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初试开考

作品:《摆烂公主:夺嫡?别闹!我起不来

    三公主秦昭婉正认真听着青云书院山长林栖梧最后确认整个初试流程。


    这本就是她一手拟定的方案,如今不过是走个过场,确保万无一失。


    四公主秦昭枢安静站在三姐身后一步的位置,目光却悄然越过人群,投向了五十步开外的监考团。


    心中暗赞,三姐确实是有才干的。


    此次初试本就因前所未有的“补录”而备受瞩目,争议不断。


    为了最大程度地堵住悠悠众口、彰显公平公正,三姐推行了一套极其透明的制度。


    因只考一日,人数极少,取消糊名封卷。


    考试结束后,当场阅卷,公开评议。


    阅卷评议结束,当场将成绩与排名张贴在青云书院大门外的告示栏上,任由百姓围观品评。


    将仪制司、天官司、国子监、民间书院、百姓都纳入其中。


    最大程度保证了公开透明与结果的可信度,将“补录”可能引发的非议降到最低。


    这也就罢了,妙就妙在选择了青云书院作为初试地点。


    一个不上不下的书院,恰如一个精妙的支点。


    轻轻一撬,便撼动了那些把持着顶尖资源的书院学府的格局。


    试想,若青云书院借此开设女子班、尝到甜头,那些排名靠前的书院还能坐得住吗?国子监还能置身事外吗?


    正如小六当初在御书房的说法,阳谋布局上,三姐确实更胜大姐一筹。


    不过促成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小六在文会上那场“任性”的意外之举。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勋贵清贵们最顽固的抵抗,完成了第一步。


    而小六针对的郑徽音,其生母偏偏出自四大世家之一的崔家。


    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


    越是接触,秦昭枢越觉得六妹妹身上仿佛罩了层迷雾。


    又想起当初在御书房,小六对自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评价,以及那句“盛世明君”的断言,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哎……


    轻叹一声,目光带着复杂的心绪,飘向了不远处那个由六妹妹领衔的闲散组,然后……


    秦昭枢那双沉静的眼眸瞬间瞪圆了!


    她看到了什么?


    小六站着睡着了,一丝可疑的晶莹正顺着那微张的唇角,缓缓地、顽强地……向下延伸。


    这不稀奇,凰极殿上早朝的时候已经表演过一回了。


    这也就罢了,秦昭枢的视线顺着小六那微微后仰的身体找到了支点,落到了她身后那两个小小的身影上。


    小七和小八,两个孩子此刻正扎着标准的马步,用他们稚嫩却异常稳固的肩膀,抵着他们六姐姐的后背!


    小六整个人心安理得地抵在两个弟弟背上,睡得那叫一个稳如泰山!


    秦昭枢只觉得一股气血直冲天灵盖。


    还要脸吗?


    让两个年幼的弟弟扎马步给她当睡垫?还睡得流口水?


    皇家公主的仪态呢?长姐的尊严呢?做人的底线呢!


    羞愤噌地窜了上来,秦昭枢的额角爆出了几根疯狂跳动的青筋。


    袖中的拳头攥紧,几乎要控制不住冲过去把那丢人现眼的家伙摇醒。


    呼……冷静……


    卯初时分,天色微熹,街头巷尾早已被闻讯赶来的百姓和书生挤得水泄不通。


    车马寸步难行,京兆府的衙役左支右绌,连预先调拨的禁军都不得不介入,才在汹涌的人潮中清出一条通道。


    中宸道推举的才女们,此刻陆续抵达。


    今日非是文会争妍之时,她们皆身着素色布衣或细葛长衫。


    发髻间仅簪一枚质朴的木簪或竹簪,通身无半点奢华点缀。


    唯有眉宇间那份郑重与坚毅,透露出此刻的不同寻常。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挺直脊梁,步履沉稳地穿过通道。


    周遭的议论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有对才学的猜测,有对仪态的品评,更有对女子科举的种种看法。


    非但未能让她们退缩,反而让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眸中,燃起更坚定的光芒。


    赫连朝露的身影出现在通道尽头。


    一身玄色窄袖胡服,腰束同色革带,足蹬软底皮靴,发髻高挽,仅以一枚古朴的银环束住。


    这身利落装束,带着鲜明的西北边庭风骨,在满目素衫中显得格外英气。


    她的出现,立时在人群中掀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与低呼。


    毕竟这位的诗才早已名动士林,诗作在市井间亦广为传颂。


    此刻亲眼得见,自然引得众人激动不已。


    仿佛跟商量好的似的,紧接着,朔风二公主萧云朔亦翩然而至。


    她的装束同样简洁,一身银狐毛领的玄青骑装,长发编成数股发辫垂于肩后,除此之外并无任何点缀。


    作为此次补录初试的推动者,更因赫连朝露对其才情推崇备至,萧云朔的到来瞬间点燃了第二波更热烈的高潮。


    无数目光聚焦在她身上,只不过善意的少,大多带着审视与不屑。


    北境陈兵,凤京百姓谁人不知。


    很快,青云书院门前,考生愈聚愈多。


    京中闺秀彼此大多相识,寒暄低语不绝于耳。


    两人游离于她们之外,站得稍远,也根本没有靠近的意思。


    萧云朔的目光掠过不远处的另一位孤立者。


    正是这位的“赞誉”,在她抵达凤京之前为她扬名推波助澜。


    此刻她微微垂首,独自静立一隅,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清冷气息,显然并无攀谈之意。


    萧云朔亦收回目光,同样垂眸敛衽,静待开始。


    卯正,吉时已至。


    青云书院山长林栖梧,亲自执掌名册,立于书院门前,声音洪亮地逐一唱名。


    被点到者需上前,由仪制司小吏仔细核对身份文牒与朝廷前日颁发的特制浮票。


    确认无误后,方进入搜检环节。


    因初试仅考一日,规制较正式乡试稍简。


    考生除身份浮票外,一应物品皆不得携入考场。


    笔墨纸砚、乃至午间的一餐清水糕点,皆由朝廷统一供给。


    为防止夹带舞弊,搜检分为两道。


    初检在众目睽睽之下,由数名面容肃穆的宫廷女官执行。


    考生需立于场中,女官上前,动作利落地拆开发髻仔细查验。


    随后象征性地以手轻拍周身衣衫表面,检查有无硬物夹藏。


    复检在书院大门旁侧专设的密闭查验房内进行。


    为顾全女子体面,此道检查需考生逐一入内。


    在女官监看下解衣,进行更细致的贴身检查,确保无任何字迹或微小物品夹带。


    两道查验皆顺利通过者,方可领取考号木牌,在引导下步入书院考场。


    待所有考生入场完毕,监考官们方鱼贯而入。


    队伍中不仅有两司官员、国子监教习、各大书院山长,更有临时从围观百姓中随机择取的代表。


    辰时初刻,书院内一声浑厚的鼓声骤然响起。


    乡试补录初试,正式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