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两个时代思想的碰撞
作品:《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 所谓索伦三部,即现如今生活在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一带的部族。
这里的人们都称呼自己为索伦人。
而三部则是指当地最大的三个部族,分别是达斡尔部、鄂伦春部、鄂温克部。
作为辽国契丹武士的后裔,这帮人战斗力本就不低。
因为生活在极其苦寒的地方,想要活下去,就得不择手段。
平日里杀个虎,博个熊跟玩似的。
又因为祖先是军旅出身,给部族定下的行政模式也大多是军伍行令。
以至于索伦三部天生就具有强悍的组织度。
个体战力强,组织能力强,纪律性高,能接受各种恶劣的环境,简直就是天生的战斗民族。
和戚继光从义乌征矿兵是一个道理。
而且满清这帮子人做的更绝。
皇太极将索伦三部改编为索伦八旗,算是正式将索伦部纳入满清编制。
而后来人为了保证索伦部战力不下降,愣是不让索伦人往南迁徙,只能生活在恶劣的黑龙江一带。
而且还限制了各种物资的进出。
索伦人的日子不是一般的苦。
哪怕是想要一口锅,都要派出百名儿郎去征战,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要说索伦部服吗?
他还真服了,这群保持着原始结构的部落民,最是慕强,对于击败他们的强者更是予取予求。
而能得到出兵后的赏赐,更是感激不尽。
甚至到了希望被征调出兵的地步。
此时的索伦三部得到举族出兵的命令之后,各个部落都快疯了。
战争就代表着可以有盐、糖、茶、铁,有各种物资,有各种精良的器物兵甲!
是部族不可多得的大好事。
于是三部在索伦总管扎木汗的带领下,近八千名索伦骑兵集结起来。
按照皇太极的划分,其实索伦部只有十七个牛录,能凑出五千战兵都已经是极限了。
可架不住人家全民皆兵啊。
这八千骑内,有一千名是索伦部认可的成年人,也就是十四五岁可以狩猎的青少年。
还有近千名妇女,嗯……可以上战场的妇女,胳膊比腰粗那种。
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因为兵器不够,甚至还有人拿着木弓石矛,头戴鹿角帽,身着鱼皮衣,在三千名有皮甲的精锐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奔出白山黑水,向喜峰口处狂奔。
同时还有补充完毕,歇息一日的镶蓝旗两万八千人。
有人问济尔哈朗为什么不给索伦三部兵甲,有了兵甲不是更容易击溃明军吗。
济尔哈朗对此只是轻轻一笑。
“有些东西,在没得到时才最重要,一旦轻易得到,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
“索伦兵有兽皮就够了。”
……
此时是四月三十日,清军入关近一个月。
济尔哈朗距离喜峰口还有三日路程,索伦部还有七日。
多铎已经猛攻京师一天,多尔衮距离朱由检也只剩下一天的路程了。
没有人在意郑成功的行动。
哪怕是朱由检都不觉得郑成功能将盛京打下来。
纵使郑成功手下有战兵三万,纵使他还有近两百门火炮和足够大军四个月之用的后勤。
但盛京守军有两万。
这就够了。
除了朱由检加持过紫色以上词条的部队外,还没有人能和女真八旗打个一比一的交换比。
最少都是三比一起步。
更不要说郑成功是进攻方,而清军可以据坚城而守。
坐在喜峰口的总兵府内,朱由检眉头紧蹙。
在多尔衮不再隐藏踪迹之后,他便知道了多尔衮的目的。
不就是逼迫他撤军吗。
他偏不撤。
只要京师能守住七天,那多尔衮就算完了!
朱由检多清朝那边唯一警惕的,就是这个老奸巨猾的多尔衮。
只要喜峰口没有破绽,京师打不下来,周王和史可法的援军一到,多尔衮和多铎就只能转道硬攻守军较少的山海关。
届时关内大军合攻,多尔衮无论战力如何,也只能从广宁卫撤军。
而张世泽部那时已经打下了广宁卫,可以将撤军途中的多尔衮拦下。
前有虎狼,后有追兵。
就算吃不下多尔衮,也能狠狠薅他一块肉下来!
