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片丰收

作品:《抄家流放?王妃她富可敌国

    苏笙笙一口面差点没咽下去。


    她才吃他几口面而已,他就想拿下她?


    她可不觉得,他说的这个赏,跟上次一样。


    一对上他有些过于危险的眼神,苏笙笙心慌的那种感觉,就又回来了。


    她一手撑着额头,“头怎么疼了,一定是吹风吹的。”


    但不等她逃遁,就被他拉住。


    “夫人不想赏,以后再说就是,面再不吃就凉了。”


    听他如今已经明目张胆到这份上,苏笙笙心底还是有些慌的。


    等皇都回音解除危机,报答了他的大恩,了了拓跋冶的事,她还是得赶紧逃了。


    嗯!


    苏笙笙边吃边下定决心,加快行动。


    ……


    第二日,一大早苏笙笙就去了千晌田。


    这几块是最先种下粮食的地,自然比其他麦田早熟。


    没想到,她一大早来这抢收,竟然碰上一早来这看田的祖父。


    没看到谢玄陪苏笙笙,苏老太爷问她,“谢将军呢?”


    一开始,他是很担心,两个人走不到一处。


    可昨日,谢玄对孙女处处体贴的举动,他都看在眼里。


    单从品貌上来说,比季家孩子还有白公子,都要出色许多。


    只是,过于位高权重……


    他担心……


    不过,昨日看谢玄对孙女的态度,他倒是觉得可以放心了。


    苏笙笙哪敢让祖父担心,只道:“谢将军一早去了大营了。”


    顺便在心底默默祈祷,他以后都住在那。


    毕竟手底下那么多兵,谢玄新婚三天后,总得去兵营看看。


    苏笙笙一大早起来收拾,恨不得把人立刻打包送走。


    祖父点了点头,“祖父听说,你做的这个收割机,能抵上百人收地,就想过来看看。”


    苏笙笙笑着挽住祖父,“那今日咱们一起打头阵,先去收割一波。”


    “好。”苏老太爷也想近身体会一下,孙女发明的这个什么收割机,是否真那般神奇。


    苏笙笙和祖父坐进收割机里,旁边是鲍二,开着一辆装粮车。


    待鲍二跟她对齐,苏笙笙笑说,“祖父坐好,我们出发了。”


    苏老太爷刚应了声,身下的车子就如离弦之箭一般,极速地冲了出去。


    嗡鸣声声,层层麦浪从车头的割机中,汇聚而上,输入上方的分粒机,又传送到旁边鲍二开着的那辆粮车斗里。


    本来,收割机一辆就能完成。


    只是这毕竟是在大棚里,大型器械不好摆开,才分开来用。


    好在鲍二如今技术娴熟,已经能跟她步调一致。


    但苏老太爷毕竟是第一次来,看到这一垄一垄田地上的麦穗,就这么被轻易收割。


    他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这也难怪,那位敌国的摄政王,盯上她孙女手中的这东西了。


    清晨的气息,夹杂着小麦的清香。


    在他们之后,其他收割机,也开始陆续加入。


    成熟的麦粒,没一会,就灌满了一车车粮车。


    收割完长达十亩的田地,苏笙笙等人加气时,顺便候空车加入。


    而祖父已经迫不及待地捧出一把麦粒,放入嘴中几粒。


    还未言语,眼睛已经笑了起来。


    “笙丫头,你这可是造福一方啊!”


    苏笙笙可不敢受这称赞,毕竟真正发明这些的,也不是她。


    不过,前辈们发明这些,可不就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吗?


    科技的进步,可就是为了人们幸福啊!


    “这还差一点呢,若是研究出书中的杂交水稻,起码量产还能提高两成!”


    提高两成?


    祖父惊异地看向她,“丫头,你说的可是真的?”


    “书中写的,如今其他的都已实现,想必不假。”苏笙笙略微一顿,“就是要种水稻,比较挑气候,还要人工培育,颇为费功夫。”


    当然,就是指更加烧钱了。


    只有让百姓看到真实的案例,还有商贾看到有利可图,她才能有资金投入进来。


    苏老太爷一时太过震惊,倒是忘记这是南疆了。


    “有志者事竟成,祖父相信你可以的。”


    不得不说,祖父虽然深受这个时代熏陶,本应是最尊崇法理之人。


    可如今一旦透悟,思想上竟也转换得如此之快。


    苏笙笙笑容满面,与祖父一起看着收割机在田间忙乱纷纷。


    那一车车黄澄澄的麦粒,可是宝贝啊!


    南陵田地冬日都荒着,这要是一年收上两茬,以后将再也不会出现流民饥骨了。


    苏老太爷眼眶湿润,看着一车一车的粮食,从他眼前运走。


    唐正万全,本初期投入,就是想让苏笙笙不要被人打压下去。


    哪里能想得到,能有今日一番景象。


    别说苏笙笙如今身份天差地别的变化,就是整个天堑关,都难以找到昔日旧模样。


    刘三爷慕志等六人,虽然当初是被迫加入阵营,可如今他们不得不服这位新王妃。


    硬是杀出个黎明,将一镇人都带动了。


    今日苏家大丰收,过些日子,家家户户都能收麦了。


    这么多家一起收,只怕得忙到年根下。


    但再忙,心里也是美的不是。


    只要这粮食传送各地,想买塑料棚的人,一定络绎不绝。


    他们那几条生产线,只怕是不够看的。


    等回去,不,现在他们就去加线。


    余掌柜上次那万两银子没输掉,但这次他打算把家底都投进去。


    不等看完,就急匆匆拉着五人回去。


    天堑关的地都被王妃包了,他们得赶紧去外边置办田地,再不能落后于人了。


    一车车的新麦,从加工坊出来,变成清甜的面粉。


    短短几日,千晌田的麦子便收割完成。


    这放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可如今,却已被天堑关百姓习以为常。


    连冯家的笑话,也无人过问了,都在田间忙碌着准备。


    有的人家种的是蔬菜,已收了好几茬。


    有的人家种的水果,最晚的也都熟了。


    就连那用大棚试着蓄养牲畜的,这一次都成功了。


    收着长大的母鸡下的滚圆的鸡蛋,老大娘脸上都乐平了皱纹。


    “看以后谁还说咱们天堑关,是个鸡都不生蛋的地方?”


    怕老人家一高兴,不小心摔了的媳妇,一直搀着她,但被老婆婆推开。


    “我身子骨硬着呢,小心碰坏了我的蛋。”


    只把儿媳妇逗得哈哈大笑。


    明明还没过年,却家家户户乐开了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