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力割麦机【求收藏求追读】

作品:《大国复兴:从知青到国宝科学家

    戴洪涛听完之后,笑着说道:“感觉这个设计还很不错的样子啊。”


    “那我们抓紧时间组织人力试生产一下看看怎么样吧。”


    于是,在王浩然的带领下,车间里就开始尝试着造人力割麦机。


    这种割麦机其实跟拖拉机挂载式割麦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力割麦机增加了两根长长的推手柄,割麦机的割台也适当缩小为一次收割三趟麦子。


    很快地,第一台人力割麦机就制造完成了。


    其实,这也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除了推手柄之外,还设计了一根焊接在推手柄上的横杆。


    这样的话,推动这台人力割麦机的人就可以将全身的力气都用上,可以加快收割的速度,更合理地分配体能。


    这台人力手推式的割麦机造出来之后,李岗推着在马坊机械厂的空地尝试了一下。


    在马坊机械厂靠近围墙的地方,有长得挺高的蒿草。


    李岗发现,这台人力割麦机推起来挺轻便,前面的刀头也很锋利,可以快速地将野草割倒并拨到一边整齐排列。


    这说明,它是非常有用的。


    李岗大喜过望,他就赶忙用自己的自行车载着,把这台人力割麦机给带回到了李蔡大队。


    他直接将其带到了一块还没开始割的小麦地头。


    李岗亲自在麦地里又试了一下。


    测试的效果非常的好。


    这台人力手推式的割麦机效率不低,很节省人力,又不用去弯腰。


    他割了一个来回,也就不到20分钟,就把一亩地的麦子给割完了。


    马坊机械厂,王浩然接到了回馈之后,他跟戴洪涛一商量,当即就决定加大人力手推式割麦机的制造速度。


    而这个时候,公社的供销社也已经得到了消息,开始给马坊机械厂下单子。


    京城青年报的记者朱峰恰好的这一天又在马坊公社采访。


    他是听闻王浩然又发明了一种可以挂载在拖拉机机头位置,大幅度提升割麦效率的消息之后,这才赶过来采访的。


    他在马坊公社的田间地头看见拖拉机轰鸣着正在麦海之间穿梭。


    这些拖拉机所到之处,麦子就被割倒并整齐地铺成了一排。


    他被这情形震撼到了。


    朱峰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吧?


    这情形也太壮观了。


    他采访了田里正在忙着扎麦捆子运输的社员。


    社员告诉朱峰,原本只是割麦就要至少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完活,但有了挂载式的割麦机,这个时间有可能缩短为最多三四天。


    而之所以需要三四天,是因为设备不够,很多大队的麦田需要排队等候。


    社员们还说,多亏了王浩然同志的发明,才让麦收变得轻松了许多。


    朱峰在麦田里采访完,他就赶往李蔡大队。


    这里是王浩然插队的地方。


    他要看看现在这里的情况怎么样了。


    当朱峰赶到李蔡大队时,他看到,这里的农田大半都已经收割完毕。


    他采访的社员对于王浩然更是赞不绝口。


    社员还告诉朱峰:王浩然还发明了一种手推式的割麦机。


    这种手推式的割麦机效率也相当高。


    用手推式的人力割麦机,一天差不多一个人也能割二三十亩麦子。


    朱峰登时就来了兴趣。


    有社员便把他带到了李岗正在挥汗如雨,推着人力割麦机割麦的地方。


    朱峰看见,力壮如牛的李岗快速地推动着人力割麦机,恰似一台横冲直撞的坦克。


    麦子在他前面被一排排割倒在地,并被整齐地拨到右手边铺在了地上。


    朱峰看得有点儿热血沸腾了。


    这劳动场景实在是太壮观!


    这台人力割麦机一天割的麦子可以抵得上三四十个壮劳力了!


    王浩然这个年轻人脑瓜子实在是太灵活。


    李岗再次推着人力割麦机来到了地头。


    这时候,他已经是满头大汗,累到气喘吁吁。


    汗水已经把他的衣服给完全湿透了。


    “呼哧——”


    “呼哧——”


    李岗大口地喘气,胸口跟风箱一般起伏着。


    马上就有一个壮汉走过去接替李岗继续收割。


    李岗刚才已经一气儿干了一个多小时。


    他也的确是有点儿累了。


    朱峰笑着倒了一碗水递过去,说道:“李岗同志,你还记得我吗?”


    李岗一口气喝完了一碗水,抹了一下嘴说道:“你是青年报的朱峰同志嘛!”


    朱峰就笑着说:“原来还记得我,你觉得这个人力割麦机好用吗?”


    李岗点点头,掏出烟袋锅想要抽两口。


    朱峰赶紧递上自己的大前门。


    朱峰其实不抽烟。


    但是,为了拉近跟采访对象的距离,他兜里还是装的有烟的。


    李岗抽了朱峰一支烟,说道:“不得不说,浩然同志帮了咱们大忙了呀!”


    “你也知道,气象部门已经预报了,明后两天可能有大雨。”


    “要不是他搞出了两种收割机,不知道大队要损耗多少收成呢。”


    “按我们的估计,我们村的麦子今天下午6点前一准可以全部割完并运回晒场。”


    “只要能运回晒场,就算是下雨,也可以用塑料布给盖住。咱也不用再心焦了不是……”


    朱峰这一天在李蔡大队一直待到了下午4点左右。


    他就发现,那种人力手推式的割麦机陆续又送过来10来台。


    于是,李蔡大队的社员们都不再用镰刀割麦了。


    只让二三十名壮劳力使用手推式的人力割麦机收割麦子。


    其他人全都开始捆扎麦子,然后再用平板车甚至肩挑手提的方式往大队的晾晒场运送。


    而老人孩子则是在地里捡拾掉落的麦穗以及麦子,争取做到颗粒归仓。


    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等到了下午4点来钟,李蔡大队的麦子几乎已经算是收割完毕,并且已经全都运到晾晒场去了。


    朱峰本来还想到马坊机械厂去采访一下王浩然的。


    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来不及了。


    还有,王浩然研制的割麦机的实际效果就摆在那里。


    也不需要再让他本人现身说法了嘛!


    朱峰蹬着自行车回报社。


    他的心里如同燃着一团火。


    回去报社之后,他写了一篇报道,专门写了王浩然发明的两款割麦机大幅度提升农村劳动效率的事迹。


    ps:新书不易,喜欢本书的读者大大,给点支持啊,多谢了。单天增加50张推荐票加一更,单天增加5张月票(不算系统赠送)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