因此,他才没有给倪元璐援军。
京师有数十万平民,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部队裁撤下来的老兵。
虽然没啥战力,但基础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以倪元璐和现在朝廷的组织度,凑出个数万大军不成问题。
京师的城很硬,连他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李自成百万大军的围攻下守下来,以倪元璐的能力,挡下多铎四万多大军应该问题不大。
很快。
昨日的战报就由黄得功递了上来。
结果和他预测的区别不大,但也挺大。
朱由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将领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当时他守城,先有吴襄后有黄得功,麾下将校也足够调用,张世泽李国祯等堪用的勋贵也都出了一份力,再加上他这个皇帝隔三差五出来打打鸡血,三千营、近卫虎贲、勇卫营等精锐顶在第一线。
民壮都能发挥出不逊色于普通明军的战斗力。
可特么倪元璐啥都没有啊!
宣慰史这种随军政委都算是有战事经验的将领了!
多铎随便用个佯攻之计,都能将几个城门的守军调动。
一天一夜的猛攻下来,别管参战的没参战的,都累的爬不起来。
城门是没有丢。
但紧急抽调的四万守城军,当天就死了一万多,而清军却只损失了千人不到,大部分都是火器干掉的,这还有可能是连伤兵都算上了。
京师内的火药都被朱由检带走或分给各个大城,剩余的存量仅一天战斗,就消耗殆尽。
按照倪元璐的说法,工部一天能产火药七千斤,而一天火药用量几乎要到两万斤。
最多三天后,火药就会彻底见底。
没有火器守城,后果可想而至。
朱由检对此,却依旧沉默。
连黄得功都急眼了,“陛下!京师不可丢!”
“京师一旦被破,则北地人心俱丧,江南王师士气也会大打折扣,前些日子的大胜都将消散。”
“嗯,朕知道,所以呢?”朱由检轻轻颔首,不可置否的看着黄得功。
仅仅一个眼神,就将皇帝无上的威慑力和压迫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后者一阵恍惚,但还是咬着牙继续劝说,“请陛下发援军,南下支援京师!”
“哦,发援军,发谁?”朱由检低头看着奏章,连眼皮都没抬,口中幽幽的说道,“发蓟州的王二虎,让多尔衮安然占据山海关?”
“还是发广宁的张世泽,让建奴关内关外继续相连?”
“亦或是发闯逆李过,将喜峰口的西翼让出来?”
“难道发你黄得功吗?让多尔衮可以直取朕的项上人头!?”
“臣……臣绝无此意,只需……”黄得功赶忙开口解释,却又被朱由检打断。
“虎山,朕跟你说过很多很多次,不要被眼前的一时得亏,而影响大局。”
“朕要的是能独挡一面的大将,不是左顾右盼的文臣走狗!”
“你只需要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哪怕大军死完了,战略达成即可,剩下的事,自然有朕为你们兜着!”
这是朱由检最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将武将的思想扭转过来。
大明立国二百多年,从一开始的文武制衡,到后来武将不如狗,他一直以为是因为文官占据了话语权。
可后来单独划开兵部,让武将单独掌管军事之后,朱由检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武将的地位日渐愈下,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武将自己操作的。
这个时代最敏感的就是军权,一但有了军权,武将难免谨小慎微,生怕皇帝猜忌太多。
而且单独拆开兵部,也无法形成文武分治。
因为军事从来不是单独的事,它是政治的延伸,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
有些出于政治目的得战略目标,还必须和文臣商议。
因此朱由检很快扭转了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武将去做武将该做的事!
给你一个战略,那武将就去完成这个战略,让你占一座城,你就不要担心城后的土地会不会遭到敌人入侵,因为那是战略制定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想到这个解决办法之后,朱由检才恍然发现。
这个办法,可以批量制造将领!
