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围堵多尔衮
作品:《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 朱由检在御林军的簇拥下,赶到喜峰口。
看着遍地的尸首和四处打扫战场的士卒,心中满是感慨。
当时清军刚入关,他觉得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将清军挡住,然后利用坚城坚守到南方援军抵达,清军撤军。
这已经是他最高的目标了。
可谁知道,经过他一顿乱操作,竟然将局势给盘活了!?
代善被擒,两红旗被歼灭,镶蓝旗远遁关外,蒙古诸部一扫而空。
只剩两黄两白四旗,还被他的大军给围在关内了。
就算多尔衮能安然带兵回到关外,就以这次的损失,满清三年内也没有再次入关的实力。
短短一个月时间,明清两国,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怎么可能不激动。
但有暴君词条在,朱由检看上去丝毫没有喜悦之情,哪怕只是皱皱眉,都压迫感十足。
只要龙旗所至,无论是明军还是闯军,亦或者跟着张世泽远道而来的察哈尔部骑兵,全都俯首行大礼。
朱由检一身金甲,骑着白马,身后七百卖相十足的御林军擎旗,来到喜峰口垮塌的南门前。
而各领军大将早已等候多时。
在龙纛还有一里之地,便跪立原地。
居中者为本次大战名义上的元帅黄得功,之后左右依次是张世泽、金铉、李过、李国祯、王二虎、戚远、阿布奈。
可以说除了远在辽东的郑成功和江南的张煌言外,大明最能打的人都在这了。
随着朱由检走近,由黄得功为首领着众人齐声高呼。
“臣、末将、外将、小王参见陛下。”
朱由检策马上前,看不出喜怒。
伸手示意众人起身,“众卿劳苦功高,且平身吧。”
“谢陛下。”
按照惯例,依旧是黄得功先行上前,汇报损失和战果。
“启禀陛下,自飞狐岭夜战,至喜峰口大捷,此战共斩获敌首两万一千级,俘虏建奴三千七百余,从贼蒙古骑兵六万余,战马二十余万,兵甲戈矛无算。”
“实乃天启年来最大的战果!”
亲眼见到是一回事,听到数字又是另一回事。
连朱由检都没想到,竟然俘虏了蒙古骑兵六万多,就算挑挑拣拣,也能凑出三万精锐来。
而且战马这次更多,二十多万匹,能打造十万骑兵!
只不过养不起而已。
倒是斩获这一项,让朱由检有些诧异。
两红旗加一起约六万人,但斩获加俘虏一起,却也不足一半。
剩下的士卒回到关外,只要歇上一段时间,便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为了破代善这六万人,前前后后他最少用了十万大军。
还不算玄甲骑、戚家军这种红色词条军队。
八旗兵的战斗力着实可怕。
回过神来,朱由检点点头,示意黄得功继续汇报。
“我军伤亡亦是惨重,五军营宣府部折损两万,玄甲骑折损一千二百,三千营两千,戚家军四百,五军营蓟州部折损七千,外蕃察哈尔部三千六百,闯逆……闯军李过部折损六千,共计四万余众。”
不说朱由检还真没注意到,他的部队还是太杂了,甚至就连五军营,都分为某某部,想要调动都要经过他的命令。
更不要说还有新俘虏的蒙古诸部和助战的李过。
再加上辽东的海军,山东的史可法,河南的周王,湖广的左良玉。
一旦脱离他的掌控,这么乱的军制,肯定会出乱子。
等战事结束,就要将常备军制提上日程,除了边军外,国内只留下可以常备军。
黄得功继续汇报。
“另消耗火药十七万斤,弓矢弹丸无算,红衣大炮有七门不可用,其余小炮近八十门损坏,各火铳折损近五千杆。”
这些倒是正常操作,虽然加持了词条,炸膛率减少,但正常磨损也不是这个时代的火器能经受住的。
尤其是飞狐岭夜战和攻喜峰口。
随便一门炮都打了最少百余次,报废很正常。
随着黄得功一一将各项数据汇报上来,朱由检不由感慨,清军战斗力虽然没体现出来,但绝对不弱。
