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形势危急

作品:《二战,我在苏俄当少尉

    德军台风行动的‘北钳’部队在总体上来说并不算是很顺利。


    第九集团军与第三装甲集群的先锋部队在渡过沃利河后,在日尔科夫前方他们遭遇了苏军挖掘的第二条防线。


    这是科涅夫学习滚筒战术后提前在日尔科夫方向挖掘的防线以及提前部署的几支预备队。


    德军第三装甲集群的先锋部队尝试突破苏军这条防线,在发动数次进攻后,他们在飞机与重炮的掩护下突破苏军这条防线。


    并且还成功配合第九集团军两支步兵师占领日尔科夫斯基这座小城市。


    但德军第三装甲集群的先锋部队经过与苏军的数次苦战,本身损失也不轻,也已经快要耗尽燃油,他们无法再尝试继续深入苏军防线。


    且苏军西方面军副总司令博尔丁中将用他的特遣部队向日尔科夫斯基方向的德军发起了一波反攻。


    西方面军第二条防线上的预备队,也组织数支部队朝着日尔科夫斯基的后方发起突袭。


    德军的先锋部队居然有被反包围的倾向,他们只能焦头烂额的向大部队发送求援信息。


    56装甲军的主力部队也只得加快行进脚步,但他们遇到苏联数支小股部队的阻击。


    这数支小股的苏军部队也不与56装甲军的主力部队硬碰硬。


    他们只一顾的在56装甲军前进的道路上挖掘小型反坦克堑壕,同时布置大量的木盒雷与反坦克地雷。


    苏军的这个手段,让德军56装甲军的指挥官相当头疼。


    小型反坦克堑壕还好说,也许是因为时间原因,苏军挖掘的反坦克堑壕相当粗糙,根本无法阻碍德军坦克前进的脚步。


    最要人命的是木盒雷与反坦克地雷,木盒雷无法被工兵的检测器探查出来,要是工兵走到木盒雷的上面,整个人连半点反应都不会有的,他们会直接被带的飞起来。


    工兵的伤亡人数会呈直线增加。


    而坦克确实可以无伤通关木盒雷区域,他们也无法抵过反坦克地雷的威力…


    要是一大批木盒雷里混一个反坦克地雷,德军坦克不得直接报废。


    要知道坦克现在对于德军来说可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被击毁一辆,那就真的是少一辆,希儿严重限制坦克运输给前线部队的数量。


    他还要组建新的装甲师呢…苦一苦前线部队,他们总会有办法的。


    最后第56装甲军的指挥官决定用迫击炮开路,但有人提了个更方便的办法…


    这既能为帝国节省一笔迫击炮炮弹的费用,也能让德军前进的速度不受影响。


    那就是利用苏联平民在前方开路,让他们尝尝自己国家制造的地雷。


    反正他们绝大多数人也全是苏联游击队的苗苗,很难确定他们在未来哪一天不会成为苏联游击队的一份子。


    反正早死,晚死,他们都得死。


    不如让他们死的更有意义一些,德军在附近的村庄抓来大量不想迁走的老人,他们佝偻的身子,颤颤巍巍的在德军枪口下向前走去。


    不时有一声惨叫响起,他们有些人倒在地上发出微弱的哀嚎声,试图捂着自己已经炸断的腿。


    有些人则被爆炸的威力当场送走,他们只是老人,很多身体脆弱的人根本扛不住一颗木盒雷的威力。


    有了苏联平民开路,德军的前进速度快了许多。


    苏军小分队为了不伤害平民也只能无奈停止布雷。


    而第56装甲军的新任指挥官默认了手下的这种行为。


    因为他们的前进速度确实快上不少,按照目前的速度,他们只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日尔科夫斯基附近。


    “南钳”部队行动则比北面顺利一些,第43,第33集团军遭到德军猛烈空袭,随后在德军的进攻中节节败退。


    挖掘的前两道防线全都被德军的飞机与重炮摧毁的一干二净,他们只能依靠着第三条防线硬撑着。


    其中,苏联第2梯队的第33集团军比较倒霉,指挥部被德军的轰炸机炸了一次,各部队在之后的战斗中暂时失去指挥,各自为战。


    这次德军轰炸机的命中也间接导致33集团军各支部队无法在战斗前两天内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


    现在也只能主要依靠苏军的第43集团军对德军的进攻进行防守。


    可第43集团军下辖只有4个步兵师与两个坦克旅…


    他们要面对的第4装甲集群有7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以及一个摩托化步兵师…


    北部的第三装甲集群也就三个装甲师,南面古德里安的部队装甲师数量虽然多,但质量完全参差不齐,有些装甲师连坦克都不超过70辆。


    所以,霍普纳麾下的第四装甲集群可以说是德军这次进攻的中坚力量,他们装备完善,坦克编制较为齐全,比第二,第三装甲集群的情况要好上数倍。


    单凭苏联的第43集团军与33集团军根本无法应对德军这支精锐部队。


    他们很快突破了苏军围绕基洛夫,博尔瓦河附近建立的第三条防线。


    德军的第四装甲集群成功在10月4号下午七点前依托于重炮与飞机攻占了基洛夫。


    苏军只得撤到下一条防线。


    由于科涅夫令人挖掘的防线在质量上并不过关,往往在面对德军第一波空袭与火炮的轰击后。


    这些战壕阵地会被炸的稀烂,这也会导致在苏军防线上出现数个缺口,苏军也没办法依靠已经被炸零碎的防线与阵地对德军造成有利反击。


    科涅夫元帅并没有灵活的运用滚筒战术,相反他还是依托于第一条主力防线进行防守,试图挡住德军的进攻部队。


    第二条,第三条防线也只是他为了防止部队溃败所建立的临时防线。


    而现在,收到前线各处报告的他感觉情况渐渐变的有些不对劲了…


    单凭第一条防线根本无法挡住凶猛的德军。


    质量不过关的第二条,第三条防线就更别提了…


    科涅夫立刻电令维亚济马一带的苏军部队加强修建防御工事的质量。


    目前看来,苏军或许将来得撤到维亚济马,格扎茨克一带进行阻击。


    如果前线形势继续变糟的话…


    ………


    德军第四装甲集群在攻占基洛夫后则继续向东推进,而苏军第43集团军则尝试退到莫萨利斯克一带,试图用这边建造的两条临时防线来挡住德军突飞猛进的第四装甲集群。


    但两条腿哪有坦克履带跑的快,等到10月5号晚上,苏军第43集团军的主力部队刚刚抵达直莫萨莉亚斯克一带,就刚刚撞上第四装甲集群的先锋部队。


    双方打了一场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