而大的战略可以由内阁和皇帝制订。
也就是后世的参谋部制度!
非常符合现在大明无良将的国情。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那需要完善且高效的内阁,需要精通大战略的人才,需要常备军的建立,需要高效通信能力。
现在朱由检只能以黄得功这种具备帅才的人,来弥补这些缺点。
黄得功听完朱由检的话,一时失声。
吭哧半天也只说出一句,“臣遵旨。”
朱由检不由得叹息一声,长久的思想,不是一时间能转变的。
“虎山朕且问你。”
“你是不是想说,喜峰口有精锐万人,五军营两万,李过部三万,蒙古骑兵四万,抽出万余人就能将京师守住七日。”
“臣正是此意。”黄得功点点头。
朱由检不由一笑,“那朕在问你,调那一部?”
“精锐万人不可动,动了就没人挡住建奴第一波攻势。”
“李过部虽然助战,但他终究是闯逆之军,亦不可调动。”
“蒙古骑兵就更不用说,本就战力低下,又是新降,朕就算调他们去,虎山都要劝阻。”
“那就只能调五军营前往,可虎山有没有想过。”
“五军营一旦调走,那朕这边就只剩了万余精锐,一旦李过部临阵倒戈或撤走,蒙古骑兵必定四散而逃,那朕拿什么挡住多尔衮?”
“这……”黄得功一楞,他还真没想过这一点,在他的思维里,蒙古骑兵和李过部都是可以用的大军,虽然战力低,但只要前线得胜,立马就能化身虎狼,追亡逐北。
“朕在问你,咱们驻守喜峰口的目的是什么?”
“是……是围三阙一,逼迫建奴自山海关北归。”
“那你的任务是什么?”朱由检又问。
“臣的任务……是保证喜峰口不失,建奴无法与关外联系!”黄得功眼前忽然一亮,他好像明白朱由检所说的战略了。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没错,虎山的任务是守住喜峰口,逼迫多尔衮北归,那么虎山便想着怎么将喜峰口守住便是。”
“而元辅的任务是守住京师七日,这便是他要考虑的,纵使朕战死,他也要守住。”
“周王和史可法的任务是五日内北上京师,驱赶多铎大军,这便是他们要考虑的。”
“而如何给你们安排这个计策,便是朕要考虑的,这便是战略。”
“如果京师丢了,朕的战略出现变化,自然会在进行补救,那时你的战略目标,肯定也会有变化,但这不是你该考虑的,你的任务就是盯死喜峰口!”
“而不是瞻前而顾后,在其位谋其职!”
一番话,说的黄得功脸色红黄一片。
朱由检这番话,在他耳中听来,更像是敲打。
你只是一介将领,统军即可,不要擅权。
吓的他赶忙跪倒在地,口中大呼有罪。
气的朱由检差点将奏章甩他头上。
朕是在手把手教你啊!
你有罪个屁!
但最后还是忍住了,这不是两个人的思想差距,而是两个时代的思想碰撞。
想要改革,任重而道远。
但这种路,必须得走下去,只要按照朱由检的想法完成之后,就能彻底扫清疲敝大明两百年的军头。
挥退黄得功后,朱由检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从当时他看出多尔衮计策之时,就已经给史可法发了一封加急书信。
黄德功考虑的确实没错,如果不给援军,京师不可能守住七天。
但谁说援军就一定要从他这里出?
史可法麾下有郑成功留的三百小舟和一万水师,现在运河之路畅通,顺水而上两日内就能抵达京师。
这就是刚刚朱由检为什么非要让黄得功思想转变的原因。
他不站在大战略上,是不知道整体形势的。
其实如果黄得功的信息全透明,也不会发生这种事。
可那样一来,明军和之前又有什么区别?
朱由检又如何在战后成立常备军?
一夜无话。
第二日未时。
多尔衮领着两黄旗如约而至,明清之间,最后的战事终于要打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