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筹集军饷!

作品:《大唐:李世民假死,那朕就登基了

    深夜,皇宫内。


    尉迟恭脚步匆匆,快步踏入皇宫,直奔李世民所在的暗室。


    见识了李恪的遂火枪之后,尉迟恭已经一刻都忍不住了,要跟李世民汇报。


    见到李世民后,他单膝跪地,行礼之后迫不及待地说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李世民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书,抬眼问道:“尉迟爱卿,何事如此匆忙?”


    尉迟恭站起身来,满脸兴奋之色:“陛下,臣今日在李恪殿下的工坊中,见识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奇武器——燧火枪!”


    “那简直是战争神器啊!”


    “燧火枪?”李世民一脸错愕,“这是何物?”


    尉迟恭详细地向李世民描述了燧发枪的外形、威力以及发射方式,听得李世民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李恪竟能搞出这样的武器?”


    “这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来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实在是让朕吃惊啊!”


    李世民喃喃自语,随即大喜道:“若我大唐军队装备此等武器,那高昌王必定不是对手,此战我军必胜无疑!”


    想到这里,李世民对李恪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唐军凯旋而归的场景。


    “尉迟爱卿,观察李恪的动向,随时给朕汇报!”


    几日后,朝堂之上气氛严肃。


    百官依次上前,将国库和各地方的预算账目呈递给李恪。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经过仔细核算,如今国库虽不算充裕,但各方精打细算之下,勉强能挤出三百万军饷以供此次出征之用。”


    李恪微微点头,原来大唐的国库如此紧张。


    兵部尚书紧接着说道:“陛下,此次军饷有限,粮草辎重等物资也相应受限,加之长途奔袭,后勤补给不易,所以此战必须速战速决。”


    李恪扫视朝堂一周,沉声道:“诸位大人所言极是!”


    就在气氛正有些凝重之时,一名信使匆匆步入殿内,跪地呈上一封密信。


    李恪接过信件打开一看,脸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竟是武琞传来的消息,告知武家兄弟已经成功拿下硝石矿。


    李恪忍不住大笑出声,高声道:“好!好得很呐!”


    满朝文武听闻,皆是一脸疑惑,不明白究竟何事让李恪如此高兴。


    李恪环视众人,将武家兄弟拿下硝石矿一事说明,“有了这硝石矿,燧火枪所需的火药便有了充足的来源,我军如虎添翼啊!”


    李恪龙颜大悦,赞道:“这武家兄弟立下大功,不可不赏。”


    “传朕旨意,军饷批复两百万钱,赏给武家兄弟!”


    “令武家兄弟尽快在蜀州地区设立武器库。”


    “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距离工坊不算太远,便于运输调配。”


    “由不良人看管武器库,确保万无一失。”


    武器库乃是命脉,李恪肯定是要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中,武家兄弟干活行,但李恪还不能绝对信任他们。


    虽然燧火枪生产过程困难重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李恪心中清楚,只要能有上百支燧发枪投入战场,凭借其远超寻常兵器的威力,战局必将发生质的改变。


    李恪定了定后说道:“诸位大人,燧发火枪虽制造艰难,但这是提升我大唐军力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还望各部齐心协力,保障武器库的建设与燧火枪的生产顺利进行,早日让我大唐军队在战场上一展雄威!”


    百官听闻李恪批给武家兄弟两百万,仅剩余一百万用作此次出征打仗的费用,瞬间炸开了锅,一个个面露难色,纷纷摇头。


    礼部侍郎率先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


    “陛下,一百万两实在是杯水车薪啊!此次出征路途遥远,光是粮草辎重、兵器损耗,再加上士兵的饷银,这点钱远远不够支撑一场大战啊!”


    其他官员也随声附和:“是啊陛下,还请陛下三思啊!”


    李恪神色镇定,双手抱臂,扫视众人后缓缓说道:“朕自然知道这钱不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诸位都是朝廷栋梁,平日里为国分忧,现在正是需要大家出力的时候,还请各位自己想办法筹钱。”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李恪目光落在长孙无忌身上,似笑非笑道:


    “长孙大人,这次与高昌的战争,都是你一手挑起来的!”


    “我也知道长孙大人此次是为了大唐能顺利解决高昌问题,不过既然掀起了这场战争,想必您早就深思熟虑过各种情况,肯定也想到了解决军饷难题的办法吧?”


    长孙无忌听到这话,心中暗暗叫苦,面庞忍不住抽动了几下。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恪会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犹豫片刻后,长孙无忌咬咬牙,站出来说道:“王爷所言极是。”


    “为了大唐的荣耀,为了此次战事顺利,下官提议,朝中百官共同捐款,为军饷贡献一份力量。”


    说罢,长孙无忌咬着牙率先表态:“下官愿捐出五万两银子。”


    此言一出,百官又是一阵骚动。


    有人面露难色,毕竟五万两对很多官员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也有人明白此时形势紧迫,若不响应,恐怕会引得圣上其他官员的不满。


    李恪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长孙大人此举甚好,不愧是我大唐重臣。“””


    “希望其他大人也能效仿长孙大人,踊跃捐款,共渡难关。”


    一些平日里与长孙无忌交好,或是深谙官场之道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响应:“下官愿捐三万两。”


    “下官捐两万两。”


    ……


    朝堂上一时之间,围绕着捐款筹军饷之事,展开了一场别样的“较量”,而李恪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众人的反应,心中十分得意。


    此次的谋划,李恪和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博弈,以李恪的大获全胜告终,长孙无忌可谓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