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更改军制(上)
作品:《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当李渊看到这一数据后人都麻了。
仅仅一县自己麾下就汇聚了十五万人,这要是在跑几县,百万人随随便便啊。
可,一个县怎么可能就有十多万流民?
当李渊询问黄都流民营的人数后。
黄都的回答让李渊恍然大悟起来。
原来李渊在攻破庄园后,还顺带着将依附在庄园上的佃户也都给裹挟了。
这也就说,李渊快把临颍搬空了。
就比如那四千多辅兵,其中一大半的家眷都跟随而来。
因为他们明白。
自家男人加入了黄巾贼,这是在造反,他们根本不敢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官府的屠戮。
不只是辅兵营,战兵营也一样。
加入黄巾军可不是一人加入那就完事了。
而是全家都加入了黄巾军,拖家带口。
你还没办法驱逐。
这要是驱逐了,军心可就散了。
这也让李渊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军队军心一直都还不错,作战也勇猛。
原来是背后的家人也加入了黄巾军,这让他们只能一条路走到死。
根本没有退路。
这让李渊想到了清末太平军。
一群从广西拖家带口,一路北上,杀穿清军,占据了南京。
这本质上是一样的。
有家人在身后,这些士兵都不敢退。
只要将领决策正确,在正面厮杀上,这群刚组建的军队未必会比汉军弱。
现在唯一让李渊头疼的是辅兵营,这群由降兵,山贼,土匪组成的一营,想要让他们真心实意的加入,那是不可能的。
都是为了活命才加入的黄巾军。
不然早被砍了。
忠心度就别想了。
眼下李渊需要的是一群敢战之士,从这次进攻临颍也就能看出。
畏畏缩缩,必须要有将领带头才会有人上。
这种极度依赖将领的行为,根本不是李渊想要的。
李渊要的是那种底层士卒精锐,敢于拼杀,不畏生死的士卒。
想要训练出这样的士卒只有两个方法。
一种是长年累月的训练。
另一种,由战场厮杀,不在乎伤亡,硬生生的杀出一支精锐来。
而眼下,李渊没有选择,他没时间训练,只能用杀来练出一支精兵。
这一点,李渊要从军制上入手。
亲兵营,战兵营,辅兵营。
李渊手下的三支暴力机器。
一种设想从李渊脑海中升起。
以人头记功。
从最底层的辅兵营开始厮杀。
杀一人入战兵营。
在杀两人入亲兵营。
亲兵营立功,入辅兵营担任伍长。
在因功升任什长。
什长升任队长。
队长在因功平调到战兵营当队长。
在因功升任屯长,曲长,司马,校尉。
目前十级,这是李渊所能掌控的极限。
辅兵营最高长官就是队长,管理五十人。
想要再升,那就只能平调到战兵营当队长,在一步步升上去。
有个良好的晋升阶梯,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才算真正的成熟。
李渊这么部署,核心,就是杀敌记功。
激发军队士卒的杀敌之心。
但这么做也不是万无一失。
总有贪生怕死的,又或者是混口饭吃的。
这种做法并不保险。
还需军法来威慑士卒。
李渊思考着。
利用大脑中的历史知识,回想着历代军队怎么激发士卒敢战之心。
排除了各种目前无法实现的方法。
最终李渊定在了一个非常残酷的一种军法。
拔队斩。
唐末朱温以及金国完颜阿骨打创业前期所使用的军法。
拔队斩。
将官若死,麾下士卒全部斩杀。
这条军法有效的保证了士卒的敢战之心。
朱温用这条军法震慑住了唐末那帮将兵悍将,一举推翻了大唐,建立了大梁。
完颜阿骨打用这条军法,整合了部卒,以两万大败七十万辽军,俘获大量辽军降卒,编练成军,横扫辽国建立金国。
拔队斩虽然残酷,但确实非常有效。
虽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说敌军很有可能利用这一点,专门针对将官。
所以还需要改进。仦說Ф忟網
比如说,抢回将官尸首以及拿下战争的胜利,以此抵罪,也能降低士卒的反心。
当然,这条军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约束士卒。
这些天到处攻城拔寨,有不少士卒偷偷的跑了,还都是拿着兵甲或粮食跑的。
这可都是他的东西,他花费心思,搞来的这些东西,竟然被人偷了。
这绝不能放过,不然,等传出去后,有一学一,那李渊还带不带军了。
必须要立下军规。
跑一人,全伍皆斩,跑两人全什皆斩。
必须要狠狠杀一杀这一股风气。
李渊将这些他新立下来的军规都写了出来。
写在了麻布之上。
李渊还不习惯用竹简,至于蔡伦纸,李渊还没见到过。
只能先用麻布了。
写完这一切,李渊只感觉浑身燥热。
一股烦躁之意直冲大脑。
李渊知道,这是杀戮造成的,天天杀,夜夜杀,不停的杀。
让李渊也逐渐融入了这个时代的武人。
浑身戾气。
当整理完这些军规后。
李渊立刻召集来所有曲长以上的将领以及黄都及其手下的文吏来开会。
现在因为李渊不断的扩张,手下的兵力也越来越多,自然,手下的将领也升了上来。
目前李渊麾下校尉一个,司马七个,曲长数十。
校尉掌兵三千五,司马掌兵一千五至两千五之间不等,再加上李渊自己也掌控三千五百战兵以及九百亲卫。
两万五千黄巾军就被这么瓜分完了。
“诸位,这是本将打算成立的军制,诸位都看看吧,说说看有什么不足?”
李渊说的是不足,而不是意见。
下方不少聪明人已经听出,这份军制不是商量而是命令。
关于士卒晋升以及拔队斩的军纪开始一份一份传下去。
令李渊想不到的是,众多将领关注的都是士卒的晋升,而不是拔队斩。
甚至都没把拔队斩当回事。
唯一仔细看了的,也就是黄都及其手下文吏,特意看了看。
李渊立刻熄了和他们商讨的意思。
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根本看不出拔队斩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只关心自己的晋升。
“将军,属下以为此军制正适合我军初创,有了这明确的晋升阶梯,士卒奋勇作战之心将会更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