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天底下天才这么多,再多我一个怎么啦?

作品:《我那被老祖宗围观的现代生活!

    【《新唐书》记载李贺七岁能辞章。


    一个7岁能写诗就已经名动京城了,据说当时的皇甫湜、韩愈听闻表示不是很相信。


    于是两人前来造访,想看看李贺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为了考验他直接出题要求李贺即景赋诗。


    小小年纪的李贺面对文坛大咖韩愈一点也不怯场,


    拿起笔就写下《高轩过》一诗。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先说两位大人来时多么气派,再盛赞他们的学识和地位,


    最后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抱负希望得到提携。


    (虽然现在认定此诗是李贺二十岁时所作,但也你能够说明他年少就有诗才,名声远扬。)】


    [咱们贺宝宝真的是太棒了,小小年纪就表现不凡。]


    [7岁啊,就有如此表现,只能说普通人跟天才之间是有壁垒的。]


    [想想我7岁的时候还在尿尿和泥巴玩呢,这鸿沟怎么跨得过去?]


    [想开点就好,咱们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我15岁还在给娃娃编辫子玩呢。]


    [咱们贺宝宝从小就志向高远啊,希望他一路遇贵人吧!]


    [古人都这么精通人情世故的吗,就算是现在30岁的我做的没人家7岁的李贺好!]


    [喊话李渊,快看看你们的宗室都凄惨成啥样了!~]


    [喊李渊也没用,他那把骨头都化渣了,得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还有唐宪宗李纯才行。]


    [我天啊,李贺宝宝那短暂的生命里居然换了3位皇帝?]


    [大唐的皇帝都这么短命的吗?]


    ……


    ……


    被天幕点名的韩愈跟皇甫湜大为震惊,没想到他们之前去造访李贺的事都被天幕知道了。


    这算是沾了李贺那小子的光,在天下扬名了?


    普通大众在弹幕里面找到了组织跟优越感:


    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的,后世人也是平庸的居多啊!~


    这所谓的人情世故不是人的基本素养吗,难道你们后世人都没有人际往来吗?


    咱们的后世人难道是光吃饭不长脑子吗,看看他们干的啥?


    李唐皇室的人就比较担忧了:


    这短命的李贺都能历经三位皇帝,可见中晚期大唐的帝位迭代有多频繁了。


    这样的大唐还是那个盛世大唐吗?


    唐太宗满脸愁容,自家后世子孙怎就这般不争气啊!


    唐高祖李渊看到人家说他骨头都成渣了气得不行:


    后世小儿你们怎么说话呢,家里大人没教过吗?


    什么语言的艺术,人情世故你们是压根都不懂啊,难怪一个个自愧不如,看来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为什么李贺这么重视他人的提携呢?


    因为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算不上完善,文人想要取得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获捷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到他们的引荐,然后才有成功的可能。


    直白一点就是光明正大地走后门。


    比如王维得了玉真公主的引荐才高中的。


    后来,韩愈见识了李贺的才华,对其大为折服,因为这件事李贺成了当地人人称赞的神童。


    而与李贺结缘的韩愈在他之后的人生路上更是给予了很多的帮助。】


    [韩愈确实是李贺的伯乐,后面更是一路关照]


    [不是很明白,科举制度都已经沿用这么久了,怎么还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


    [因为上升的通道都掌控在世家门阀手中啊,科举也只是样子货罢了。]


    [所以宋朝的读书人都应该感谢黄巢,是他把世家门阀这个祸害华夏几百年的毒瘤清干净了。


    贫民才有机会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跃升。]


    [别说感谢了骂黄巢最狠的还不是读书人!]


    [这就是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人了]


    ……


    ……


    大唐地位超然的五望七姓一时间勃然大怒:


    我们传承了千年的世家怎么可能会被清除!


    这怎么可能,就连当初高高在上的李二都得看我们的脸色,这个黄巢又算个什么东西?


    李唐皇室作为世家门阀的对立面听到这个好消息哪个不是喜滋滋的:这些讨人厌的东西没了,连呼吸都更顺畅了!


    这里面最开心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了,之前可没少受五望七姓的气,连当个亲家都要被挑挑拣拣的,能不恨吗?


    被点名的宋朝众多学子们悻悻然:他们确实骂过黄巢还骂的挺脏的。


    人家后世网友说的也没错,要是没有黄巢灭世家,这世道会是怎样还说不准呢?


    【公元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名满京华,


    与那个‘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李益齐名,被称为诗坛双星。


    几年以后,十八岁的李贺感觉时机成熟了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拜谒文坛大佬韩愈。


    当时正好赶上韩愈要睡午觉,看见堆满诗文的桌子,有点不耐烦。


    于是就随便便拿了一本读起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


    韩愈读完后精神大振,对于李贺的想象力大为折服,李贺也凭借着这首《雁门太守行》得到韩愈的引荐。


    他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但李贺这个人简直是太倒霉了。


    正当他准备参加科考时,他突然得到消息,说他父亲去世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父母去世必须要服丧三年,所以直到公元810年,20岁的李贺才去参加考试。


    他一路过关斩将,直接杀到了最后的殿试。】


    [韩愈果然是李贺的好导师,好伯乐!]


    [好喜欢李贺的这首诗啊,当初是课外阅读的,并不要求背诵,可我愣是一字不差的背出来了。]


    [我也是,课后决选的诗都好喜欢啊,李贺很有才,运气却不是一般的差。]


    [他父亲估计比谁都痛苦吧,自己亲儿子有读书多刻苦久违了这一刻,可惜身体不由他啊。]


    [造化弄人吧,长吉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就可鱼跃龙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