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死守昌平

作品:《打主母,踩世子,恶女丫鬟上青云

    “都中营三万将士,开封府九千能人,锦衣卫数百精英,连区区一个落水的人,都找不到?”景隆帝沉声道。宁司寒人最多压力最大,硬着头皮道:“回禀圣上,都中营已经沿途搜索,但如今是枯水期,到了下游,许是被淤泥掩埋。”“我等将士搜索尚可,但隔泥识物,还需能人异士。”意思是,找我干嘛,找开封府去啊。一下将锅甩到崔逖头上了。景隆帝目光如炬,立即将崔逖身上烧出两个窟窿。崔逖面若春花,不紧不慢道:“都中营既有猎犬,断没有无法隔泥识物之说,怕是骑都尉大人,想岔了,没能好好物尽其用?”“不过,开封府亦尽己所能,遣了大量能人四处打探。”“还没有消息,大约是人已经不在河道中,说不得,是被谁捡了去?”“如此这般,便需要专司刺探之人,暗中访查了。”他不动声色地,又将责任推到姜斗植身上。毕竟锦衣卫,专长情报搜集嘛,连这点小事也探不来,不该挨骂吗?说到底,还是记恨今晨,姜斗植非要林妩给他手臂打蝴蝶结一事。崔逖微笑低头,敛去眼中微光。景隆帝阴沉的目光,又转移到姜斗植身上。这才发现,这人手上居然有个紫色蝴蝶结。都什么时候了,小芳生死未卜,他不但不戴孝,还这么爱俏。这是对皇帝赤裸裸的挑衅!景隆帝龙颜大不悦:“姜斗植,你最好给朕一个解释!”姜斗植还能说什么,只能说:“臣,自当尽力……”景隆帝真是一口气堵在喉咙里,下不去也上不来,只觉得朝廷简直养了一群酒囊饭袋。“再寻不到下落,你们自去领廷仗!”他怒吼道。正欲将手里的东西掷出去,可手才抬起来,又想起什么,微微抿嘴,将手放下来了。本预备着被手串砸头的纱臂门,这才猛然发现,景隆帝不盘串了?他手里头有个长长的,尖尖的东西,顶部温润如玉,是个……宁司寒一脸懵逼:这他娘的是个簪子?姜斗植两眼发直:这不是他娘的如意簪子吗?崔逖三魂出窍:他娘的,这是我的簪子!奉僖伺候在君侧,平静中带点绝望:自从景隆帝从小芳昔日住的太监房,搜出这玩意,并如珠如宝地待在身旁。他就已经从震愕,到慢慢接受。无所谓,心很累。爱谁的娘,作为一个无欲无求六根清净的太监,他已经承受了太多……终于拉扯完寻找太监妃的事,开始谈论正经国事了。兵部尚书战战兢兢出列:“圣上,臣有本要奏。”“喀山部落又进攻西北,宋家军节节败退,昌平恐要失守。”饶是为小芳心烦意乱,景隆帝听到军情紧急,也敛了神色。“宋摧怎的回事?”“年前小败说是军费不足,如今已给他增发了过去,竟败得更厉害了?”他眸色沉沉,很难不认为,这又是宋家的胁迫手段。毕竟经过行宫遇刺后,他狠狠发落了太后,将她软禁在慈宁宫中,宋家此刻大约都急坏了。用边关军情来威胁景隆帝,是他们的惯用手段。思及此处,景隆帝面上闪过晦色。兵部尚书不断地用袖子擦拭额头,冷汗淋漓:“宋大将军来报,是因为喀什王最近病重,几位王子夺位夺得你死我活,其中,最得势的喀什三王子不满先王的缓兵之计,对我朝边境发起猛攻……”“喀什三王子?”景隆帝慢慢眯起眼睛:“这名字甚为耳熟。”底下百官则齐刷刷地望向靖王。靖王头皮发麻:“额,圣上可是忘了,这喀什三王子,正是五年前婉仪公主和亲的对象。”哦。景隆帝想起来了,意味不明地瞟了靖王一眼。当时他自己还在摄政王宋摧,以及垂帘干政太后的掌控之下,曾因为喀什大举进犯西北,大魏不得已,送了一位公主去和亲。本来指的是贤德太妃之女,可太妃怎舍得爱女远赴异国受苦,便指了一位清流文臣的庶女为养女,抬了公主身份,将人送去喀什了。而那位养女,正是靖王的白月光。这便是靖王暗中支持景隆帝亲政的契机之一。景隆帝亲政后,还曾发书喀什,要讨还这位桃婓公主,可喀什三王子只称两人情比金坚,不欲放归。这事便耽搁下来了。竟没想到,时隔多年,喀什这狡诈凶残的部族愈发壮大,竟要跟大威朝彻底宣战?兵部尚书颤抖了:“圣上,昌平绝不可失啊,喀什攻破昌平,便能一路南下,直抵京城。”“我大威朝,危矣!”他话音刚落,殿中便吵嚷起来,听闻喀什南下,谁人不惊惧?喀什人生性残忍,吃肉喝血,敲骨吸髓,还有攻一城屠一城的传统,令人闻风丧胆。数代以来,大魏朝为抗击西北喀什的侵犯,付出无数鲜血。饶是这般,亦被侵吞了不少国土,因为马背上的游族,实在太强悍了。和亲,亦是最幸运不过的解决方式。若是喀什不接受和亲,非要扬蹄南下,大魏江山皮之焉存?故而,大臣中开始有人慌乱,提出:“圣上,要不然,咱们再跟喀什提一提,送一位公主去和亲……”“荒唐!”景隆帝面容狠厉。“我大魏朝的文武百官,泱泱将士,都如此不中用了吗?要靠一个女子,忍辱换取和平?”“再说了。”他放在扶手上的五指,微微蜷起,青筋毕露。“低头乞怜何时了,我们的步步退让,只会等来喀什的寸寸侵犯。”“他们侵占我大魏国土,屠戮我大魏子民,还要我们跪着求和?”“做梦!”景隆帝一通痛斥,直接将主张和亲的一众官员,说得哑口无言,恨不得将头塞进地缝里。然而,他的想法是好的,可眼下能怎么办呢?连宋大将军都抵挡不住了。景隆帝沉着脸,望向底下沉默不语的群臣。此刻的他,感觉孤高而寒冷。“归德将军赴南地镇守,即刻起调任镇国将军前往西北。”“务必,死守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