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让她对自己好些

作品:《红楼:我,冠军侯,迎春表兄

    大周。


    承平元年,六月十二日。


    宁夏卫,镇远关,城楼。


    “报!急报!”


    “鞑靼千余众,距离我城关仅有百里余!”


    随着斥候声音落下,十余名军官顿时如临大敌,齐齐看向正死死盯着沙盘的嬴渊,陆续道:


    “嬴百户,卑职已派出斥候前往宁夏卫求援。”


    “嬴百户,此次鞑靼兵力约在一千五百众,而我城关内仅有守卒三百,可该如何是好?”


    “援军一时难至,敌军来势汹汹,若战,难胜!”


    “...”


    皮肤黝黑、四肢粗壮的嬴渊,在听到众人声音后,忍不住思绪纷飞。


    他在三年前穿越到了这个生活习俗像极了宋明时期的红楼世界。


    前身因爹娘去世过于悲伤而故。


    当时的嬴渊,刚从前身记忆里走出,正苦于生计,忽有一封来自京城表妹的书信,让他在短期内无需为活着忧愁。


    信里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希望他勿要太过伤心,同时信封里还夹带着几张宝钞,价值二十两银子左右。


    像是嬴渊的表妹日夜辛苦攒下来的一些积蓄。


    他的表妹叫做贾迎春,就是那个在为人处世上只知一味退让却换来任人欺侮的荣国公府庶女。


    此后,嬴渊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活着以及改变贾迎春的悲苦命运,开始奋发读书。


    奈何,读书天赋有限,科举已是无望,期间,发现自己有惊人力道,疑似穿越带来的‘后遗症’。


    索性,他凭借着一身蛮力弃笔从戎、参军入伍,去岁时因杀敌有功,荣升百户,驻守此关。


    此刻,嬴渊万万没有想到,鞑靼竟挥兵来犯。


    千余轻骑,自阴山而出,仅用半日,就要来到关外。


    据斥候调查,除了这千余轻骑之外,鞑靼还派遣了大量的辎重部队,在后方运输攻城器械与粮草等。


    这般阵仗,只怕远远不止千余敌军进犯大周边境!


    鞑靼意在图谋整个河套地区,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在嬴渊沉思期间,那些军官,仍旧继续议论着:


    “咱们镇远关,说是城关,不过就是一座山寨而已!”


    “敌五倍于我等,这仗该怎么打?毫无胜算!”


    “咱们镇远关也并非是什么兵家要地,宁夏卫那边才是,要不...咱们弃城?先去宁夏卫与指挥使会和?”


    “...”


    战未开,然而,士气已经跌到谷底。


    许多军官都已萌生退意,更不用说他们手底下的守城士卒了。


    嬴渊身为守关主将,对他来说,此役没得选,只有战!


    否则,真如他们所言,选择弃城,那么事后朝廷怪罪下来,嬴渊这个主将难辞其咎。


    只是,眼下士气低迷,还未战,就已败了!


    “红楼梦原著里,并无提过迎春有我这个表兄的存在。”


    “我即穿越此世,相当于活出第二条命来,还有什么不能豁出去的?”


    想到这里的嬴渊,迅速做出决定,不就是一千五百名鞑靼?干了!


    随后,他开始分析敌我利弊,目光注视众人,缓缓开口道:


    “镇远关虽与山寨大小相同,但毕竟地处要塞,墙体皆用巨石垒砌而成,守城器械尚且充足。”


    “敌军虽人多势众,但缺乏大型攻城器械,我军只需坚持一段时日,待援军赶至,敌军必退!”


    理是这个理,可真要打起来,实际情况会比设想要复杂许多。


    见众军官依旧沉默,嬴渊只好拔出手中利剑并高高举起,大声道:


    “诸君,弃城投降非明智之举,待我天朝之师杀来,我等唯死尔!”


    “大丈夫居于天地间,自当要持三尺剑,立不世功!”


    “值此关头,谁愿随我杀敌立业,光宗耀祖?!”


    他说的是实话,退一步,事后必有朝廷谴责,届时谁也脱不了干系。


    进一步,或可杀出一条血路来!


    就此,诸军官不再犹豫,齐声作揖道:“卑职愿随!”


    闻言,嬴渊将手中利剑狠狠插于地面,吩咐道:


    “再派斥候,兵分两路,其一入宁夏卫所,请求援军;”


    “其二入京都,将鞑靼来犯之事告知朝廷。”


    “诸君抓紧备战,不可松懈,成亡胜败在此一举!”


    众军官抱拳,“诺!”


    ...


    【史载:嬴渊,字子川,济州人,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勇武,以力见长...】


    【时年十八岁,任百户守镇远关,寇来犯,渊誓以死守,卒从之。】


    待众将士前去备战之后。


    嬴渊特意将前往京城的斥候留下。


    一番询问,得知那斥候叫做‘李川’,精马术,以速见长,擅记路线。


    城楼里,李川站在嬴渊身后,静静地在看他写着一封书信。


    迎春表妹如晤:


    吾恐以此书与汝作别!


    自幼一别经年,吾双亲去时,幸汝牵挂,吾得以苟活。


    参军两载余,无日不念汝恩,惟盼功成名就,报汝亲恩。


    今贼寇犯边,吾生死难料,特书于此,聊表吾衷。


    吾知汝性静,然人心不古,物不知足,富者不仁,穷者不义。


    望汝遇事勿要一味忍让,唯恐害汝一生!


    切记,切记!


    顺祝表妹此生安康顺遂远罪病。


    表兄,渊,敬上。


    ...


    嬴渊将写好的书信放进一个精美的玉簪盒里递给李川,叮嘱道:


    “此去京城,将边关贼寇来犯之事告知朝廷之后,不必急于折返,将此盒交给荣国公府里一位叫做贾迎春的姑娘。”


    荣国公府?贾家?!


    李川接过簪子盒的那一刻,瞬间瞳孔睁大,下意识脱口道:


    “百户有这关系,何苦来边关参军?在此稍有不慎,便要丢了性命!”


    嬴渊叹了口气。


    古人云,最难消受美人恩。


    在嬴渊最为困难的时候,是自幼一别再也未见的表妹将辛苦攒下的二十两银子送来。


    如此,他才能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不至于被生计而困扰。


    与前身记忆融合之后,幼年与表妹迎春的点点滴滴便不时涌上脑海。


    那个傻兮兮的丫头,月利不过二两...却能给自己二十两...她要攒多久?


    如此恩情,岂能不还?


    怎么还?


    唯有先改己命,再改她命。


    至于贾家最后的悲惨结局,与他有何关系?只要能保她无恙即可。


    在这个时代,想要改命,不过文武两条路。


    文不成,自是要从武。


    想到这里,嬴渊深呼吸一口气,看向李川,语重心长道:


    “见到她以后,告诉她,让她对自己好些。”


    语罢,便有兵卒来报,说是鞑靼先锋军千余众距离镇远关已不足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