要知道在飞狐岭,若不是李过突然出现,那最好的结局也是他全身而退。
而在飞狐岭时,他付出了两万多的伤亡,才堪堪吃下了八千左右的清军,剩下的全都突围跑了。
之后就算是追击歼灭战,伤亡比也在2:1之间。
就这样,在朱由检记忆里已是不可多得的大胜。
因为正常情况下,明军和清军的战损比通常都在10:1,有些时候打个5:1,斩杀几百人,将领都敢喊是大胜。
想要改变,任重而道远。
翻身下马,拍拍黄得功的肩膀,勉励道,“虎山辛苦,此番大胜虎山当为首功。”
黄得功连忙推辞,“此战之胜,全仰赖陛下之威,末将岂敢居功。”
他这次说的真不是客套话,在他心里,这次大胜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从开始的时候,就是朱由检一手操作,张世泽西出草原,王二虎力抗山海关,到后来屯兵宣府,摆下飞狐岭大阵。
甚至不惜以龙纛诱惑代善入瓮,汉贼论告寰宇诏两文使贼寇倒戈也是出自陛下之手。
不管从什么地方算,都是朱由检的功劳。
奈何后者非要把这个功劳安在黄得功头上。
朱由检想将军队整合,就需要有能力有忠心的大将坐镇,而遍观明朝,能担此大任的只有三个人,郑成功,张煌言,黄得功。
前二人资历不够,不足以服众。
黄得功虽然资历也不大行,但好歹是一步步打上总兵官的,还被加封了太子少保。
只要再多给他点功绩,完全可以压制住国内的文官和武将军头。
到时以张世泽为代表的勋贵辅佐,阻力会小很多。
安抚好黄得功,朱由检刚想问问张世泽,谁知早已按耐不住的阿布奈却抢先开口。
只见阿布奈上前几步,双膝跪地,眼含热泪的仰头看向朱由检,那表情那眼神,让朱由检都有些顶不住。
“伟大的大明大皇帝陛下,小王终于能亲眼见到您了,哪怕此刻回到长生天的怀抱都值得!”
朱由检见阿布奈顺着脏脸流下的眼泪,不由的后退两步,但面上却格外和蔼,“你就是察哈尔部的台吉阿布奈吧。”
阿布奈被吓了一跳,赶忙摇头,“不不不!伟大的大明大皇帝陛下,小王是大明的察哈尔王阿布奈,不是台吉阿布奈。”
朱由检满头问号,表忠心他知道,但这么明显且狗腿的表忠心,真是一个部落首领能用出来的?
要真是他自己的所做所为,那朱由检就要考虑一下给察哈尔换个首领了。
谁也不希望自己下面的藩王,是特么刘邦刘备那种吧?
见到朱由检的表情,阿布奈更慌了,“伟大的大明大呜呜……”
话没说完,便被张世泽一把捂住嘴巴,拉到自己身后,口中连连训斥,“陛下昼夜劳顿,还是先让陛下入城歇息片刻,你说是吧……大王?”
最后两个字威胁意味满满。
再看张世泽和金铉二人疯狂向对方使眼神。
朱由检心底顿时就明白,这二人怕不是和范景文一样,许下了个弥天大愿,才说动阿布奈举族来投的。
不过朱由检并不生气,要是明朝的官员都能这么高效,也不至于让明朝沦落到这个地步。
从张世泽随便许诺一些东西,就能让察哈尔举族来投,范景文修书一封,就能让郑芝龙将亲儿子派出,他两道圣旨下达,就能让李自成偃旗掩鼓来看就知道。
明朝根本没到那种山穷水尽的时候。
但凡换个有能力的,甚至能力都不需要,只要能合理利用大臣的皇帝来。
也不至于让明朝沦落至此。
但他不生气不代表他就这么认了,两个月的皇帝生涯,让他想通了一句至理名言。
唯器与名不可假与人。
皇权的神圣性和礼法性才是他最好的武器。
抬抬手,“朕确实有些乏了,众卿都先退下吧,一个时辰后再来寻朕。”
一句话,算是给张世泽解了围,也给二人透露出自己认错还来得及的暗示。
金铉顿时明悟。
众人离去之后,金铉自告奋勇要引领朱由检入他的行宫。
说是行宫,其实就是喜峰口之前的总兵所。
前后总共两进院子,也没有什么亭台楼阁,就是简单的明朝衙门形制。
但当门前立起龙纛,周围站满笔直的御林军之后,威严顿生。
朱由检坐在中厅上座,喝了口茶水后,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
“说说吧,给阿布奈许了什么?”
