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洛阳(七)

作品:《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反驳从来不是一个君主需要做的。


    自有大臣站出来据理力争。


    下一刻!


    阎忠站了出来。


    “大将军,属下赞同大将军攻占并州!”


    阎忠第一句确定了李渊的计划,当着众人的面前与李渊站在了一起。


    这一举动,惊呆了除李渊黄都外的所有人。


    你的手下在反驳,结果你这个当老大的却在支持。


    这直接让黄都一方的文吏以及将领目瞪口呆起来。


    这下子,哪怕嗅觉在迟钝的人也发现了不对劲。


    似乎,这件事就像是商量好的一般。


    根本不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属下也赞同大将军攻占并州!”


    黄都也开口了。


    虽然心里再不甘心,但他很清楚,这大将军早已拍板决定的事。


    在反对,那就是在跟李渊作对。


    黄都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他可不敢这么干!


    因为他的一切权势都来源于李渊。


    两人一同发声。


    让他们各自麾下的文吏呆楞当场。


    尤其是之前出声的那两人,更是面色苍白了起来。


    一股不好的预感在心头浮现。


    他们似乎反驳的有些早了。


    李渊嘴角不易察觉的微微上扬。


    看向那两名最先出声反驳的文吏。


    李渊可不相信什么忠心,也不相信是为你好的话。


    因为李渊现在还没资格让人忠心,也没有资格让人冒着生命危险,诚恳的劝诫。


    一切都是利益所带来的考量罢了。


    为了各自的目的!


    李渊只相信利益的驱使。


    见到黄长史与阎主簿一同赞成。


    所有人都明白,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谁来反驳也没用


    李渊,黄都,阎忠。


    这洛阳黄巾军里头的三架马车。


    李渊统领军事,阎忠管理钱粮,黄都管理政务。


    李渊为首,阎忠,黄都为辅。


    相辅相成。


    构成了数十万黄巾军的辉煌。


    三人的职责泾渭分明。


    只要这三人达成的共识,无人能撼动。


    “攻占并州,可还有反对?”


    李渊坐在龙椅上,面色变冷,看着众文吏。


    先前站出来的两人张了张嘴,但最后还是一拱手。


    “属下无异议!”


    两人退回了本阵。


    大殿内,文吏们面色复杂,心思各异。


    李渊点了点头。


    又等候了片刻,待到无人有异议后。


    李渊挥了挥手。


    “好了,继续汇报麾下手里的事物吧,到阎主簿了!”


    李渊特别想知道自己的钱粮究竟有多少。


    一个月的敲骨吸髓,光是李渊看到的铜钱就已经堆积如山了。


    具体多少,李渊还真不太清楚。


    阎忠闻言抱拳施礼。


    “大将军,目前辎重营民夫十九万,押运的钱粮众多,其中各县府库以及反叛世家的抄家,还有各地世家奉献上来的钱粮数不胜数,目前辎重营内统计出来的铜钱数量共计二十五万万枚铜钱,粮食一百四十万石,各类布匹锦帛四十万匹,还有各类珠宝珍奇数不胜数,属下暂时无法统计!”


    阎忠汇报道。


    但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数字,却让在场之人无不双目发红。


    尤其是在听到那二十五万万枚铜钱,所有人无不动容。


    李渊也是呼吸一滞。


    目光呆滞的一秒,很快就回过神来。


    突然,李渊想到了当初学习历史时,听到过老师对汉朝铜钱的估量。


    两汉四百余年,大汉五铢钱的数量大概在三百亿左右。


    这不是因为大汉只值三百亿,而是只有这么多钱。


    开采全国铜矿,铸五铢钱,只铸了三百亿。


    大汉民间,尤其是在后期,那是很缺钱的。


    市面上的货物,有很多还是以物易物。


    没办法,铜钱太少,流通不过来。


    董卓后来铸大五铢钱,也是为了缓解铜钱不足,而无法养军。


    光是一个河南,李渊就搜刮了二十五亿。


    还有很多,李渊根本还没来得及搜刮,就比如这洛阳城。


    还是个未开封的宝库,等待李渊去打开。


    作为大汉的都城,这里的铜钱数量绝对还会有更多。


    如果李渊心下一狠,搜刮全城五铢钱。


    估计李渊手中至少能有五十亿钱。


    一个河南郡就有天下六分之一的财富。


    李渊深深的呼了一口气。


    “阎主簿,洛阳刚刚攻下,还有不少钱粮需要统计,就辛苦主簿了!”


    李渊看着阎忠说道。


    “喏!”


    阎忠微微躬身深施一礼。


    能有这么多钱是李渊没想到的。


    但粮食只有一百四十万石却让李渊皱了皱眉。


    黄都那里的老弱妇孺就有将近四十万了,阎忠这里的民夫也有近二十万,而自己麾下的大军也有十二万。


    这加起来就有七十二万人了。


    七十二万张嘴,一百四十万石粮食,顶多也就够全军省吃俭用三个月,这还没算上消耗的粮草。


    而且军中的人数每日都在增加。


    距离李渊心目中的数目还有一些差距。


    李渊可是要扩军到十五万的,辎重营民夫也要到三十万,再加上流民营内的四十万。


    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人数。


    天呐,百万之众!


    才一百四十万石粮食?


    不足,远远不足。


    粮食不足恐惧症一下子遍布李渊内心。


    他需要更多的粮食,越来越的粮食。


    看来这北上一路又要腥风血雨了。


    河南的粮食,李渊前前后后已经劫掠了不下两百万石。


    在劫下去,河南可就真的成死地了。


    到时候逼得那些原本安分守己的世家造反,大大拖累了自己的速度,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看来剩下的粮食还需要从河内解决。


    李渊心里盘算着。


    但眼下,李渊除了抢,别无他法。河南基本上已经废了,被他搞了一个月,地里的庄稼谁敢冒着兵荒马乱的风险照顾。


    估计明年一年河南的粮食产量都没有一百万石。


    但却要养活上百万人?


    可以预见,明年的河南处境只会更糟糕,尸骨露于野,会照进现实。


    这也是李渊不得不走的原因。


    河南废了啊,没有两三年的休养,根本恢复不过来。


    这也是封建时代,每次打完仗后,都会请求皇帝减免当地两三年税赋的原因。


    古代的百姓苦啊!


    靠着土地吃饭,天灾人祸,都有可能造成百姓破产,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