一卷,信上是他老爹歪扭的字迹:"昌儿亲启:当年漠北商队遇劫,你生父临终托孤。为免仇家追杀,二十载不敢言明。"下面是他爹娘的名字与老家的地址。“我...我果然不是阿爹亲生的孩子,可自小爹娘对我极好。”张掌柜泫然欲泣,接着打开了第二卷纸张。这一卷不是信件,而是漠北十二家商铺的地契!原来,这才是老爹留给他的遗产。见此,张掌柜泣不成声。李雨微没有打扰他,继续研究木匣,又在另一个夹层找出了一枚玉扳指。玉扳指下压着一张泛红的生辰帖,原来,他的真名叫虞昌。李雨微顺便看了一眼他的八字,掐指算了算,惊喜地说:“张掌柜...哦,应该喊你虞掌柜了,从这八字上看,你亲生母亲尚在人世,而仇人却已不在人世了。”“真...真的吗?”虞昌喜极而泣,连忙求李雨微帮忙再算算,如何找到亲生母亲。李雨微笑道:“已经一并算过了,在漠北呢,你前去接收铺子,会有缘遇到的。”“如此...太好了!”虞昌攥着玉扳指激动不已,没想到平平淡淡过了半辈子,竟然扯出了自己的另有身世,真是令人唏嘘。*翌日,谢雅竹又来了,她身后跟着个穿靛青布棉袄的姑娘,袖口还沾着些许面粉渍。谢雅竹将油纸包着的桂花糕放在案上,"李大师,又来叨扰您了。这是西街豆腐坊的袁姗姗,是我的闺蜜。"姑娘礼貌行礼,“姗姗见过李大师。”“呵呵,袁姑娘不必多礼,请坐。”李雨微沏茶招待二人,一起品尝了谢雅竹带来的桂花糕。可袁姑娘明显心不在焉,似乎心情焦虑。李雨微净了手,正经地问道:“袁姑娘今日前来,恐怕不止是来喝茶的吧?说吧,所为何事?”袁姗姗轻轻叹息,“大师,年初爹娘给我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从岭南来秦州谋生的学子,在银楼当账房先生。”“可昨日陈郎忽然托人送来退婚书,说西北风沙大,嗓子总咳血,决定回岭南定居。”“我...对陈郎有了感情,不甘心婚事就此作罢,想请大师算算,我们还有再续前缘的机会吗?若是有,我想南下追随他。”李雨微闻言,眉心轻蹙,若是对感情如此轻率之人,岂能舍弃爹娘去追随?但她并没有说出心中所想,而是淡声问:“退婚书带了吗?定亲信物可退给你了?”“嗯,退婚书带了,但信物却没有退。”袁姗姗从荷包里掏出信笺和玉佩,放在茶桌上。李雨微两指夹着信纸对光细看,秦州特产的桑皮纸,墨色里掺着银楼账房惯用的金粉。信纸空白处有暗红的印痕,仿佛是咳血留下的。她眉头一皱,忽然把信纸按在卦盘上。三枚铜钱从她手中滚落,在巽卦方位颤巍巍立住。"袁姑娘,这血是鸡血,你未婚夫未必是真的病重咳血,可能是装的。"“啊?陈郎他难道是看不上我家是卖豆腐的,装病与我退亲么?”李雨微摇头,“未必,事情没这么简单。”话音刚落,长街忽然传来骚动。李雨微喊了阿生进来询问:“外面发生何事?”“微姐,是西街银楼昨夜走水了!而且,还听说周掌柜带着官差往西街银楼去,原因是账房陈光明卷了库银跑路......"袁姗姗闻言,惊得手中的茶盏"咣当"坠地,碎瓷片溅到卦盘底,原本立着的铜钱突然齐齐倒下,卦象竟变成了震木逢金。“啊...对不起,李大师,我不是故意的,我...我赔您茶盏。”李雨微轻轻摆手,“无碍,走,我们上西街瞧瞧热闹去。”“好,有劳李大师,陈郎品性端正,断然是不会做出卷库银跑路之事的,还请大师帮忙,还陈郎清白。”“好,走吧,现在重要的不是他的清白,而是他的小命。”李雨微放下茶盏起身,夏荷帮她披上了大氅。几人冒着寒风走到西街的昌盛银楼,外面围着一圈看热闹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