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肥料贵不贵

作品:《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看着荒地变成了良田,他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改造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老先生,您这是在推什么啊?”


    李恪叫住了一个老人。


    “这个,复合肥料,是个好东西,撒在地里,能提高地力,让庄家长得更壮。”


    老人道。


    “贵不贵?”


    “不贵,朝廷成本价出售,还有补贴,到我们手里比成本价还便宜。”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朝廷对我们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老人和他的妻子都忍不住点头赞叹。


    “娘,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菩萨心肠的陛下。”


    “没错,我们有一个好陛下!”


    李恪这人啊,不喜欢拍马屁,就爱听百姓的真心话。


    他突然明白了,古代那些皇帝老爱微服私访,原来就是想听听不同的声音。


    “前面怎么这么热闹?”


    李恪看着前面围了一圈人。


    那地方是放复合肥料的,百姓买肥料一般都买得多,都是上百斤的,所以一般都直接送到村子里。


    “哎,还能为啥,不就是分红那点事儿嘛。”


    李恪掏出两根烟,递给老人和他儿子。


    “您老给说说。”


    “我们村,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试点村。”


    “这几年,农业部、朝廷都表扬过。”


    “但是人多了,就容易有矛盾。”


    老汉抽着烟,叹了口气。“有的人家里人口多,总想多分点,哪怕村里把账本拿出来,他们还是不认账。”


    “就像这次,村里集体买复合肥料,就有人闹事,说村里吃回扣,这不是胡闹嘛?”


    “这些人,就是不想让村子好。”


    “比如说去年,我们村多了三十多个娃娃,按照朝廷的规定,这些娃娃是要分地的。”


    “地一分,原本村子的无主地就有了主人。”


    “这样一来,他们分到的钱就少了,所以不满意,就开始闹腾。”


    李恪也摇头,哪里都有贪小便宜的人。


    这事确实不好办。


    一般来说,村子的无主地都是由村子管理。


    但这又牵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村子有人生有人死,人死了地要收回,生孩子要奖励地。


    现在大唐正是生孩子的黄金时期,乱世之后,大家都觉得好日子来了,就安心生孩子。


    这是基因里带来的,改不了。


    当然了,村子管理的这些地,都是为了村子的收入,用来建设村子。


    荒地的投入也不少,这又牵出了新问题。


    回收的土地给谁?


    弄不好,接手的人就会被恨,闹出流血事件。


    所以农业部出了一个规定,人死后,土地保留两年。


    如果这两年家里有新添人口,这块地还是归这家人。


    这也算变相鼓励生孩子了。


    “您老一家有几口人?”


    “六口。”


    老汉忍不住笑了。


    “那您家,应该有六十亩地……去年分红多少?”老汉:“我们留了五亩上田种粮食,其他的都让村子种了。”


    “我出力,还能挣点工钱,虽然不多,一个月能挣一两银子,一年下来也有十来两。”


    “冬天也能挣到钱?”


    “能啊,朝廷弄的那种塑料薄膜,又便宜又耐用,成本降低了不少呢。”


    老汉吐着烟,挺满意的。


    “我们那边的山头,种的都是茶叶,但北方太冷,种不了多少,村民就不让种了。”


    “现在都改种桃子、柑橘了,不过还在投入阶段,还没见着赚钱呢。”


    老汉抽完一根烟,李恪又递了一根。


    老汉有些不好意思,摆摆手,拿出自己的旱烟。


    “公子太客气了,还是我的旱烟抽起来带劲。”


    李恪笑了笑,却把烟递给了老汉的儿子。


    “爹,你先和公子聊,我去把肥料送过去。”


    儿子接过烟,就推着肥料走了。


    老汉:“对啊,不光是这些经济作物,我们还种了很多竹子。”


    “竹子好东西,竹笋是美味佳肴,还好养活,长得快,两年就能收一次。”


    “去年就收了一大批竹子,卖了不少钱。”


    “村里还挖了几个池塘,按户和人头分。”


    “夜里大家轮流守着,防止偷鱼,这样一年也能收成一次。”


    “这两年年景好,朝廷政策也好,去年我家分到了八百二十唐币。


    李恪竖起大拇指,“这确实不少。”


    “是啊,农业投入也不小,要不是朝廷帮忙,也分不到这么多。”


    “分了钱后,我们还会捐一点给村里修路、买设备,这是固定的,大家都愿意。”


    “不过,还是比不上城里人的收入。”


    “我听说,京城内的人,一个月就能挣二百唐币。”老汉一脸羡慕。


    “我和儿子他们商量好了,今年让他们去城里,我和老伴在家看孩子。”


    李恪:“城里收入是高,但消费也高,一年能不能攒下一半都不好说,哪有你们这种悠闲日子,不用管事。”


    “您说得对。”


    老汉笑了起来,显然很满意。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李恪才告辞。


    曹正:“看到百姓生活得好,我心里也舒坦。”


    “不过,陛下,按照老汉的说法,一年才赚几十两银子,是不是少了点?”


    李恪:“如果种田能赚大钱,你觉得还会轮到百姓吗?”


    曹正一愣,随即明白了。


    “是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我们有复合肥,有高产粮种,农民收入肯定还能增加两三成。”


    “别小看这点,对农民来说,能有余粮就很好了。”


    “等买了农用机械,解放了人力,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多出来的人,可以进城打工。就算在城里混不好,回来还有饭吃。”


    “或者,就专心搞农业,把土地弄好,自己想法子赚钱。”


    说到这,李恪停顿了一下。


    “其实那老汉没全说,我听说他们村还养牲口呢。


    接下来两三年,他们收入突破百两银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曹正点了点头,“真是过得太顺了,都忘了以前那种拼了命种地,肚子填不饱还得给地主交租的苦日子了。”


    老汉赚的钱,是在全家温饱的基础上多出来的。


    这在以前,谁能想到?


    没人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