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才

作品:《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但这笑容在黄都眼中滲人不已。


    李渊脸上的鲜血可还留着呢?


    “将军在下在加入黄巾军之前是一户庄园的管家,严将军看小的识字算数,收在下做了长史,平时也就是统计一些粮草以及人数!”


    黄都恭敬的作揖。


    李渊闻言心中一喜,但脸上还不动声色。


    识字,算数,人才啊!


    眼下李渊可谓是急缺人才,这数千老弱妇孺以及这将近一千的士卒(加上伤员)都是些莽汉,大字不识一个,现在能有个识字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


    最最关键的是,这给了李渊一个思路。


    东汉末年是什么情况李渊再清楚不过了。


    世家大族把控一切。


    这个一切是不管朝堂还是地方,又或者是县城,那都是世家大族说了算的。


    你以为的世家大族,在朝为官,高官厚禄,位高权重,把控朝廷要害。


    实际上的世家大族,本地名门望族,有一片地级市的土地,此地的路是他家修的,桥是他家建的,匪也是他家剿的,税也是他家收的,家有惯战的精锐,数万乃至数十万百姓依附在他们家,健者耕其田,壮者入其家军,其家族子弟入朝为官,又与隔壁家族代代联姻,势力错综复杂。


    可以说,除了洛阳皇帝说了算外,地方都是各大世家豪门所把持。


    就李渊之前半个月所看。


    那些个庄园主,坞堡主每户都有独立社会生态系统,什么铁匠,工匠之类的,都是自家的。


    佃户成百上千,一声令下轻松召集个上百青壮守护庄园。


    幸亏现在只是东汉末年,天下还没彻底大乱。


    地方上多是庄园,坞堡很少,用于军事防御的坞堡那就更少了。


    都是以舒适度为主的庄园坞堡,攻打下来还是很容易的。


    李渊估计只有边境的坞堡或者真正的大族才会修建能用于军事的坞堡。


    这给了李渊一个可乘之机。


    不过这些还都能用武力解决。


    真正的难点是读书人。


    现在的书可都是竹简啊。


    纸也只有蔡伦纸可堪一用,但也贵死个人。


    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接触。


    所有读书人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


    当然也有寒门。


    可这个寒门指的是没落的贵族以及世家,那是有急需的,家里良田百亩,一边读书一边耕种。


    就比如说诸葛亮一人在南阳耕读。


    其本质还是世家大族出身。


    而黄巾军是什么成份,还用说吗?人家世家大族可看不上黄巾军。


    这让身为黄巾军的李渊直接绝了招收世家大族的心思。


    与其将心思浪费在世家大族身上,不如将目光放在像黄都这样的地方豪强培养出来的管事。


    虽然这些管事也都是家族中培养的。


    但本质上还是奴仆,是奴就可以拉拢。


    不管是以家人要挟好,还是利诱好,都是可拉拢又或者可驱使。


    给谁当狗不是当,可不是那些清高的文士。


    虽然也有些文士骨头比较软。


    但那是对强者的,就以李渊现在这几百残兵,几千老弱妇孺。


    人家估计连眼皮都懒得抬。


    而且这种管事平时就是帮助家族统计各种物资,在算数方面比之那些大世家出来的读书人肯定强上不少。


    毕竟那群只读儒家经典的士子有几个会去专研数学的呢?


    李渊接下来肯定会大规模裹挟流民百姓,到时候每日的吃食都需要统计。


    这些个管事也就派出了用场。


    帮助自己管理粮草。


    至于走精兵路线。


    呵呵!


    皇甫嵩的剑离自己的脖子只有一个月了,一个月能练出精兵吗?


    只能走明末流寇的路子,先裹挟个几十万,一步步杀出一支精兵起来。


    哪怕十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兵,那也是赚的。


    这片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流民。


    不过也不能一直当流寇。


    明末的例子摆在那。


    必须要有个根据地。


    而且张角也坚持不了多久,李渊记得好像在八月就病死了,到时候黄巾军一盘散沙。


    被汉军各个击破,到了十一月份才彻底平叛。


    李渊还要考虑后路才行。


    到时候他手上如果握有几十万大军,也有和汉室谈判的机会。


    招安也不是不能。


    李渊又陷入了沉思。


    而黄都见状,安静的立候在一旁。


    就在这时!


    一名屯长快步找到了李渊面前十步。


    “禀将军,道路已疏通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屯长在李渊面前行礼道。


    将李渊的思路拉了回来。


    李渊抬眼看了对方一眼。


    “你叫什么?”


    屯长一听立刻就知道是自己表现的时候了。


    “将军在下姓陈,名扬,郾县人士,半个月前严吴将军募兵,在下带着十几个同乡前来投军!”


    屯长殷勤的说道。


    李渊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身旁的黄都!


    “黄长史,可以令人准备出发了!”


    李渊看着黄都下令道。


    “属下遵令!”


    黄都立刻前去吩咐。


    李渊再次看向陈扬。


    “陈扬你去把斥候叫来,我有事吩咐!”


    李渊说道。


    此话一出!


    陈扬当即愣在了原地。


    “将,将军,我军没有斥候!”


    陈扬老实的说道。


    “什么?”


    李渊不可思议的看着陈扬。


    “严吴将军没有安排斥候吗?”


    李渊看着陈扬。


    陈扬摇了摇头。


    “并没有,我黄巾军一路过来,旌旗招展,闻着望风而逃,无人敢靠近,所以…!”


    陈扬小心翼翼的看着李渊。


    李渊不可思议的看着陈扬,良久,幽幽的说道。


    “我任命你为斥候营曲长,统领一百斥候!”


    李渊看着陈扬认命道。


    陈扬双眼瞪大,看着李渊随后立刻低头。


    “喏!”


    陈扬强压下激动的内心,低头回道。


    没想到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汇报居然还升官了,升了一级,成了曲长,还真是意外。


    东汉末年,底层军士的编制通常以部、曲、屯、队等为单位。


    部是最大的编制单位,通常由数个曲组成,部的指挥官称为部将或都尉。


    曲是部下面的单位,由数百人组成,曲的指挥官称为曲长或军侯。


    屯是曲下面的单位,由数十人到百人组成,屯的指挥官称为屯长。


    队是最小的作战单位,由数人到十人组成,队的指挥官称为队长或什长。