金铉连忙跪地请罪。
“臣假传圣旨,罪该万死!”
“然那时三千营无水无粮,人困马乏,又兼英国公得知建奴叩关,报国护君之心切切,为了尽快折服察哈尔部,罪臣才想到来时陛下曾交代过,能收服察哈尔部最善。”
“因此罪臣假传圣旨,擅自与敌酋和谈的!”
要不说语言是门艺术呢。
金铉的一番言论,表面上看去是认罪,实则是求饶。
将朱由检和张世泽全都卷了进去。
我和谈也是为了皇帝啊。
有罪吗?有!
但要是论罪的话,主将英国公也有罪,我们俩的罪都是为了报国为了支援皇帝。
而且出发之前,陛下您还暗示过可以和谈。
就算是论罪,也论不到什么大罪,最多算是个行事莽撞,曲解圣意而已。
都罪不至死,就算不能功过相抵,以英国公的体量,也能抗下所有罪责。
朱由检都不禁笑了,反手从袖袋中掏出一折公文,丢到金铉面前。
笑骂道,“还在朕跟前玩文字游戏。”
“这是将蒙古骑兵编入三千营的文书,具体如何安排,你下去和张世泽自己找虎山商量。”
“朕从没有怪过你们私下与察哈尔部和谈,只要对家国有利,怎么做都值得。”
金铉听到这话,不禁松了口气,然而下一刻,朱由检话锋突然一转。
“你们的罪在于为什么不提前和朕禀报!?朕在你们眼中就那么不堪吗!?”
“你们可曾想过,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诸部小番头领当场询问却无法作答,会让其他有意向的部族如何作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朕身为天子,却食言而肥,之后转头投奔建奴!?”
金铉吓的赶忙磕头,“臣万死!臣万死!”
见效果差不多,朱由检语气再次转回平稳,“好了,这次念在你们没有酿成大祸,朕也不在追究,将你你二人功过相抵,下次记得三思而行。”
金铉却不敢松气,只是一味的谢恩。
朱由检摆摆手,“下去吧,一会将你们许给阿布奈的承诺写成折子递上来,要事无巨细,然后告诉阿布奈,他的事,晚上朕单独找他聊。”
“下去之后让黄得功来见朕。”
这一刻,金铉心底的石头才平稳落地,连声谢恩后倒退着离开中厅。
不一会,黄得功便匆匆来到。
朱由检摆摆手,示意黄得功免礼。
“虎山,可有多尔衮的消息?”
“禀陛下,今辰刚有周王之急信送抵。”黄得攻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双手呈到朱由检面前。
“根据夜不收和史尚书哨骑的查探,可以确定多尔衮共分两路行军,因建奴防卫过于森严,无法接近。”
“只能勉强看清多尔衮部大军约三万人正向山海关赶去,此时已过正定府(今衡水一带),约摸四月三十日可至天津。”
“另一部则沿太行山行军,昼伏夜出,且收旗息号,无法推测有多少人,但按照夜不收探察信息来看,好似也有数万大军。”
“而山东多铎部也已退至德州,正沿黄河徘徊收集渡船打造渡桥,有郑总兵留下的轻舟在,暂时还未有进展。”
朱由检点点头,和他想的差不多,在郑成功拿下旅顺之后,多尔衮和多铎就该撤军了。
只是多尔衮居然敢兵分两路,一明一暗的行军,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不能就这么放多尔衮安然回师,开封的仇还没报呢,虎山可有良策?”
黄得功重重点头。
“禀陛下,建奴若要撤回关外,只能走张家口、喜峰口、山海关,然建奴深入我朝腹地,粮草绝无多少,且回援之心急切,定当会走山海关。”
“臣以为,多尔衮老贼老谋深算,明处之军应当为主力,暗中之军故意迷蔽我王师之判断,所以应当以重军把守山海关,以三千营骑兵沿途消耗建奴精力,另遣周王出兵尾衔,待建奴人困马乏之际,一拥而上,将之围死!”
“而多铎部暂时无法越过黄河,只要将多尔衮部吞下,则可安然出兵,解决盘踞山东道的顽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